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调查与分析
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独立学院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其教学质量是衡量独立学院办学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本文就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2007级入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并根据调查数据统计分析,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本院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问卷调查;教学模式
1调查设计
(1) 调查背景:
现阶段,高校的“计算机文化课”是全校性必修课,课程内容基本上以“计算机概论+Office操作+网络基础知识”为核心,实行的是通过制。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这些课程内容基本上已经下移到中小学,尽管不可能达到大学计算机文化课教学的要求,但由于这些课程内容基本上以操作性为主,学生通过自学能够达到熟练应用的目的。作为独立学院的新生,他们的计算机水平究竟达到了一个什么程度?学生之间的差距到底有多大?操作熟练水平如何?这
些都需要我们有所了解,并根据新生入学时的计算机水平和能力,结合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特点,来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调整教学内容,做好与中小学计算机教学的衔接,培养既符合计算机等级考试要求、又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2) 调查对象与方式:
本次调查针对我院2007级入学新生。抽查了三个专业,其中,一个理科专业:工商管理;两个文科专业:社会体育、汉语言文学。共发出调查问卷273份,回收270 份,有效问卷266份。
(3) 调查内容:
如何制作网页版调查问卷本次调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习途径与方式、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对课程的需求。
2调查结果与分析
中小学阶段接触计算机的途径见表1。
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现阶段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普及,学生通过多样化的形式接触计算机:除了学校的学习外,家用电脑是学生接触计算机的主要途径之一;而网吧上网,其中以男生为主的社会体育专业占有75%,明显高于其他两个专业(汉语言文学为31.%,工商管理为41.9%);少数学生参加了各种电脑培训班。
学生对自己掌握计算机理论基础知识情况的判断见表2。
已掌握的计算机基本技能情况见表3。
从表2看出,自认为是计算机高手的学生极少,学生缺乏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学习。从表3的统计数字排序看,学生掌握的计算机基本技能主要是:汉字输入,浏览网页、收发邮件、网上交流、Windows的使用;50%左右的学生对网络安全意识不高;系统软硬件故障的排除、程序开发等方面的知识还很欠缺;少数学生学习过网页制作、动画制作;总体来讲,理科学生比文科学生具有更好的操作技能。这一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得以证实。
对办公软件的掌握情况见表4。
从表4的统计数字看,常用的办公软件中,大部分学生对word、excel软件掌握的比较好。有80%左右的学生能熟练应用word,70%左右的学生掌握excel的基本操作。在不会的比例中,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高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对于FrontPage,超过一半的同学不会使用,而Outlook、Access则有90%以上的学生没学过。以上几个办公软件是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计划的制定与侧重点上应做好与中小学教学的衔接、深化问题。
网络运用情况见表5。
调查统计表明,学生使用网络以浏览信息为主要目的的排在第一位;以娱乐、收发邮件为主要目的的排在第二位,超过半数。玩游戏的占3成,以男生为主。而制作网页、利用网络进行专业学习的却很少。在上机实践教学过程中对这一部分学生应加强引导。
对该课程的其他教学需求情况见表6。
从表6的统计结果看,学生除了文化基础课外,更倾向于Flash动画制作、图形处理等流行软件的学习,少部分学生则对目前所开课程没有任何要求。
自己对学习计算机兴趣的判断见表7。
从表7可以看出,80%以上的学生对学习计算机很感兴趣,这说明计算机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但是这种吸引是游戏等娱乐对他的吸引,还是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可以完成很多事情的吸引?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学习、运用计算机?如何正确上网,这些都将是我们计算机基础教育不可少的重要部分。
总体状况:目前中学阶段已经基本普及了信息技术教育;大部分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对计算机普遍比较感兴趣。但由于信息课不作为高考的内容要求,学校和学生均不够重视,此外,地区、城乡的差异,开课内容的不同等,都不同程度的造成了新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
3对本院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建议
(1) 以目标为导向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是信息社会与素质教育的需要,既是文化基础教育、人才的素质教育,又是强有力的技术基础教育。独立学院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应以等级考试为指导原则,以社会各行业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为导向,以培养能力和应用为目标。重点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
用能力、自学能力,使学生自觉地去钻研、去学习,循序渐进,最终成为一名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较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 改进现有教学模式
1) 实施分层教学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授课方式多数采用合班教学,一个教学班中往往包括两、三个班级的学生,每次上课学生人数多达上百人,学生多,听课效果不佳。随着入校新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的加大,统一的教学进度和要求会导致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没有兴趣,基础太差的学生跟不上,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意进行分层教学,让学生能按照自身的特点健康发展。
2) 调整教学内容,增加选修课
从统计结果来看,中学阶段学生所学内容与现行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重叠较多,比如windows,文件操作等,对于这部分内容,建议删除,直接以实验辅导方式进行。而对于大部分学生都已掌握基本操作的WORD、EXCEL等,则要精简课时,并注重与高中内容的衔
接融合。
目前,我院文科专业的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开课两学期,建议改为一学期。第二学期则可根据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需求,增设选修课。比如,在计算机基础层次上,新开课程:“Flash 动画制作”、“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等;根据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以及用人单位对等级证书的需要,在文科专业增设VB、C等选修课,供有兴趣的学生选修。
3)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都比较感兴趣,因此,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全面贯彻“精讲多练”的教学原则,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明确学生实际操作的任务。所谓“精讲”就是在教学中主要讲清课程的要点和基础知识,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更多的具体内容让学生自学,而不是面面俱到。“多练”就是让学生多上机操作,目的是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入手,让学生多动手动脑,提高操作的准确性、迅速性、灵活性和协调性。“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过程设计,主要以教学模块作业设计的形式,不断用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自学,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自学能力。如“当前主流机电脑的配置和设计”、“Word 图文混排的作业设计”、“Excel应用作业设计”等。
4) 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动手能力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巩固和验证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师应根据实验室的条件,以启发式、探索式、研讨式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调动他们内在的学习潜力,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
从表3看,新入学的大学生在常用软件的应用、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安装、计算机常见故障的诊断和排除等方面还掌握的不够,而这些技能是将来实际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在实验中应增设相关实践内容。
此外,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比如,组织课外活动兴趣小组建立学生第二课堂;以作品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等。
4结束语
在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下,计算机基础教育如何进行创新和改革,如何形成独立学院的办学特,如何体现高等教育在多样性基础上的个性,如何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特别是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仍然需要我们继续认真研究和探讨,我们将进一步研究适合我院学生素质的教学模式,利用基础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