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全流程公众参与
摘要: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背景下,让更多的市民、团体、组织广泛参与到和自身利益休戚相关的城市规划工作中,将成为新时期城市规划编制与管理工作改革的重点。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与法律依据已经在政策制定、规划编制和建设实施的各阶段建立起来,但目前尚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来实现“全民参与、有效监督”。如何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作为媒介,实现双向信息交换、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监督建设项目实施,成为公民参与决策,并且防止和化解市民与政府机构、市民与开发商、市民与市民之间冲突的有效途径。文章以反思近年来发生在规划建设行业中的冲突事件为基础,结合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基于“全媒体”的信息渠道,提出了若干解决城市规划矛盾和问题的公众参与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全媒体、全流程、公众参与、城市规划
1 “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技术的革新
1.1“全媒体”技术的概念
“全媒体”指媒介信息传播采用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多媒体),
利用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报纸、杂志、网站等不同媒介形态(业务融合),通过融合的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以及互联网络进行传播(三网融合),最终实现用户以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均可完成信息的融合接收(三屏合一),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获得任何想要的信息。
1.2“全媒体”技术的特点
(1)“全媒体”是人类现在掌握的信息流手段的最大化的集成者。
(2)“全媒体”并不排斥传统媒体的单一表现形式,并视单一形式为“全媒体”中“全”的重要组成。
(3)“全媒体”体现的不是“跨媒体”时代的媒体间的简单连接,而是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乃至通讯的全面互动、网络媒体之间的全面互补、网络媒体的自身的全面互融。
(4)“全媒体”在传媒市场领域里的整体表现为大而全,而针对受众个体则表现为超细分服务。
2国内外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现行制度与途径
城市规划从“自上而下的政府决策”向“公众参与的双向互动”转变,将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对法律程序和反馈机制等方面的修改和制定,而美国等西方国家在这些方面的制度比较完善,值得我们的学习和借鉴。
2.1国外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制度现状和实施途径
2.1.1美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制度现状
(1)健全的法律体制和严密的组织程序 
美国政府不仅从法律层面上确立了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合法地位,而且从组织机构、制度程序上保障了公众参与城市规划途径得以实现。从1956年美国的《联邦高速公路法》,到70年代的《国家环境政策法》,再到90年代的《联邦交通法》,均明确确立了公众在规划方面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在公众参与的机构设置上,有多重形式的官对民、民对官组织,同时美国在城市规划的制定过重中,严格遵循“自下而上”的编制原则,注重民主化决策的程序要求,每个规划均制定了详细的公众参与计划,并严格执行。
(2)形式多样和全程公开
美国城市规划一般分为社区价值评价、目标确定、数据收集、准则设计、方案比较、方案优选、规划细节设计执行、规划修批、贯彻完成和信息反馈等十个阶段,在各个阶段强调不同的公众参与方式(表格1)。
表格1美国城市规划各阶段公众参与一览表
规划阶段
公众参与方式
社区价值评价、目标确定
采取民意调查、市民小组讨论、综合性论证等方式
规划设计和方案选择
进行市民复决,投票支持或反对方案
网站网页设计培训机构
规划实施
政府会直接雇佣市民代表到小区官方机构工作,并开展多种公众培训活动
信息反馈
政府通过小区探访中心或解答市民问题和听取市民意见
美国城市规划编制过程透明度很高,一般在规划会议当天,现场会布置图纸、投影仪等设备,同时安装了匿名投票设施,使参加会议者通过无记名投标表达自己的规划意愿。如超过半数的居民希望发展商业及保护公共绿地等公共空间,该电子设备可让与会者第一时间知道多数民众的意见,从而使规划师对自己的想法和设计理念等做出适当调整。同时通过参与过程,居民也了解道路规划设计层面的艰难抉择,有利于规划设想在实际层面的顺利实施。
(3)全程和强有力的公众监督力                   
美国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不仅体现在城市规划编制的各个阶段,还体现在规划审批、执行阶段,而公众反应自己意愿的途径多样,保障了监督的效力(表格2)。
表格2美国公众参与反馈和申诉途径表
监督内容
反馈和申诉途径
规划编制阶段
全程参与,表达自己的意愿
规划方案完成后
在市议会审批前,应先组织公众听证会,才能进行正式表决
规划机构作出的决议存在异议
可向规划委员会、立法机构、上诉委员会和相应的法庭进行申诉
违法建设项目
可向规划部门举报和申诉,受理机构需进行查实并答复
社区规划(公众参与的主要途径)
通过社区会议,表达自己的意愿
2.1.2美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实现途径与启示
(1)美国费城华埠棒球场选址中的城市规划公众参与
费城华埠位于费城中心区域,拥有130多年的历史,而且有自已独特的社区氛围。2000年4月11日,有报道称在费城华埠所在的12街与Vine街附近,将会修建新型的费城棒球场。为保护费城华埠的传统风貌、居民的生活环境、未来的发展空间,费城中华公所等当地团体联合全体居民开始了反对新建棒球场的公众参与活动。本次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活动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2)政府决策前的公众参与
2000年4月,在政府公布棒球场选址的消息后,社区居民在市议会听证会上发表了反对建设的口头意见。随后华埠发展会董事会主席至信政府、规划局以及棒球委员会反对棒球场的建设。同时,发现政府选址的环评漏洞,便开始联系居民收集资料并向联邦环保局(EPA)寻求帮助。
(3)政府决策后的公众参与
尽管在居民与社团的积极努力下,2000年5月,市长在与记者的见面会上仍宣布原址建设棒球场,此举令华埠居民与社团感到格外震惊。随后,当地社团联系居民成立“反对新建球场委员会” (SOCC)并商讨场馆建设的影响。5月19日,华埠全侨游行示威同时罢市,并派代表与市政府、市议会交涉,控告市政府违法“环境歧视”等。6月8日, SOCC组织了第二次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活动,并在市政厅广场前发表抗议讲演。9月1日,市政府公开表示对华埠的反对要求不予支持。此后,华埠的反对活动进入法律程序,由律师以“环境歧视”状告市长,由宾州民事诉讼法庭受理。与此同时,委员会下设法律、建设等分支委员会,大家分头行动寻求广泛支持,这给市政府与市长造成巨大压力。经过半年多的集体斗争与法律程序,华埠居民和当地社团成功说服政府将棒球场另择新址建设,为华埠与居民争取到了发展空间。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