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视野
青年记者·2014年10月中
26
孩子等话题发酵。受众通过阅读他人经历或自身发言进行社会角的学习和内化,如女性该如何加强生育过程中的自我保护,男方家庭在面对“孩子和大人”的选择时该如何取舍等。另外,微博也树立了各种角典范,如对牺牲的90后消防队员的致敬、对弱势体的关注和公益“打拐”行动,这些话题潜移默化地弘扬了社会正能量,促进了个人社会角的形成。
2.加剧个体的非理性表达。由于微博具有开放性、匿名性、快速传播等特点,微博上的言论和观点往往可以形成大范围的讨论。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和多变性的特点,行为模式呈现矛盾性、浮躁性,人们容易出现紧张、焦虑、困惑、不满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在现实生活中因不符合自己的社会角而无法排解。于是,很多人将网络看
作负面情绪发泄的出口,认为自己可以在网络中解放天性,到“自我”。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将一个人的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先天具有的,其唯一目的是消除或减轻机体的紧张以获得快乐和满足;超我是内化了的道德标准,竭力压抑本我的盲目冲动;自我介入两者之间,
负责理智地调节本我、超我和外界三者的关系。”⑥在微博的虚拟空间中,社会现实中的道德标准降低,自我规范松动,个人所压抑的欲望和隐藏的个性趋向于获得最大的满足,具体表现为“本我”无意识的冲动和攻击性充分张扬,或者塑造与现实中的“自我”完全不同的“超我”典范。因此,在微博空间中,每个人都站在道德制高点,语言暴力、、道德等现象层出不穷,在主流文化中可能无法得到肯定的日本AV 女星也被众多宅男奉为“女神”。这种网络上的狂
欢与释放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责任的缺失,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就会形成网络人格与现实社会角的对立,带来道德问题,甚至是法律问题。
注释:
①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3页
②《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ke.baidu/view/eefa4556b52acfc789ebc991.html
③何华青:《网络技术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④胡志芳:《微博的社会化传播机制探析》[J],《新闻爱好者》,2013年第7期,第33~35页
⑤【美】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200页
⑥黄颂杰:《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0页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 杨帆  吴侠
框架理论下互联网可视化信息的特点
入互联网时代,信息渠道和信息种类越发多样化,人们可以通过
多种途径去接触信息。但是某一专业领域的信息对于水平不齐的受众来说,很难达成统一理解,因此如何将这些专业性强、复杂多样的信息通过解码之后的再编码转化成更利于受众理解与传播的信息,成为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挑战。本文通过分析网络空间中的信息在可视化过程中所经历的解码与二次编码过程,试图探究网络空间中可视化信息的框架特性。
台湾学者黄慧萍将框架理论归纳为四种类型:一是框架内涵及理论的探讨;二是媒介框架来源的研究;三是媒体报道内容的框架分析;四是媒介框架对受众认知的影响等。本文所做的可视化信息的编解码框架特点则是关于传播内容的框架分析。在这一领域内,框架分析逐渐发展为一种研究新闻文本的方法,框架是新闻报道的“中心思想,为新闻事件赋予意义”,①选择和重组成为建构新闻框架最重要的策略。
数据可视化的概念
框架理论下的可视化信息
1.信息可视化的界定
信息可视化是伴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对于何谓信息可视化,至今没有确定的概念。关于信息可视化概念的界定多由科学可视化概念转化而来,如李艳认为“所谓信息可视化是指以图形、图像、虚拟现实等易为人们所辨识的方式展现原始数据间的复杂关系、潜在信息以及发展趋势,以便我们能够更好地利用所掌握的信息资源”。②而本文主要从当代时事热点类信息的可视化入手进行研究,并以互联网为主要研究阵地,重点探索在互联网空间中时事热点类可视化信息的框架表现形式。
2.可视化信息的框架表现形式可视化信息的框架表现形式大体可分为四类,分别为图表框架、形象框架、趣味框架和热点框架。
图表框架是将可量化信息图表化。在大数据时代,几乎所有的信息都可以转化成海量的数据来表达。少量的数据可以让信息表达更加清晰,但是过量的数据信息会适得其反。相比而言更加直观、形象的图表进入人们视野,成为表达可量化信息的首要选择。
形象框架是将不可量化信息形象化。对诸多不可量化的信息进行可视化也是缩短信息成本的一种绝佳方式。例如在某些世界历史教科书中,将世界各
理论视野
27
青年记者·2014年10月中
地的历史按照时间顺序进行高度概括,并且在地图上直接做出标示,仅用一幅图表便可直观地表述原本需要大篇幅文字才能表述清楚的信息,使教科书在可视化手段下变得更加直观、简洁且易于记忆。
进入网络时代以来,趣味性强的信息更加容易得到受众的关注,人们不再喜欢严肃、刻板的氛围,而是要追求新鲜、有趣。趣味框架是使表达方式趣味化。例如通过一些诙谐有趣的图片表达作者想要表述的深刻内涵,使读者在轻松一笑间感知到图片当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这不仅化解了单纯依靠文字表述而产生的“说教感”,同时也拉近了作者与读者间的距离,并增加了读者对于该信息的关注程度。
热点框架的主要表现方式是信息选取热点化。与趣味化相似,热点内容更容易被受众关注和传播,紧跟热点成为网络空间中可视化信息来源选取的最主要阵地,这些热点既包括从新闻报道中选取较有传播力的信息点,也包括网络上的热帖、热点微博等。
框架理论下可视化信息编码的优势与弊端
1.框架理论下信息可视化的优势加速信息普及。信息可视化让原本纷繁复杂的信息变得真实、可感且富有趣味性,更加符合网络空间的传播规律,在互联网瞬息到达的时代,这大大加速了信息的普及。基于互联网产生的微视频《飞碟说》便是通过可视化手段进行
信息普及的典型代表。
优化信息结构。在传统信息传播领域,信息传播有一定的侧重和偏向。一方面,浅信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更易于传播;另一方面,对特定领域中的受众来说,该领域的信息更容易在圈子内传播,而不易与圈外受
众产生交集。信息可视化则打破了这种框架限制,深信息被浅化,特定领域的专业信息通过加工之后被大众化,在社会大众中广泛流传的信息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多样。
2.框架理论下信息可视化的弊端二次编码的双重框架枷锁。框架的形成包括内在和外在两种因素,个人的内在心理状态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等都影响着人们在判断信息时的框架。在可视化信息传播领域,将信息进行可视化加工的过程本就代表着加工者自身的选择与判断,加工者根据已有经验判断应该重点表现哪些信息、将哪些信息舍弃,又决定这些待表现信息的具体表现方式和传播渠道,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到达受众时便发生了变化。而当这种可视化信息的信息本体是来自非一手信息时,例如经过别人整理过后又重新发布的信息、来自新闻产品的信息等,信息的经手程序越多,这种偏离便可能更严重。因此经过可视化处理的可视化信息便经历了编码→解码→再编码→受众再解码的二次编解码过程,这一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与其他环节之间的差异过大,都可能造成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畸形。
陷入片面追求可视化的牢笼。在读图时代,经过可视化处理的信息会比原始信息更加容易理解,但是也不排除产生完全相反的效果。出的信息可视化产品可让用户对信息内容一目了然,并可以随时分享,扩大传播范围。但是过于冗杂的可视化内容,不分重点或者重
点模糊则可能让受众摸不着头脑,错误的数据呈现甚至可能造成受众对信息的误读。信息可视化的出发点不应是为了可视化而可视化,在对信息进行可视化处理时要选取适当的信息源,明确目的,明确受众的诉求点,选取最合适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好的信息可视化方式是让信息来源的重点凸显出来,呈现方式更具趣味性,传播更加广泛,对人们理解信息、认识世界产生积极作用,而一旦陷入片面追求“可视化”的牢笼,则可能让人对这些冗杂的图表和枯燥的可视化形式产生厌倦和逆反心理,过度的可视化还可能浪费更多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等,得不偿失。
结  论
随着数据挖掘技术的演进和信息表现形式日趋多样化,可视化信息的框架表现形式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宠儿,经过可视化处理,繁杂的数据变得清晰易懂,冗长的文字只用一张图便可轻松涵盖,信息可视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方便。但信息可视化并非万金油,过分局限于既有的框架优势而忽视其他、不适当的表现形式的选取等都可能产生完全相反的结果,这些信息传递广泛甚至会造成社会性的信息误读。同时,片面追求可视化,忽视信息本身的特点,可能造成资源浪费。人们对可视化信息的过度依赖,则会造成理解力降低、注意力不集中等生理退化。选取合适的方式,适度可视化才是充分发挥信息可视化优势的关键所在。
注释:
①W. A. Gamson & A. Modigliani (1987) ‘The Changing Culture of Affirmative Action’, in R. D.Braungart (ed.) Research in Political Sociology, 3:137~177. Greenwich: JAI.
②李艳:《商业智能的支撑技术》[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3年第43期
(作者单位
:河北传媒学院;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