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英国经济
英国是世界上最老的工业国,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一个世纪前英国被称为"世界工广"。英国生产出许多商品然后销往世界各地。那时的英国经济属世界强国之林,生活水平远远高于欧洲邻国。但是今非昔比。二战后不久,英国不仅失去经济霸权,而且其工业领导地位也丢失大部分。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1900年被美国超过,1950年被法国和德国超过,1960年被意大利超过。1950年至1973年间,英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年增产率为3.0%,低于其大多数贸易伙伴。经济发展受阻于长期收支差额赤字。一个国家的收支差额是指出口所挣的货币与进口所花货币之间的差额。当一个国家花在进口上的总货币量超过它在出口上得到的总货币量时,这个国家就遭受收支差额的赤字。几十年来英国一直存在收支差额赤字。在增长率上英国再也不能与其他工业国匹敌。现在常用"英国病"这个词来概括英国经济衰退的特征。
I.二战后英国经济的演变
二战后英国经济的发展有三个阶段:
1.15年代和60年代的稳定发展
二战蹂躏了欧洲。战争使英国经济遭受巨大损失,但它所受的直接战争损失比其他欧洲国家和日本要小。美国的援助使英国经济很快恢复。被战争抑制的消费需求很快成了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到1947年底英国经济已恢复到战前水平。1950年英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及外贸列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人均收入列世界第三位。
这一时期英国经济的特点是发展缓慢但很稳定,失业少,物质的极度繁荣伴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像所有西方国家一样,英国把充分就业问题看作是战后经济的突出问题,它所奉行的经济政策以约翰·凯恩斯理论为基础。他提出,政府在利用物价和收入政策从根本上抑制通货膨胀的同时,应该利用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微调社会的总需求,以达到充分就业的目的。这种以高消费和低投资为特点的政策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其中之一是劳动力费用昂贵,这反过来又导致英国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低下。尽管50年代和60年代英国经济发展稳定, 但它仍落后于其他工业国。1953-1963年期间,英国的平均年增长为2.6%,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为5.6%,其中法国为4.6%,西德为7.1%,50年代英国工业增长率只有法国的一半。
2.70年代的经济衰退
20世纪60年代末通货膨胀率开始上升,这进一步侵蚀了商业信心和竞争力。1973年底爆发
第一次石油危机,结果石油进口费用飞涨。通货膨胀率在1973年是9.1%,1974年涨到16.0%。为对付高通胀采用的限制性财政政策又降低了发展速度。1973年至1979年间,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为1.4%,而通胀率为15.6%。1977年的第二次石油危机导致通胀率进一步上涨,1980年达到 22%。70年代在发达国家中,英国增长率最低而通胀率最高。这一阶段的某些年里英国甚至有负增长,而其贸易赤字在西方国家为最高。
3.80年代的经济复苏
1979年3月,撒切尔夫人领导的保守党在大选中获胜。第一届政府实行了一项被称作"中期金融战略"的经济计划,这与以往各届政府的经济计划在很多方面都截然不同。新经济计划以新古典思想学派的理论为基础。这种理论与凯恩斯主义刚好相反;推行私有化,撤销管制,以市场自由化取代了物价和收入控制及政府的干涉。与原先的凯恩斯主义所采取的方法不同。这种新政策把重点放在提高供应一方的长远运作效率上。
这一方法的即刻影响是1980-1981年的大幅度衰退,两年内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6%。到1980年底失业人口达到战后的最高点,超过一百万。反常的是英镑汇率上升到七年之高点:2.45美元。英镑币值的攀高削弱了生产竞争力。 1980-1981年制造业领域的出口下降14.2%,但
是到了1982年,世界商品价格的下跌以及政府的反通货膨胀政策导致通胀率从1982年的8.6%下降到了1983年的5%。1981至1987年间的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2.7%。同时,英国正在变为一个可观的石油输出国,其经济已与欧共体经济及全球经济更趋一体了。
80年代经济复苏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持续时间长。到1988年复苏己持续七年。前两轮只持续两年和四年。另一特点是政府的财政地位有了改善。政府经济项目的收支出现结余。复苏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劳动生产率的激增,在80年代只有日本的劳动生产率高于英国。
80年代英国成为石油净出口国,1984年石油产量最高。石油行业对经常项目的收入作出最根本贡献。1984年石油出口量最大,占所有商品出口和服务出口的16%。
在过去十年,撒切尔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和微观经济政策,采取许多措施以提高效益。
(1)宏观经济措施直接针对降低通胀率和维持物价稳定。英国政府采纳的是严格控制兑换率,管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同时用减少公共借贷作为这一财政政策的补充。
(2)微观经济政策的目的是鼓励企业、效率和灵活性,以提高市场竞争力。正如20世纪40年代英国以国有化的十年被记住一样。80年代将以私有化的十年被人们记住。过去十年里几乎
有40%的国有企业被私有化。主要包括英国石油公司,英国航天公司,全国货运公司,英国电信公司,全国公共汽车公司,英国煤气公司,英国航空公司,英国钢铁公司,自来水公司,发电和供电公司等。撒切尔政府利用劳动立法来改善劳资关系。80年代最重要的是劳动立法是1980年和1982年的《就业法》和1984年的《工会法》。这些措施使得劳资关系有了显著改善。罢工次数急剧减少。为刺激私人投资,改革了税收制度,废除了对外交易、公司红利、分期付款购物和银行借款的控制。鼓励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
80年代英国经济发展迅猛。某种程度上撒切尔的方案是成功的。撒切尔夫人试图用货币主义和鼓励市场经济来治愈"英国病",但未获成功。到1989年由于经济过热引起通货膨胀上升至8.3%。 1990年4月达9.4%。收支平衡又恶化。1989年有形的贸易赤字为231亿。1990年的头两个月还出现0.5%和0.7%的负增长。新的经济问题导致撒切尔领导的保守党政府下台。1990年11月她辞去首相职务,结束了英国经济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时期。
Ⅱ.资源与工业
1.煤、石油和天然气
威尔士和英格兰的关系与其他许多国家相比,英国煤储备较为丰富。专家预测,以目前的消耗速度计算,煤储备可再供英国两百年。煤是工业的一个主要能源。正是英国采煤业的发展引起了工业革命以及像纺织、钢铁、造船和机械等传统重工业的发展,除伦敦和贝尔法斯特外,几乎所有的工业区都以煤田为基地。苏格兰低地的中部,英格兰的东北和中部及威尔士南部的格拉斯哥、爱丁堡、纽卡斯尔、谢菲尔德、诺丁汉、曼彻斯特、伯明翰和斯旺西等大城市周围都有大煤田。并非所有煤都属同一类型。例如产自东北煤田的煤很适于钢铁厂生产高炉用炭,而中部煤田产的煤则适用于发电厂。
今天的英国煤矿被称为"病态"工业。一战前煤产量达到顶点。开采了286百万吨。从那以后矿工和煤矿的数量及总产量都减少。1985年的煤产量降至刚过1亿吨多一点,而煤矿则从1995年的850个减至1984年的170个。矿工人数从1955年的699,000人锐减至1984年的192,000人。英国不再像过去那样依赖煤能源。1950年的煤消耗占英国总能源消耗量的90.4%,而在1989年仅占8.5%。采煤业衰退的原因包括:老煤矿的枯竭,昂贵的开采费用,破旧的设备,极少的投资,由于进口更干净、更便宜、更高效的燃料导致煤的需求降低等等。现在英国已开发一些新煤田。最大最重要的新煤田是约克郡的大规模、高科技的含尔比煤田。
1946年英国采煤业实行国有化,现在由英国煤炭公司管理(即原先的全国煤炭委员会)。
过去英国的天然气和石油实际上全都进口。后来于1965年及1970年在北海发现天然气和石油。预计英国的石油储备有1300万桶,大部分在北海。今天英国的石油不仅能自给自足,还有盈余供出口。1989年石油占英国所有能源消费的44.6%。交通和家庭供热系统主要要依靠石油,因为大部分农业的高度机构化,食品供应也靠石油。现代农业耕作所使用的机器都离不开石油。但是,石油不再便宜,由于省油汽车的出现,工业的缩小以及使用其他形式供热,石油需求开始下降。这意味着需要提炼的石油少了。例如,1980年提炼了1亿 8百万吨石油,但1984年只有5千9百万吨,好几家炼油厂已关闭。这又引起了失业人数增加。但现在英国考虑的是这些燃料可供多少年使用的问题,以及这些燃料耗尽后,使用大量石油和天然气的英国工业和交通系统会发生什么事情的问题。
2.钢铁工业
英国是第一个建立大型钢铁工业的国家。英格兰中部的铁矿石储量丰富。 这片中部地区既有煤贮藏也有铁矿石贮藏,中部因此成为钢铁工业中心。但如今英国许多钢铁厂原先的地理优势已一去不复返。当地铁矿已枯竭,尽管也发现了新的铁矿,但大都是含有大量杂质的低质矿石。因此钢铁生产商不得不为高炉寻新的厂址,建在那些便于获得新矿并且运费较低的地方。
英国使用的铁矿石是其本国产量的两倍,现在铁矿石供应大多靠进口。矿石必须装在大型轮船上从西班牙、瑞典和其他地方运输进口,其费用只占铁路把矿石转送到各地的费用的一个小部分。这意味着钢铁厂的最佳位置应在沿海,新钢铁厂只有比以往更大、数目更少和更为一体化才能得到更大效益。一体化的钢铁厂指的是先把铁矿石生产出铁然后直接运用到另一边生产出钢铁的工厂。
与世界较新工厂相比,英国的钢铁矿效率低下。他们生产焦炭的老式炉不能提取有价值的副产品,并且高炉钢铁厂和轧钢厂经济分开。彼此隔开的工厂不如是紧凑的企业出效率。但是要把当地的旧钢铁厂迁到新地区又费用太高, 这意味着要关闭许多钢铁厂及一个地区的大批人失业。70年代,约克郡南部、中部地区东部和西部以及威尔士的许多钢铁厂关闭,沿海地区的一些钢铁厂也因没有足够深的港口供运载铁矿石船只进出而被迫关闭。劳动力人数从1967年的336,000减至1984年的不到10万人。
和煤矿工业一样,英国的钢铁工业也在衰退。液体钢的产量从1976-1977年的19.7百万吨下降至1984-1985年间的1,300万吨,就业人数则从1976-1977年的2,079,000人减至1984-1985年645,000人。1967年英国的钢铁工业又一次国有化,建立了政府所有英国钢铁公司,后来撒切尔政府又取消了国有化。
3.纺织业
纺织业是英国最古老的工业之一。纺织品曾是国家最有价值的出口商品。羊毛制品、棉布和合成纤维制品是英国生产的多种布制品中的几种。
英国现在的主要纺织基地是中东部,约克郡和汉伯塞德郡及北爱尔兰。羊毛业传统上主要位于奔宁山脉东边的约克郡,因为此地是牧羊中心,并且附近就有煤为工厂提供动力。布拉德福德市和利兹市是重要的羊毛纺织中心。棉 织工业位于羊毛纺织城市西边的兰开夏郡,因为奔宁山脉的西边气候温润且空气潮湿,使纺棉时不会断裂。英国不产棉花,所需棉花全进口,棉花先运到利物浦,然后由运河运到纺织业重镇曼彻斯特。自从70年代以来,传统的生产特征已改变。因此中东部不再被看作是专门从事针织和袜业生产的地区,约克郡和汉伯塞德郡也不再视为羊毛产地,北爱尔兰不再被看作亚麻布产区。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