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市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作者:杨发青
来源:《职业时空》2008年第09期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计算机、多媒体、通讯、网络、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收集、处理、加工、传输等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日益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以无比强劲的冲击力、扩散力和渗透力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重要领域,高等教育毫不例外地经历着信息技术对其进行的一场重大变革,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如何尽快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使广大高校教师迅速适应教育发展的这一新形势已经迫在眉睫。为了调查和了解高校师生的信息素养现状,探索培养和提高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对策和途径,笔者立足于信息时代教育的特点,对平顶山市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状况进行调查,以期了解现状,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从而推动平顶山市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繁荣。
       
        一、研究方法
       
        为了了解平顶山市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状况,在深刻理解信息素养基本内涵的基础上,结合信息时代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内容实际,本研究设计了教师信息素养调查问卷,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师的个人基本信息、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及信息技术培训等方面,共20题,所有的问题皆为不定项选择。分别以平顶山市的三所高校:平顶山工学院、平顶山学院和质量工程学院的教师为调查对象,于2007年9月对其进行了抽样调查,此次调查采用了无记名方式,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30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问卷回收后,数据采用了数
        据库软件EXCEL统计处理。
       
        二、数据统计结果与分析
       
        1.教师的信息意识状况。调查统计表明,97%的教师每天都上网,且上网的主要目的是进行专业学习(51%)、收集教学资料(58%)和了解新闻时事(56%),进行通讯、游戏及娱乐的比例则相对较低(38%)。这说明教师们具有强烈的现代信息意识且能够积极地利用网络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服务。对教学信息技术意识的应用,统计结果显示大多数教师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来看待:70%的教师认为应该“大胆采用”,这种积极的态度将有利于现代教学的实施,但是也有14%的教师认为“尽量少采用”、11%的教师“不喜欢”、5%的教师甚至“存在技术恐惧心理”。对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70%的教师认同计算机及网络等信息技术对教学知识点的较强表现力,但认同信息技术在信息资源获取和新型教学模式构建中具有巨大作用的教师比例均不到35%,只有22%的教师认为多媒体教学最适合信息时代的教学,76%的教师则倾向于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表明实行多媒体网络信息化教学模式尚需一个思想转变的过程。
        2.信息能力状况。信息整合能力方面,统计结果表明,27%的教师“会独自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29%的教师“能独立筛选整理信息,并加工生成新信息”,这样的比例可以说是很低的,这说明我们的教师对于网上海量信息的筛选及加工能力并不让人乐观。多媒体计算机技能方面统计结果显示,大部分(71%)教师对于基本的信息
技术较为熟悉,而对于应用PowerPoint、Authorware、VB等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及使用FrontPage、Flash等软件制作网页的能力则较弱,所占比例分别为33%和5%,当然这其中也可能因为这些技术在教学中应用较少而相应地降低了教师们对它们的掌握。网络运用状况方面调查统计表明,绝大部分(80%以上)教师对于网页浏览、信息搜索及网络通讯工具的基本操作非常熟悉,这些技能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非常重要,教师们具有清楚的认识;而网络高级技能(如网页制作)对于开展网络交流和网络教学也至关重要,这一点却没有得到教师们的充分重视,能够进行网页制作的教师比例仅为12%。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方面,统计结果表明,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教师远不到半数(31%)。对于常规电教媒体教学设施,48%的教师只会“简单使用”,能够“熟练使用”和“比较熟练使用”的教师比例总数为52%(没有达到大多数水平);40%的教师进行过课件教学,51%的教师有过制作课件的实践,但对于对较为新颖、高级的积件教学实践进行得却很少(10%),还有7%教师在教育信息技术方面没有进行过任何实践;只有一小部分(15%)的教师对自身的教育信息技术能力拥有自信,大部分教师(63%)认为自身的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只能“基本满足”信息时代教育、教学的需要,另外还有22%的教师认为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不能满足”信息时代教育、教学的需要。
        3.信息道德状况。统计数据表明大部分教师(74%)知道合法使用他人的信息资源;90%以上的教师能够自觉传播健康信息,维护网络文明和安全,表现出了良好的信息道德素质。
        4.信息环境。调查表明,三所高校都为教师们提供了较好的网络信息环境:基本都有自己的网站;大部分教师(66%)认为本校信息化资源能够满足日常教学及科研需要;在列出的“目前制约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主要因素”中,“信息资源缺乏”所占比例最小(19%),“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不够高”和“学校教学硬件跟不上”是其中的两大阻力,比例分别为46%和35%,相比较之下,“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不够高”成为最大的因素,这说明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是实现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
        5.信息技术培训状况。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77%)是通过自学获取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知识),只有很小部分的教师(17%)通过学校定期培训学习信息技术,这种现状与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很不适应。参加调查的教师们表达了需要接受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培训的强烈愿望:81%的教师认为进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培训“非常必要”。对于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的重点应放在“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上,这是教师将信息技术整合于各学科课堂教
学的基本能力,也是信息化教学的核心;其它依次是“计算机和网络使用的基本技能”(38%)和“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制作或网页设计”(28%)技能的培训,这说明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应分层次、分阶段进行。
       
        三、结论
       
如何制作网页调查问卷
        从以上五个方面的具体分析中发现:
        1.大部分教师具有较强烈的现代信息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巨大教学潜力与优势,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现代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以较理性的态度看待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教学的实践;但是,教师们的信息意识,特别是有关信息技术与实际教学整合的意识尚需加强和提高。
        2.整体而言,教师的信息能力不容乐观。信息整合的能力较弱;对基本的信息技术较为熟悉,而对高级的信息技术掌握较少;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拓展。
        3.绝大多数教师具有良好的信息道德。
        4.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弱是目前制约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主要因素;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培训迫在眉睫。
        四、培养和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对策
        1.更新教育观念,加强信息意识和信息观念的培养。信息技术在给高等教育提供巨大支持的同时,也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数字化环境下学生广泛能力的培养以及终身教育、终生学习的职业需求,无疑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从业标准和要求。据此,高校教师要更加敏锐地感受到自身信息素养与生存、发展的相关性,接受新思想和新观念,形成使用信息的意识和习惯,从思想上和意识上主动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自觉提高数字化环境下的从业能力,以便适应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为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客观信息环境。基础设施是培养和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教育信息化实现的根本保证。学校应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一方面要建设校园局域网,并联入互联网,建立多功能网
络教室、电子阅览室,以满足远程教学和网络教学的需要,为教师开展信息实践提供教学平台。另一方面,在校园局域网的基础上,建立网络管理中心和信息技术研究室,购进必要的教学软件和教学资料,建成自己的教学资源库,以满足学科研究和课程研究的需要,为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验提供研究平台。
        3.加强师资培训力度,推进信息教育进程。信息意识和信息观念的培养还应借助于系统的培训工程。鼓励教师参加系统的教育技术、技能培训,全面提升教师数字化从教、执教的教学能力,这样才能够让高校这片沃土担负起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因此,教育部门及学校管理部门应建立一整套培训和进修制度,并根据各高校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方案和培训内容,让教师们及时掌握和更新信息教育技术,逐步提高信息素养。
        4.优化信息教育环境,营造校园信息氛围。在重视学校信息技术软、硬件建设的同时,还应充分重视校园信息氛围的营造。通过举办各类信息技术的学术讲座,使广大教师不断充实和更新信息知识,了解信息法规及信息技术发展前沿的成果;鼓励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扩展课堂教学,给学生学习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扩大信息技术在校园服务体系中的应用面,使广大教师在充分享用各类信息资源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学会使用信息技术;开展
各项信息技术应用评比活动,激发广大教师应用信息技能的积极性;要重视图书资料建设,办好数字图书馆和信息数据中心,建立通用、快捷的数据检索平台,为广大教师提供优质的信息资源服务与数字化的学习支持平台等等。
        (注:本论文属于2007年度平顶山市社科重点调研课题:平顶山市高校师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与研究(编号:051)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平顶山工学院外语系)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