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设计思维的教学案例分析
作者:叶红 朱彩兰
来源:《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6年第07期
信息技术课程在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尤其是在信息技术课程思想逐渐发展成熟的阶段,设计思维品质的培养也有了一定的理论支持。笔者通过对三个案例的分析,尝试说明基于设计思维的教学可以如何设计与实施,希望能给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借鉴和帮助。
教学现状扫描及分析
场景一:在教学《文字编辑》时,教师先提问“工具栏的作用是什么”,然后将一篇文章发给学生,并布置任务。例如,将文章标题改为“黑体”“二号字”,颜设为“红”,要求学生利用字体格式工具栏来完成任务。
场景二:在教学《设计与制作表格》时,教师展示出一张班级课程表,让学生按照表格样例完成,然后带领学生一步一步完成操作,最后制作出千篇一律的课程表。
场景三:在教学《图片处理》时,教师先展示加工好的图片样例,明确告知学生具体的操作步骤,然后提供原材料要求学生自己操作或者小组合作完成相应的任务。
上述场景中反映出的共性问题是,侧重技能的学习,缺少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的结果往往是学生掌握了软件的操作与使用,但是难以创造出有特点的作品,而且枯燥的练习,容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
分析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的重点都是如何设计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软件的操作,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错失了关注技术背后培养思维的机会。②教师在授课时主观设计过多,教师操作,学生模仿,难以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因此学生容易陷入被动听课的状态,限制了设计思维的发展,还有可能是教师虽明确意识到需要培养学生相应的思维品质,但在操作上还不得要领。
文字编辑、表格制作、图片处理都指向设计思维的培养,因此笔者将从设计思维的角度展开论述。
设计思维分析
作为信息技术思维品质之一,设计思维对应着信息技术课程思想树中的编辑制作树,体现的是“所见即所得”的思想。编辑制作思想树主要包括计算机科学中的办公软件、多媒体软件等,涉及多种媒体的制作,如文本的加工、图形图像的处理、视频制作、声音处理以及网站的制作等。
信息技术是一门与艺术息息相关的学科,所以在设计思维的培养方面也有其独特的优势。相关研究指出,设计思维的培养是借助信息技术这一平台,对技术的操作遵循一定的规律、原则,符合基本的规范,既要体现出对技术的合理应用,又要借助技术应用实现作品的美观及创意表达。因此,在信息技术学习中,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所见即所得”的技术完成富有创意、体现美感的设计,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其设计思维。
设计思维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如技能的掌握需要练习和应用,设计思维的培养也需要感悟和内化,它是一个“有目标,无痕化”的过程。实际上,对学生来说,除了学习,其生活及将来的职业生涯都需要进行规划设计,因而设计思维的养成,将会持续作用于学生的一生。
案例分析
在案例梳理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批能够体现设计思维培养的案例,与前述场景相对应,我们选择文字编辑、表格制作、图片处理三个案例进行分析。
1.案例一:设计文字
案例介绍:《设计文字》这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学会使用删除键和空格键等主要功能键。这部分内容相对简单,操作也不复杂,所以常见的教学设计都是进行简单的技能训练,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功能键的使用。
本案例的设计思路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走迷宫的情境(如图1),其中迷宫入口是确定的,出口及中间过程不做限定,让学生自己来设计迷宫。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设想的故事情节来设计迷宫路径,可以简单也可以复杂,因此每人最终的作品也不一样。为了显示出所走的路径,学生需要使用删除键、退格键、空格键等。
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可以设计出各种不同形状的迷宫。教师还可以展示更多实例,如文字矩阵(如图2)等,来鼓励学生利用不同的功能键设计各种独特的造型。
案例分析:该案例的优点在于,教师不是单纯地让学生练习操作技能,而是先设计自己
的故事及迷宫,为了完成设计实现创意,学生自然而然地练习了功能键,感觉不到技能训练的枯燥。即将技能训练与设计思维的培养有效融合,体现“先设计再制作”的思路,借助实例将简单的技能训练变成了学生创意的舞台,激发其学习兴趣。
2.案例二:设计与制作表格
案例介绍:《设计与制作表格》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在Word文档中插入正确规范的简单表格。
本案例的设计思路:首先,教师展示一组利用文本描述的信息和利用表格描述的信息,并将其进行对比,使学生了解表格这种结构化的表达方式具有一目了然的特点和优势,培养学生使用表格的意识,体现了“为何设计”的意义。接着,教师告知学生表格的基本组成,如行数、列数和单元格等,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表格的基本概念。然后,教师要求学生设计指定内容的表格,并用铅笔在学习卡上绘制出表格草图。在此过程中教师将发现的问题在班级中展示,如表格有多余的行数和列数,没有表格名称和项目名称,表格行和列所对应的内容不一致等。教师通过展示错误,总结表格制作的注意事项,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正确规范表格的表征印象。积累表征印象是培养设计思维的重要基础,同时体现了“如何设计”的意义。最
后,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围绕各自喜欢的电影进行调查并设计表格,要先在学习卡上设计出表格的草图,再在Word上绘制出自己设计的表格,体现动手设计的价值。
案例分析:该案例中教师先告诉学生正确规范的表格,让学生积累表征印象,使其有了思维基础。然后让学生用铅笔画出自己设计的表格,使其思维方式外显出来,最终在计算机上成形。其中,学生用铅笔画表格是重要的一步,也是体现设计思维的关键环节。因为用铅笔画表格,没有技能操作的障碍,可以更好地体现学生的设计。学生完成设计之后,再到计算机上进行实战。同案例一一样,本案例依然体现了“先设计再制作”的思路。从信息技术课程中技术的三层内涵出发,该案例展开过程是先明确为何做、如何做,最后才落脚于动手做的技术。
3.案例三:图像信息表达
案例介绍:在《图像信息表达》的案例中,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要求学生掌握图层、选择、旋转等知识与技能。
本案例的设计思路:首先,教师展示一张图片,让学生分析图片所表达的信息,使他们
表格制作免费软件打破固有经验,接受图像个性化表达的观点。接着,教师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借助古今不同图像的展示,让学生了解图像信息表达的发展及社会意义。然后,教师展示关于日记、视觉错觉、一封家书等图片,让学生说明对图像的理解,并总结其特征。学生通过看图释义,了解了图像可以是真实场景的一个近似,学会了借助图像进行表达,另外在展示个性的同时也能适时注意与读者的沟通。学生对图像的基本特征有所了解之后,也就积累了一定的表征印象,同时也明白了使用图像表达信息的意义和重要性。最后,教师给出一组七巧板,让学生自主探究,尝试用图像表达自我。教师提供如图3所示的“七巧板”图片,让学生在此基础上,重新组织七个几何图形的位置和角度。在不改变几何图像大小、形状和个数的基础上,可以借助魔棒选择、旋转和填充,最终设计出一个图像。
案例分析:一般来说图像处理部分的教学,多伴随有制作作品的任务。本案例设计的亮点在于将设计进一步凸显。在七巧板图形的个数、形状不改变的情况下,学生思考的重点自然转向如何利用这几个图形设计出有创意的作品,更加关注作品的创造性和艺术性。学生不用再跟着教师的步骤设计统一的作品,而是根据自己的创意进行设计,使思维得到发散。学生为了完成创意会主动地学习选择、旋转、图层等相关知识与技能,同样体现了“先设计后制作”的思路。
结束语
由此可见,为了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教师都做了专门的教学设计,借助如迷宫路线、创意作品、七巧板素材、表格等这些设计支架,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规划设计,再涉及具体的技术操作训练。支架的有无决定了教学的深度,也反映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认识与理解。因此,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把握设计思维,才有可能展开具体的设计并予以实施。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