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英、法、德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以及原因
——地理学角度下的关于英法德三国发展的解析
英国是位于北大西洋的岛国,由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四个部分组成,面积24 万多平方公里。全境分为四部分:英格兰东南部平原、中西部山区、苏格兰山区、北爱尔兰高原和山区。主要河流有塞文河和泰晤士河,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终年温和湿润。年平均降水量约1000毫米。主要能源有煤、石油、天然气、核能和水力。这个国家的任何一个地方距海岸线不超过75英里,17世纪末人口只有600万直到今天人口也只约6020万(2005年6月),可为小国寡民。
英国从16世纪开始,英国通过利用天然的地理位置优势,也加入了殖民者的行列,通过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最终确立了自己的海上霸主地位。此后,英国一直以海上强国为追求目标,确立了“称霸海洋”的制海权战略,最终垄断了世界贸易。17世纪,英国经历“资产阶级革命”从政体上变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之后,凭借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在17世纪末,走上了国际贸易大国的历史舞台。英国海上力量的较大发展,保证了英国能更好、更主动地参与国际市场体系,这一发展的直接结果就是英格兰东部沿海、南部和西南部
沿海的港口城市,也越来越多地参与了国际市场体系和正在形成中的世界市场体系,其中的代表城市如:伦敦。
在18、19两个世纪,两次技术革命(18世纪的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中,英国在全球贸易体系中走上了“巅峰”。乡村工业的发展,尤其是西部和北部出现的四个乡村工业区(以曼彻斯特和利物浦为中心的兰开夏纺织区,以利兹为中心的西莱丁毛纺区,以伯明翰为中心的西密德兰“黑乡”铁器制造区,以设菲尔德为中心的“哈兰姆郡”铁器制造区),对促进英国崛起并形成英格兰东南和西北两极发展的格局,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乡村工业发展和集中的结果,是一大批具有许多新的经济品质,概括起来说就是经济功能的开放化、专业化、自由化的新型城市涌现。这些城市与周围乡村有极为密切的联系,对农村有着强有力的渗透与控制力。
在这样一个“准”工业化地区,形成了一个工业社会小气候,以往的伦敦经济体系也被突破了。由于较早进入准工业化、工业化状态,资源较为丰富的西北地区经济水平迅速上升,东南部因为临海,英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两极格局也就从此形成。到19世纪中工业革命完成时,东南和西北几乎包揽了前10名。
同时,进入19世纪,英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和文化实力进一步发展,在全球进一步抢占并扩大殖民地,英国成为了让世界工厂,机器生产遍布城乡,全球成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到后来扩展为930万的全球殖民地,可是逐渐地成为英国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殖民地解放运动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英国第一世界强国的地位。
陈旧的生产部门如传统的纺织、采煤部门,墨守陈规的技术,落后的经营管理方式使得在英国开始在经济发展上落后,社会结构复杂,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巨大的转变,例如人们越来越注重追求田园式的生活节奏,还有,政府在各个环节的干扰作用,既得利益集团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在这一系列因素的制约下,英国终于于19世纪在以电能和内燃机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落后于正在崛起的德国和美国。另外,长期重视工业的发展使得农业生产部门结尾落后甚至出现了衰退,农业部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产量、质量和结构上都有待技术性的改进。
进入新世纪,吸取了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英国在保持原有经济实力的前提下,利用稳定的国内和国际环境,适时抓住机遇,通过三次产业转移,成功地实现了老工业区向新兴高科技产业区的产业转移,并打破了“两极格局”,获得了区域间的均衡发展。英国逐渐重视对新能
源及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开发。在农业上,凭借原有的农业基础和政府扶持以及大力投入,加强了农业技术创新,巩固了农业的地位。服务业上,英国的旅游业发展迅速,成为英最重要的经济部门之一。与以风光旅游为主的国家不同,英国的王室文化和博物馆文化是旅游业的最大看点,成为一种特产业。同时,由于雄厚的工业基础,英国致力于发展高端产业和创意产业等西方国家的朝阳产业,加大对技术含量高的高端行业的投入,通过出口和技术转移并从中获得了高收益,开启了传统工业强国发展的另一片春天。
法国位于欧洲西部,面积为63.3万平方公里。与多国接壤,三边临水:南临地中海,西濒大西洋,西北隔英吉利海峡与英国相望。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南部有阿尔卑斯山脉,平原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西部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南部属亚热带地中海气候,中部和东部属大陆性气候。平均降水量从西北往东南由600毫米递增至1000毫米以上。人口超过6500万,是欧洲第二人口大国。苏格兰英格兰威尔士
与英国相比较,法国经济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工业基础劣于英国:缺少工业资源和能源,缺少煤铁资源。法国的煤炭资源从储量到质量,远不能和英国丰富的煤炭资源相比拟,而且多分布在闭塞的地区。 另外,还缺少石油、天然
气能源。法国是一个能源缺乏的国家,仅1/6能自给。从这个角度而言,这在早期依靠资源的工业发展上有很大的劣势。
在农业方面,法国虽然在自然地理环境有着自身的优势,而且小农经济基础雄厚,传统悠久,没在工业化进程中出现倒退。但同时,法国具有悠久历史的小农经济模式的发展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业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小土地所有制把广大农民束缚在土地上,造成工业缺乏劳动力(不同于英国“圈地运动”);第二,农业土地越来越少,并大都是自给自足的生产,造成国内市场狭小,不利于工业生产的发展;第三,小农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下,机器耕作无法开展,使农业生产发展不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
关于早期工业发展的资本累积方面,不同于英国的殖民扩张模式,法国采取的金融模式也有着自身的缺陷。法国的资本中,信贷资本居领先地位。银行家联合国家以债券、贷款等借贷资本形式向外国政府与企业进行资本输出;同时从事各种投机活动。资本吸引走了大量可以用以经营工业的资金,使国内的工业由于资金缺乏,导致发展缓慢。
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法国在工业发展上落后于英国的地位,但是,就总体而言,法国自身还是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首先,与英国岛国的地理位置相比,法国在地理位置上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法国地处欧洲共同体国家的中心部位,是共同体国家间联系的重要枢纽,陆上地理位置较好,交通便利,是英国与欧洲国家陆上交通的必经之地,既方便了国内经济发展,也可以方便与多国开展对外贸易联系。因此,法国工业通过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逐步形成了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宇航、通讯、汽车、核能、军火和食品加工等工业是法国优势部门;航空和宇航工业、核电设备能力、石油和石油加工技术等在西方世界仅次于美国居第二位。
法国的工业区域呈现出了东西、南北不同的生产特点:东部地区靠近首都,经济发达,工业集中,工业人口占全国工业人口3/4以上,全国 3/4的10万人以上的城镇分布于此,其中以巴黎地区更为集中;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失业率高,近年来宇航工业、军事工业等有所发展。北部地区,是全国的的老工业区,采煤、冶金、纺织工业发达,而南部的地中海沿岸区,葡萄、蔬菜、水果、花卉的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铝土矿的开采和氧化铝的生产具有全国意义;这充分体现了工业发展的区域不均衡性。主要的经济区包括巴黎地区,为最大的综合工业区和农业集约化地区;里昂—罗讷地区,它的纺织、化学工业在工业中占重要地位,是新兴的核能、电子工业基地。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核电现在已成为法国最重要的能源,作为安全清洁的能源,核电还为法国保持一个优良的生态环境发挥着突出作用。可以说, 因为核电发展的成功,促进了法国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全面发展。核电工业的大规模发展,使得法国的能源独立性得到了大大增强。
其次,法国是欧盟最大的农业生产国,也是世界主要农产品和农业食品出口国。通过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可以进行大规模耕作,土壤肥沃;是温带海洋性向温带大陆性过渡型气候等等,法国中北部是各类谷物、蔬菜和油料产区,地中海沿岸和西南部是包括葡萄在内的水果、蔬菜花卉主产区。法国已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农业生产率很高。农业食品加工业是法国对外贸易的支柱产业之一。
再次,人民文化素质高、艺术涵养好,因而具有特殊的文化优势——法国享有“葡萄酒大国”、“时尚大国”、“文学艺术大国”的美誉。法国崇尚自由的艺术方式,这种方式致力于发展美感,并使国家的艺术天才受到尊重。这种倾向得到了确认:国家承认艺术生活的多元性,承认艺术市场是衡量艺术品价值的主要途径。其文化政策优先支持艺术教育和保护民族财富,力求实现为公众服务的艺术使命。
最后,法国人民的这种不可复制的文化艺术修养也可以看作是法国领先世界时尚奢侈品等高端行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文化艺术沉淀以及国家对艺术市场的高度重视造就了法国的不可忽略的经济地位。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北部濒临北海和波罗的海,是欧洲邻国最多的国家。面积为35.7万平方公里。地势北低南高,可分为四个地形区:北德平原、中德山地、西南部莱茵断裂谷地区、南部的巴伐利亚高原和阿尔卑斯山区。主要河流有莱茵河、多瑙河。西北部海洋性气候较明显,往东、南 部逐渐向大陆性气候过渡。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山地则更多。人口约为8200万。德国自然资源较为贫乏,除硬煤、褐煤和盐的储量丰富外,在原料供应和能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三分之二的初级能源需进口。
德国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经济总量居欧洲首位、世界第四。德国充分利用了它的重工业发展的优势,在其他产业部门迅速地赶上并超过了英国和法国等最早起步的工业国家。
所以,我们不难看出德国工业发展的突出特点表现为以重工业为主(重工业与轻工业之比为3∶1)的工业结构。其中,机械、汽车、电气、化学工业,是工业的“四大支柱”。传统的工业部门如采矿、钢铁等部门仍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新兴的石油加工、电子、航空航天等工业发
展迅速。纺织、服装等轻工业部门较薄弱。工业原料特别缺乏,绝大部分依赖进口。其中,能源工业中的煤炭工业、电力工业是德国实现工业强国的重要的物质工业部门。
对德国工业化发展的思考,除了考虑其内在的基础优势之外,不得不充分考虑到银行的作用,否则是不完整的。可以这样认为,德国工业的迅速发展与其银行业形成的独特系统有很大的关系。与英国、法国相比,德国的银行系统为德国的工业化提供了最有力和最成功的刺激。在德意志,银行的含义与英国是不同的,在这里,银行是一个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与投资信托的联合体,而这个联合体只有在中央银行的支持下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作为传统的工业国,长期以来,德国农业发展缓慢,大多数农产品依赖进口。德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农村未受到如同英国圈地运动那样的冲击,人口是逐步地离开土地,加人城市的就业大军的。二战后,特别是欧洲共同体农业政策实施后,德国农业有了很大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高,结构以畜牧业为主。德国在长期因地制宜、合理地利用土地发展农业中,已形成了各具特的农业专门化地区。形成了北部以种植黑麦、马铃薯 、牧草等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区、中部以种植小麦、甜菜为主的农业区和南部以种植业与畜牧业混作区的农业分布格局。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