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奇百怪的欧洲君王绰号
作者:魏亚光
来源:《世界文化》2013年第11期
        在中国古代,皇帝们除了原有的姓名之外,还会有年号以记录年月,死后又以庙号来区分长幼,谥号则以其一生功过来定。如康熙、雍正是年号,唐高祖、唐高宗是庙号,汉文帝、汉武帝是谥号。但在欧洲,史学家对他们的君王除了用一世、二世这样凸显谱带宗亲关系的称呼来区分外,还会赠送一些绰号给他们,有例如“美男子”、“狮心王”这样光荣伟大的尊称,也有“
歪嘴”、“失地王”这样损害君王光辉形象的戏称。欧洲君王们大部分都有绰号,有的还不止一个,千奇百怪,但是只要一听,我们就可以把此人的特性或外貌猜得八九不离十。
        在谈欧洲君王的绰号前,我们得先了解一下当时他们命名的习惯。欧洲君王大多叫做“亨利”、“腓力”、“查理”、“威廉”等,这些类似于中国的同名同姓,这些名字源于高贵的家族或先贤,所以许多后世君主乐于让自己与先辈同名。而一旦这些人受封为国王或地区领主并在历史上有所作为,史学家就会在名字后面添上“一世”、“二世”以此与同名者相区分。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点与中国古代不同,“某某二世”不一定是“某某一世”的儿子,他们也许会是祖孙关系,例如德国19世纪的皇帝威廉一世和威廉二世;或者一世、二世间会隔好几代,像是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和亨利三世;甚至二者间血缘关系相距甚远,如英格兰金雀花王朝的亨利三世和兰开斯特王朝的亨利四世。但是,就算这样也很难避免不同国家有同名同姓同世代者,例如全欧洲仅国王叫“腓力二世”的就有三个,加上同名的封爵竟有八个,所以,欧洲人会在一些重要的王侯前加个绰号加以区分和凸显。这些绰号虽然众多,但还是有规律可循,归根结底,这些大人物们的绰号有这么几类。
        一、身体特征型
        身体特征是欧洲人给君王取外号并得以流布屡试不爽的方式,高矮胖瘦全成了开涮目标。最著名的应该是公元751年继位的法兰克国王“矮子”丕平了,这位加洛林王朝的创建者、查理曼大帝的父亲丝毫不因他的身高而自卑,他被描述成一个智慧与勇气并在的战士,他是“丕平献土”的缔造者,创造了存至近日的教皇国。此外,还有因为身形奇异而被冠之以名的,“长腿”爱德华国王是13世纪英格兰金雀花王朝的杰出代表者,或许从绰号上看,他铭记于后世人心的不仅是对苏格兰人民的残酷镇压和长弓兵的创立,还有那修长的双腿。
        此外,查理曼大帝之孙、法兰克帝国皇帝查理二世又因谢顶而被称为“秃头”查理;12世纪早期波兰王国有一位国王叫做“歪嘴”波列斯拉夫三世。有趣的是,以身体特征作为绰号的大多是些生理缺陷,而凸显高大威猛、强壮如虎的明显很少,出名的有法国卡佩王朝的“美男子”腓力四世。看来人们更喜欢拿王侯们的软肋来说事儿。
        二、事件功绩型
        以有生之年做出的重大事件作为绰号来源的王侯也不在少数。比如说上面提到的“长腿”爱德华,他另一绰号叫做“苏格兰之锤”,因为其在位期间对苏格兰人民反抗进行过无情镇压。英格兰封建化的开创者,来自诺曼的威廉一世则当之无愧地以“征服者”自居,他的征服
不仅只是创建了一个新王朝,更是改变了英格兰独居一岛与世隔绝的状态,从此真正纳入到整个欧洲大家庭来,毫不为过地说他改变了英国的命运,也改变了欧洲的命运。另一奇特的事件型绰号属于东法兰克(即大约今天的德国)国王亨利一世,当这位候选人得知被选为国王时,他正与手下在封地内捕鸟,于是他的绰号便成了“捕鸟者”。
        事件功绩型的绰号还有金雀花王朝的“失地王”约翰,其在位期间多次与法兰西交手,损失了大量英格兰在欧陆的领土;16世纪英国伊丽莎白一世的前任“血腥”玛丽,因其疯狂残害新教徒而“荣获”该头衔;12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红胡子”腓特烈一世,据说他在战场上斩杀的敌人的鲜血常把他的胡子染成红。
        三、服饰外貌型
        这类绰号数量不多,但代表性人物却很出名。一位是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罗马帝国、法兰西王国和英格兰王国都出现过“亨利二世”,却以这位出生于法国安茹的国王最为出名。他开创了英国中世纪最强盛的金雀花王朝(又称为安茹王朝),建立了著名的多佛城堡,其两个儿子“狮心王”理查和“失地王”约翰也在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他习惯身披短斗篷,故人送外号“短斗篷王”,在这位亨利二世统治时期,英格兰版图吞并了大陆的诺曼底、
安茹、阿基坦三大富饶的公爵领地。另一位是14世纪英格兰爱德华三世的长子——“黑太子”爱德华,可靠的说法是因为他作战时常穿黑铠甲。“黑太子”爱德华尽管没有做过国王,但其子则继任了其父的王位,黑太子的最大成就在于英法百年战争,他与父亲在克雷西会战中打败法军,取得百年战争中首战的胜利。
        四、年龄特征型
        这一类型的绰号常用于即位年龄过大或过小的君王。加洛林家族在东法兰克王国最后一任国王人称“孩童”路易,虽不及清朝三岁的溥仪,但六岁继承王位也算是凤毛麟角了。路易在位期间国家常受东欧的马札尔人侵略,年幼即位在中外历史上注定了要遭受统治危机的诅咒,更不幸的是,他本人在十八岁时便英年早逝,其王位正是被远房亲戚萨克森公爵“捕鸟者”亨利所继承,东西法兰克的血亲关系越发疏远,当今德法两国的雏形也越发地独立发展。
        以年长为依据作为绰号的典型是“长者”爱德华,他是英格兰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国王,阿尔弗雷德大帝的儿子。如此直白的称号也许是要突出他执政时期的成熟老练。爱德华继承了父亲的尚武精神,不仅持续遏制了丹麦入侵者对不列颠的侵袭,更迫使苏格兰、威尔士向
他称臣,从而成为不列颠岛的最高领袖,当然这种称臣始终保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历史原因造就了苏格兰地区与女王陛下的貌合神离。
        五、个性特征型
        一千位君王有一千种个性,这种说法毫不为过。以骁勇性格著称的如11世纪波兰国王“勇者”波列斯拉夫,13世纪法国卡佩王朝的“大胆者”腓力三世;性格沉稳的如法王“明智者”查理五世,正是他凭着沉着冷静、运筹帷幄的本事逆转了英法百年战争第一阶段中法国的颓势;性格温和的如“虔诚者”路易,他是查理曼大帝的儿子,神圣罗马帝国兼法兰克王国的君主。作为虔诚的教徒,他死后将帝国一分为三,长子罗退尔继承中法兰克王国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帝号;次子丕平继承西法兰克王国;三子路易继承东法兰克王国,这便是当代法国、德国、意大利三国版图的雏形。
        另一位性格让人咂舌的君王便是俄国历史上首位沙皇——“雷帝”伊凡四世,或称为“恐怖的伊凡”。此人残暴成性,在位期间竭力巩固中央集权,其首创的特辖领地制就是他把全国最好的土地纳为己有,而把大贵族的领地全改封到偏远而又贫瘠的地方。凶残的国王古往今来并不少见,但唯独把 “雷帝”之称送予伊凡四世是在于他的虎毒也食子。据说一天伊凡在宫中
看见儿媳妇着装轻浮,他恼羞成怒,用手杖将其痛打至流产,伊凡的儿子十分生气,便父亲理论,盛怒下的伊凡四世又把手杖砸向儿子并恰巧命中太阳穴,后者一命呜呼。这不幸的一幕被俄国画家列宾画成油画,也成了“雷帝”伊凡残暴性格的真实写照。尽管当今有学者对于伊凡杀子的真实性有所怀疑,但当时气急败坏的父亲用带有尖刺的铁锥手杖击打亲儿子是毋庸置疑的。
威尔士和英格兰的关系
        六、“大帝”、“大王”类型
        除了大致分为以上五类外,一些居功至伟的君王拥有至高无上的别称,这类人不多,但都是名扬海外。典型的如“某某大帝”,“大帝”的英译是“the Great”,这算是史学家对伟大君主的最高称颂了。例如英格兰韦塞克斯王朝有阿尔弗雷德大帝,在他的带领下英格兰人多次击败丹麦入侵者,他不仅是杰出的军事领袖,还在世俗界和宗教界鼓励学术发展和知识教育,成了英格兰唯一一位被称为“大帝”的君王。又如俄国17、18世纪的彼得大帝,人们往往认为正是自他始俄罗斯开启了向西欧学习、自立自强的成长之路,《大国崛起》系列丛书俄罗斯卷正是从彼得留学西欧讲起的。彼得大帝时期的改革是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改革之一,其涉及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使其成为俄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
        此外,还有“某某王”的绰号类型,英格兰有徒手杀死雄狮并取其心脏,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时与萨拉丁酣战于耶路撒冷的“狮心王”理查,这一绰号的英译“the Lion Heart(狮子之心)”本没有“王”之意,而是国人在翻译时把“狮心”与“理查国王”相结合以此凸显他的威严;18世纪法国波旁王朝有自诩为“太阳王”的路易十四,在他的治理下,伴随着对外与欧洲豪强争夺领地,法国自身的专制王权达到顶峰,也掀起了欧洲新一轮的军备扩张。有趣的是,与路易十四同时代的中国也有一位伟大君主,即康熙帝。简而言之,能跳出五大类型,综合其一生功过最后被冠之以“大帝”、“大王”称呼的亦非普通君主所企及,就算路易十四自封为“太阳王”,但路易时代的法国成了欧洲一切事物的中心,毁誉参半、功过兼有,后人们也都接受了以此为对他的尊称。
        欧洲君王能够拥有绰号、别称,并为后人所记住,且不说是褒是贬,至少证明了他们从欧洲成百上千的皇帝、封君里脱颖而出,逃出了被历史和人民所忽视的悲哀下场。君王们面对如此千奇百怪、幽默诙谐的绰号,有的豁然一笑不以为然,有的引以为傲暗自欣喜,而有的则对此一无所知,因为受“封”的他们早已作古。史学家和老百姓是出于区分同名的君王也好,是表达对君王的好恶也好,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绰号成了我们在品呷欧洲文化盛宴时的一道提鲜小菜。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