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1898~1901年英德同盟谈判
摘要:自俾斯麦开始,德国的历代统治者都试图与英国达成同盟,并且两国曾进行了多次的结盟尝试,但最为引人注目的当数1898-1901年的结盟谈判活动。当时英国势力正在相对下降,在世界的所有地方,大英帝国面临外敌入侵的危险。为了维护庞大的殖民地,英国需要改变传统的“孤立主义”政策,寻盟国。德国作为一个迅速崛起的强国,在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狂潮中,积极参与了对殖民地的争夺,为获取更多的殖民利益,需要英国的支持,于是,两国之间各怀目的,从1898-1901年进行了一系列的结盟谈判活动。英德两国世界战略的不可调和、双方在远东没有共同利益是英同盟谈判失败的主要原因。这对欧洲大国关系的发展和列强的重新组合具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英国; 德国; 英德谈判; 光荣孤立; 世界政策
A Brief T alk about Anglo-German Alliance
Negotiations in 1898-1901
Abstract: Since the beginning of Bismarck, the German successive prime chancellors had tried to ally with Britain, and also the two countries had many tries on alliance, but the most striking negotiations were in 1898-1901. At that time, Britain suffered a relative decline in all parts of the world showed that th
e British Empire was facing the danger of foreign invasion. In order to safeguard the huge colonies, Britain needed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isolationism" policy, seeking allies; Germany, as a rapidly rising power, in the wave of dividing the world of imperialists, actively involved in the colonial struggle, for accessing to more of the colonial interests, needed the British support. So cherishing separate purpose, from 1898-1901, the two countries conducted a series of alliance negotiations. There were two reasons to cause failure of negotiations: first, Anglo German world strategy was incompatible; second, England and Germany hadn't common benefits in the Far East. This would affect importantly developments and new combinations of European great powers' relations.
key word: Britain; Germany; negotiation between UK and Germany; Honorable isolation; World policy
1898~1901 年的英德同盟谈判是英德关系发展中的一件大事,谈判的失败对欧洲大国关系的发展和列强的重新组合具有重要影响。从此以后,英德关系日益恶化,两国的矛盾逐渐成为列强的主要矛盾,而英国与法俄的关系却缓和下来,1904 年英法签订英法协约,1907 年英俄签订英俄协约,最终加入了法俄集团。有人认为谈判的失败使英德两国失去了一次结盟的机会,但本文认为它并非是失去的机会,而是根本上就不存在机会。为此, 本文就这一问题作一深入探讨。
一、英德同盟谈判的时代背景
英德之间1898-1901年之间所进行的一系列谈判活动,不仅是英德两国政策的需要,也是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英国必需的选择。
(一)帝国主义列强间实力对比的变化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垄断组织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中开始占统治地位,“自由”的资本主义便发展到“垄断”的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
但是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后起的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增长率上明显高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美、德等国相继兴起。美国是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最迅速的国家。从1859年至1909年,美国的工业产值由18.8亿美元增至130.14亿美元,共增加了约6倍。[1]这一时期德国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仅次于美国,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钢、铁、煤等重工业在德国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日本、俄国工业发展也相当快,不过它们的经济水平仍远远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而英国在完成工业革命之后,由于大量的资本输出,国内工业设备陈旧落后,工业发展日益缓慢下来,逐渐失去了其原来在世界工业生产和金融贸易方面的垄断地位。这一时期英国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1850-1870年,英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高达3. 12 ,而1875-1894年只有1.5%多一点,远远低于同期的美国和德国。[2]
随着垄断的到来,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本国垄断集团的利益,加大了掠夺殖民地和输出资本的步伐,其目的主要是为本国垄断资本的发展寻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帝国主义时代,要求按资本和实力重新瓜分世界,列强间实力对比的显著变化,引起了各国外交政策的转变,特别是新兴的后起强国如美国、日本、德国等,在国外很少有殖民地和传统的销售市场。随着自身世界经济地位的增强,越来越不满足于现有的国际地位,为了满足垄断资产阶级的扩张愿望,要求打破殖民地分配不均的现状,重新瓜分殖民地。英国当时拥有世界上最多的殖民地,但是随着它的经济优势的相对丧失,逐渐失去昔日世界霸主的地位,受到各个强国的有力挑战,英国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广阔殖民地成了列强争夺的对象。
(二)英国的困境与外交政策的转变
十九世纪里,英国凭借其经济力量和海上控制权,建立起了拥有世界上最多殖民地的日不落帝国。它不需要结盟,孤立被当作是种力量与自信的象征。在英国统治集团中,大多数人也都认为,结盟只会束缚英国,使她难于利用其他国家的矛盾来投机取巧。整个十九世纪,英国基本上奉行了不干涉的外交政策。其基本原则是,不与他国结盟,孤处一隅而独善其身,借以保持行动自由。英国当时之所以推行“孤立主义”政策,有其深刻的现实原因。
1、历史渊源
英国“孤立主义”与其对欧陆传统的均势外交政策密切相关。英国较早地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君
主立宪的资产阶级专政,确立了一套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一直保持着优于欧陆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而且英国凭借其经济实力,顺利确立了海上霸权。英国人深刻地体会到,保住经过三年英荷战争和长期英法争霸而获得的“日不落帝国”的地位何等不易。因此,英国人一直在维持、巩固它的既得利益,而不允许欧洲大陆其他大国与之抗衡。在19世纪中叶以前,英国对欧陆一直推行均势外交。
1870年以后,随着资产阶级改革、统一运动的完成,以及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特别是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德意志帝国崛起,英国逐步调整了自己的外交策略。在欧陆资本主义因素普遍成长,出现若干力量集团的同时,英国逐步对欧陆推行“光荣孤立”外交政策,这是英国传统均势外交在新的国际形势下进一步深化的结果。
2、客观环境
英国的岛国环境决定了其立国方针。从地理环境看,英国本土仅辖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爱尔兰一隅,隔英吉利海峡与欧陆遥遥相望,在欧陆与俄、普、奥诸强一争雄长,扩张领土,得不偿失。对英国来说,只有巧妙地发挥自己的杠杆作用,周旋于欧陆诸国之间,操纵欧洲均势,才能从中为其谋得更大的政治、经济利益。如果英国作为一个岛国加入欧陆争霸行列,必然会成为众矢之的。
(三)德国的迅速崛起与扩张政策的形成
19 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德国对外政策的目标和军事战略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德国国家战略的重点从欧洲转向了世界。
俾斯麦主政近20年,一直奉行大陆霸权政策,反对向全球扩张。俾斯麦认为,只有把德国的战略重点放在欧洲大陆,采取一种有节制的政策来维持现状,才有可能保住打败法国后所赢得的胜利果实,使德国经受住欧洲列强联合起来的压力,保住年轻帝国的生存。总的来看,俾斯麦时期国家战略的运筹是成功的,关键在于他对地缘政治和德国国力有着清醒的认识。
德皇威廉二世上台执政后,俾斯麦被迫辞职。德皇虽然宣称俾斯麦下台后“路线照旧”,但人们很快发现,他所追求的是一条“新路线”,而这条新路线的代名词就是“世界政策”,即从一个大陆强国进而成为一个世界强国。这次战略调整是德国实力迅速增强和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的反映。在19世纪的最后30年里,德国崛起的速度是惊人的。这一时期德国人口大量增加,农业得到迅速增长,交通运输业、航运业、采矿和冶金及新兴工业都得到了飞速发展,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此外,威廉二世推行“世界政策”,也是内政上的需要。在这个半专制的国家内部,面对着容克贵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之间的激烈而紧张的关系,同直接从他们的战略防御的角度出发,除了推行帝国主义扩张政策,也再提不出其他有成功希望的选择了。在世界政策指引下,德国全速前进,加强了对亚洲和非洲的侵略。德国于1897年派军队占领了胶东半岛;1899年和英美签订协定后,获得了萨摩亚岛的一
部分。但是德国所抢到的这些殖民地只不过是老牌资本主义国英俄法的一点残渣剩饭。对于这种状况,德国一直耿耿于怀,德国认为,只有扩充海军力量,夺取海上霸权,打破英国的垄断地位,才能迫使英国在殖民地问题上做出让步。
德国统治集团对扩充海军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因此,在军队建设方面,一种海陆
并重的战略方针就成了德国称霸欧洲和世界的必然选择。德国在海军军备上与英国展开了激烈竞争。从1898年开始,德国国会通过了加强海军的法案,1900年,德国制定了第二个扩充海军的新计划。之后,德国迅速建设海军,其海军的规模在蒂尔皮茨领导下从世界的第六位变为仅次于英国的海上皇军。
此时的威廉二世野心勃勃,他把发展大海军和夺取殖民地作为德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他声称“德意志帝国要成为世界帝国,在地球遥远的地方,到处都居住着我们的同胞,德国的货物,德国的知识,德国的勤奋要飘扬过海”。[3]德国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自负的态度,带着强烈的军国主义精神,踌躇满志地跨入了列强争霸的行列。
二、英德同盟谈判活动
每个国家的外交政策都是由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决定的。德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在世界政策下,虽然进行了殖民扩张和大规模的海军建设,并且与英国在南非展开了殖民地的争夺,这也曾一度引起了英
国的恐慌。但由于当时英国经济和海上强国优势地位的相对丧失,及俄国在远东的咄咄逼人的扩张和法国在非洲展开的激烈争夺,严重威胁到了英国的殖民利益。迫于国际形势的压力和国家利益的需求,英国还是向当时看起来威胁相对较小的德国伸出了橄榄枝,希望在远东地区与德国结成区域同盟,用以牵制法国和对抗俄国;同时德国为获取更多的殖民利益,希望在争夺殖民地的过程中英国能保持中立,也对英国的示好做出了积极的响应。两国之间各怀目的,于1898-1901年展开了一系列的同盟谈判活动。
(一)1898-1899年的英德同盟谈判活动
1897年11月,德国人利用传教士在中国被杀,强占了中国的胶州湾,这是德国世界政策的第一重大举措。俄国对此提出了严重的抗议。随后,1897年12月,俄国军队开至旅顺口停泊,这实际上是占领的前奏。这在英国引起了广泛的不安。
此时英国执政的是索尔兹伯里,他在英国外交部已工作十几年,坚信孤立的传统政策。面对俄国在远东的步步紧逼,鉴于正在非洲进行的征服,他希望能与俄国就中国问题达成谅解。1898年1月25日,索尔兹伯里向彼得堡建议英俄两国在亚洲地区合作,保持中国和土耳其的领土完整并维持现状。此时的俄国正踌躇满志,沙皇认为,英国的建议是想“用伪善的方式阻碍俄国在远东的发展”。[4]俄国对此未于理睬,虽未直接拒绝,却依然故我。
舆论普遍认为英国的在华利益遇到了危险,英国外交遭到了大失败。英国公众纷纷要求政府采取强硬路
线,由政府的支持者组成的“抵制俄国及它国在华优势委员会”还通过决议,宣称“应该不惜以战争保持我们对华贸易必须通过的大门畅通无阻”。[5]许多批评者特别指出,为了维护中国的现状,英国政府应该放弃传统的政策,设法取得其它国家的支持。以张伯伦为首的部分内阁阁员也极力主张政府应该改变外交政策。
早在1897年底,张伯伦就提出要寻求第三国的支援,以遏制俄国在远东扩张的建议。
恰在此时,根据德国外交部顾问霍尔斯坦因的指示,为在多哥内地中立区问题上获得英国的让步,德国大使哈茨费尔德设法会见了英国殖民大臣张伯伦。大使的主动给了张伯伦一个极好的机会,他把结盟的目标转向了德国。1898年3月29日和4月1日,张伯伦与德国大使哈茨费尔德两次会晤,张伯伦开门见山地提出:“英国将放弃传统的孤立主义政策,寻将帮助她(英国)所希望的和平的同盟,而这个盟友就是德国。据我看来,在那些较大的事情上,德国的利益和我们的利益实际上是一致的”[6],建议英德两国就中国和西非问题举行会谈,以建立同盟。他还表示,假如德国现在站在英国一边,以后若受到他国攻击,英国将支持德国。为了减轻德国的顾虑,张伯伦甚至允诺会将此类同盟条约提交议会批准。4月25日,张伯伦与哈茨费尔德又进行了第三次会谈,在这次谈话中,张伯伦特别指出与德国结盟在远东阻止俄国进一步扩张的紧迫性,他甚至暗示,如果德国始终拒绝这一同盟,英国将被迫与俄国达成谅解。
德国人对张伯伦的建议充满了疑问,外交大臣比洛在4月3日给哈茨费尔德的指示中质疑,张伯伦认为英
德同盟条约肯定会被议会批准,而一旦英国议会拒绝了这一条约,德国就会成为法俄同盟的主要敌对目标,挡在英国的前面。德国并不想卷入英俄在中国的竞争,它甚至希望俄国集中精力于远东的扩张,以减轻自己在欧洲和非洲的竞争压力。对威廉二世来说,英国提供的殖民利益,远不能补偿德国与法俄对抗的损失。在中国和西非的英德区域同盟,更不能解除阿尔萨斯—洛林这枚定时对德国的潜在威胁。德国人更不希望因为英国而恶化德俄关系,威廉二世指出:“张伯伦决不应忘记普鲁士,普鲁士的一个军团面对设置在边界上的俄国三个军和九个骑兵师,中国墙并不能把他们与我们隔开,英国军舰也不能替我们阻挡它们”。[7]但德国在瓜分世界的斗争中,又离不开英国的支持,与英国联盟,一直是德国人的梦想。因此,威廉二世提出,英国应尽早让自己的盟友意大利和奥匈了解有关的建议,争取它们的加入。他还强调,两国此类同盟条约的原则应该是互相保证对方的属地。很显然,德国人希望与英国建立一个全面的同盟,将英国的义务扩大到了欧洲,而这是英国最不能接受的。英国人只愿意与德国建立有限的区域同盟,将自己的义务限制在一定的范围,远东的殖民利益,不值得英国为德国在欧洲作战。德国及其盟国漫长的边界线,已远远超过了英国议会承受的限度。两国的结盟谈判没取得什么实质性的结果。
张伯伦对德国的回答颇为失望,但并未就此罢休。1898年5月13日,他在伯明翰发表演讲,鼓吹英国应该彻底放弃孤立的政策,以保证在中国的利益和维护“门户开放”,他宣称,“我们不能让侵略主义者把我们同时驱入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争吵,我们一定不能拒绝与那些和我们的利益最相近的国家结成同盟的想
威尔士与英格兰的关系法。”为了拉拢德国,张伯伦向德国人表示英国可以接受德国提出的先解决殖民地争端作为两国进一步合作基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