垃圾分类:重点从前端移向后端
作者:暂无
来源:《检察风云》 2020年第24期
全国46个城市在2020年底前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上海起到了引领作用,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应从前端移向后端,通过资源化利用让垃圾成为“城市的金矿”。
前端跟后端哪个就业难 设立垃圾分类后资源化利用研究专项
提案方 黄勇平 徐玉芳 上海市政协委员
背景情况 上海的垃圾分类工作有序推进,分类效果超出预期。这充分体现了上海市民的素质,让上海的文明程度得到显著提升。
虽然垃圾分类的效果很好,但这项工作的背后还存在着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垃圾收集点的垃圾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异味,将垃圾桶里的垃圾倒上运输车再运到汇合点的过程中,存在跑、冒、滴、漏等污染环境的问题。尤为重要的是,湿垃圾缺乏有效的处置方法,仍然主要采用填埋、焚烧和堆肥这些传统
的方式,有机资源没有很好地利用。
应切实解决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让上海的这项工作持续得到推进。各种垃圾如果充分得到利用,将会是循环经济中的重要一环,完全能够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型资源,成为城市生活、生产和经济循环的重要内容。
例如,国内外正在推进利用黑水虻这种腐食性的昆虫来处理有机废弃物,是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一个范例。黑水虻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独特的腐食性昆虫,可在10天内快速将有机废弃物转化为昆虫蛋白与虫粪有机肥,从而使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可持续进行,安全性高,对人畜无害。这种具有资源化潜力的有机废弃物处理方法,目前在上海尚未落地。其他生活垃圾的处置也存在问题。废钢铁、玻璃、木材、纸张、塑料、纤维和灰土等物品如果充分分类,合理利用,都会成为有用的资源。
问题及分析 上海在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方面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很多资源都没有得到利用。造成上海垃圾分类后不能很好地得到利用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没有将分类后的生活垃圾当成资源。在传统理念中,垃圾都是无用的东西,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麻烦,如果不处理掉,就会直接影响日常生活。2.没有开展系统的研究和资源化利用。以前垃圾没有很好地分类,干垃圾和湿垃圾混合放置。现在虽然进行了分类,但由于湿垃圾易于腐烂,人们唯恐避之不及,更不用说进行研究和资源化利用了。只有部分拾荒者冒着各种风险从中挑选他们认为有用的物品。3.没有系统性设立资源化利用的研
究专项。由于缺乏项目引导,很少有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介入这个方面的研究。人们对于收集的垃圾基本都是填埋或者焚烧。这就让本来应该具有利用价值的各种废弃物成为城市周边的填充物,生活废弃物中的各种有用资源都没有很好地利用。
建 议
1.调整思路、改变理念,将生活废弃物当成资源。
其实,垃圾分类后如果能够得到充分利用,都会成为重要的资源。例如,上海市每天产生的有机废弃物,如果用黑水虻进行处理,不仅不会产生各种污染,还能生成具有应用价值的蛋白、脂肪、甲壳素等重要资源,仅产生的虫体蛋白、脂肪和优质有机肥,产值就会超过45亿元。如果将这些原料性的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将会获得数倍于成本的收益。让管理人员和市民天天头痛的有机垃圾也能成为一种资源。由于城市生活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有机废弃物,这些资源将会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其他的各种生物垃圾中也都有不少有应用价值的资源。
2.以垃圾分类为契机,系统性地建立生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体系。
上海正在推进实施的生活垃圾分类,为垃圾资源化利用创造了条件。由于生活垃圾组成复杂、类型多样,建议在初步进行干、湿垃圾分类的基础上,在市民已经基本养成分类习惯以后,进一步细化垃圾分
类,将不同类型的垃圾分类收集。建议选择上海市相关领域的优势单位,组织各方力量,针对不同类型的生活垃圾形成几个研究集。通过系统性的研究,加以资源化利用。将研究成果向垃圾处理公司传递,并不断提升处理水平。
3.设立专项研究基金,引导各个研究集开展研究。
设立一个包括不同领域专家的委员会,按垃圾类型设定研究课题,组织遴选课题研究团队。采用引导式投入、后补助式奖励等方法促进垃圾资源化的研究。仅以有机废弃物来推算,每投入1元的研发经费就能够产生100元的价值(上海每天产生近1万吨有机废弃物,利用黑水虻加以转化,每年将产生45亿元以上的产值。如果每年投入4500万元研发经费用于有机废弃物资源化的研究,将持续提升有机废弃物的处理水平),是一种一本万利的投资,值得投入。上海正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如果各种垃圾得不到很好的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将会影响上海成为美丽城市的发展进程。
充分利用上海走在前列的垃圾分类政策,结合研发,将使资源化利用更好地推进,也有助于推动上海的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城市资源循环功能区建设
提案方 徐玉芳 吴乾渝 上海市政协委员
背景情况 2019年7月1日,上海正式实施《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率先开始生活垃圾全面分类的试点。垃圾分类体系基本建成主要看两个方面:一为前端大众参与度;二为后端设施建设。
垃圾分类以后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处理:可回收物基本通过回收系统实现再利用,一般是出售给规模稍大一些的回收站,一部分经过简单的分选或清洗后作为原料出售,还有一部分被加工成各种附加值比较低的产品;其他垃圾通过环卫系统进入处置设施。处理方式主要是干垃圾进行填埋和焚烧,湿垃圾发酵后发电或焚烧,有害垃圾单独处理。
问题及分析 对垃圾分类管理情况和处理设施进行的调研显示:上海大众参与度很高,但后端设施明显不足。比如:上海市的湿垃圾分出量超过8000吨/日,但目前的处理能力远达不到,短期规划目标也只有7000吨/日,绝大多数湿垃圾还是混入干垃圾进行焚烧处理。
建 议
1.完善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对标国家标准,对应现有的处理设施和能力,分步推进。2019年11月1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生活垃圾分类标志》,对我国各大城市的生活垃圾分类标志进行了统一,调整为4个大类(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这一文件自2019年12月1日起生效,至今已有一年。上海市的垃圾分类工作与国家相关标准统一,应在此前所取得的工作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处理设施的能力,并更加严格地管理生活垃圾分类。要求机关企事业单位实现100%分类,再辐
射到全市街道(镇),彻底清除垃圾分类不细致、不到位的死角。
2.加大城市垃圾处理功能区的建设力度。上海市居民素质较高,生活垃圾分类效果较好。同时,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基础良好。比如:老港生活垃圾处理基地已建成运营十多年,土地资源充足(近15平方公里),目前处理设施全国领先(包括干垃圾填埋、焚烧,湿垃圾厌氧发酵、污水处理等项目)。根据上海的情况,建议依托老港园区,加大处理能力,拓宽处理处置的范围,建立各类二次资源循环区,同时考虑建立面向社会的教育展示区。该区域除了完成城市资源大循环外,还应考虑在区域内建设小循环体系,设立废物交换利用、能源梯级利用、废水再生利用等项目。通过完善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完善处理处置设施建设,探索处置新途径,发挥上海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动机”的作用,为长三角绿生态一体化作出贡献。
编辑:姚志刚 winter-yao@163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