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破坏地球的资料
篇一:人类对地球的破坏事例
人类对地球的破坏事例
亚马逊热带雨林的破坏
亚马逊热带雨林位于南美北部亚马逊河及其支流流域,为大热带雨林,面积
6,000,000平方公里(2,300,000平方里),覆盖巴西总面积40%。北抵圭亚那高原,西界安地斯山脉,南为巴西中央高原,东临大西洋。
亚马逊河流域为世界最大流域,其雨林由东面的大西洋沿岸(林宽320公里〔200哩〕)延伸到低地与安地斯山脉山麓丘陵相接处,形成一条林带,逐渐拓宽至1,900公里(1,200哩)。雨林异常宽广,而且连绵不断,反映出该地气候特点:多雨、潮湿及普遍高温。
亚马逊热带雨林蕴藏著世界最丰富最多样的生物资源,昆虫、植物、鸟类及其他生物
种类多达数百万种,其中许多科学上至今尚无记载。在繁茂的植物中有各类树种,包括香
桃木、月桂类、棕榈、金合欢、黄檀木、巴西果及橡胶树。桃花心木与亚马逊雪松可作优
质木材。主要野生动物有美洲虎、海牛、貘、红鹿、水豚和许多�m齿动物,亦有多种猴类,有“世界动植物王国”之称。
这个雨林的生物多样化相当出,聚集了250万种昆虫,上万种植物和大约2千种鸟
类和哺乳动物,生活着全世界鸟类总数的五分之一。有的专家估计每平方公里内大约有超
过75000种的树木,15万种高等植物,包括有9万吨的植物生物量。科学家指出,单单
在巴西已约有96,660至128,843种无脊椎动物。亚马逊雨林的植物品种是全球最多种性的,有专家估计,1平方千米可能含有超过75,000种树及150,000高级植物,1平方千米
可含有90,790公吨存活的植物。亚马逊雨林是全世界最大的动物及植
物生境。全世界五分之一的雀鸟都居住于亚马逊雨林。现时,大约有438,000种有经
济及社会利益的植物发现于亚马逊雨林,还有更多的有待发现及分类。
然而,亚马逊热带雨林却并没有因为它的富有而得到人类的厚爱,毫无节制的开发已
对当地的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
随着巴西本国经济的发展,大量移民涌入亚马逊雨林边缘地带。为了向大自然要地要粮,人们使尽了各种手段和各种工具,夺林造田。随着公路和铁路干线的不断延伸,农民
更易深入原始密林中砍烧垦殖。在垦荒过程中,人们把重型拖拉机开进森林,将树木砍倒,再放火焚烧。林区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大多数养分并不在土壤里,而是储存于活着的植
物中。森林烧光后,大部分养料就随风散去。在清理出来的土地上耕种,过一两季后,土
壤不是耗尽肥力就是被雨水冲走,剩下的就是寸草不生的一片砂砾。跨国大企业则是看中
当地丰富的铁、铜、铝土和其它矿产资源,不惜投入重金,大肆开采。
据巴西国家地理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亚马逊地区每年遭到破坏的雨林面积达2万3000平方公里。在过去30年中,这一世界上最大的雨林区的1/6已遭到严重破坏。巴西的森
林面积同400年前相比,整整减少了一半。专家指出,热带雨林的减少不仅意味着森林资
源的减少,而且意味着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恶化。如果亚马逊的森林被砍伐殆尽,地球上维
持人类生存的氧气将减少1/3。
滥伐亚马逊的森林,并没有给巴西人带来更多的财富。他们只是填饱了肚子,带来的
却是对大自然永远的创伤和难以弥补的伤害。森林的过度砍伐使得土壤侵蚀、土质沙化,
水土流失严重。巴西东北部帕拉州、阿玛帕州的一些地区由于林木被砍伐,生态被破坏,
而变成了巴西最干旱、最贫穷的地方。
亚马逊热带雨林植被丰富,每平方公里不同种类的植物多达1200种。然而随着热带
雨林的减少,数年后,至少有50万至80万种动植物种灭绝,雨林基因库的丧失将成为人
类最大的损失之一。
对此,巴西政府愈来愈清醒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先后制定了多项环保政策,采取
多种措施加强对林区环境的保护与监测。环保与可持续发展成为政府的优先目标之一。
臭氧层空洞
臭氧在大气中从地面到70千米的高空都有分布,其最大浓度在中纬度24千米的高空,向极地缓慢降低,最小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
浓度在极地17千米的高空。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就发现臭氧浓度有减少的趋势。1985年英国南极考察队在南纬60°地区观测发现臭氧层空洞,引起世界各国极大关注。臭氧层的臭氧浓度减少,使得太阳对地球表面的紫外辐射量增加,对生态环境产生破
坏作用,影响人类和其他生物有机体的正常生存。关于臭氧层空洞的形成,在世界上占主
导地位的是人类活动化学假说:人类大量使用的氯氟烷烃化学物质(如制冷剂、发泡剂、
清洗剂等)在大气对流层中不易分解,当其进入平流层后受到强烈紫外线照射,分解产生
氯游离基,游离基同臭氧发生化学反应,使臭氧浓度减少,从而造成臭氧层的严重破坏。
为此,于1987年在世界范围内签订了限量生产和使用氯氟烷烃等物质的蒙特利尔协定。
另外还有太阳活动说等说法,认为南极臭氧层空洞是一种自然现象。关于臭氧层空洞的成因,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对人类健康影响
1.增加皮肤癌:臭氧减少1%,皮肤癌患者增加4%-6%,主要是黑素癌。
2.损害眼睛,增加白内障患者。
3.削弱免疫力,增加传染病患者。
对生态影响
1.农产品减产及其品质下降。试验200种作物对紫外线辐射增加的敏感性,结果2/3有影响,尤其是大米、小麦、棉花、大豆、水果和洋白菜等人类经常食用的作物。估计臭
氧减少1%,大豆减产1%。
2.减少渔业产量。紫外线辐射可杀死10米水深内的单细胞海洋浮游生物。实验表明,臭氧减少10%,紫外线辐射增加20%,将会在15天内杀死所有生活在10米水深内的鳗鱼
幼鱼。
3.破坏森林。
据研究,臭氧减少影响人类健康及生态系统的主要机制是紫外线辐射的增加会破坏核
糖核酸(DNA),以改变遗传信息及破坏蛋白质。除了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态外,因臭氧减
少而造成的紫外辐射增多还会造成对工业生产的影响,如使塑料及其他高分子聚合物加速
老化。
全球变暖
基本介绍
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
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温室气体排放导致
全球气候变暖。
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
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
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3.8--7.6nm,波长较短)具有高度
的穿透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如红外线)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具体原因是,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
进入了地球的大气层。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根据气候模型预测,到2100年为止,全
球气温估计将上升大约1.4-5.8℃(2.5-10.4华氏度)。根据这一预测,全球气温将出现
过去10,000年中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从而给全球环境带来潜在的重大影响。为阻止全
球变暖趋势,1992年联合国专门制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该公约于同年在巴西城市里约热内卢签署生效。依据该公约,发达国家同意在2000年之前将他们释放到大
气层的二氧化碳及其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降至1990年时的水平。另外,这些每年的
二氧化碳合计排放量占到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60%的国家还同意将相关技术和信息转让
给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转让给发展中国家的这些技术和信息有助于后者积极应对气候变
化带来的各种挑战。截止2021年5月,已有189个国家正式批准了上述公约。
地球正在升温,在上个世纪全世界的平均温度大约攀升了0.6 摄氏度。北半球春天的冰雪解冻期比150年前提前了9天,而秋天的霜冻开始时间却晚了10天左右。
美国和全球年平均温度测量值之间比较情况
升温后果
⒈气候变得更暖和,冰川消融,海平面将升高,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
等生态丧失,海岸侵蚀全球变暖的可怕后果,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
渍化等,从而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给海岸带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
灾难。
南极冰川融化
⒉水域面积增大。水分蒸发也更多了,雨季延长,水灾正变得越来越频繁。遭受洪水
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水库大坝寿命缩短。⒊气温升高
可能会使南极半岛和北冰洋的冰雪融化。北极熊和海象会渐渐灭绝。
篇二:人类对地球破坏
第一点:全球变暖。全球气候变暖给地球带来严重的后果。它使南极冰雪受热融化,
海水膨胀,造成海平面升高,直接威胁着沿海国家以及世界上30多个海岛国家的生存和
发展。据联合环境署提供的资料,在本世纪内海平面已经升高了10至25厘米,预测下世
纪继续上升15至95厘米。如果这一预测成为事实,世界各地海岸线的70%将被海水淹没。50年后,像马尔代夫那样的岛国将消失在汪洋大海之中,某些沿海城市,如大阪、曼谷、威尼斯和阿姆斯特丹等,将完全或局部被海水淹没。全球变暖会使水蒸发加快,进而改变
亚马逊雨林在哪
气流的循环,使气候变化加剧,引发热浪,飓风、洪涝及干旱(去年以来地球上接连出现
的“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都与全球气候变暖有直接关.。
第二点:森林破坏。减少对森林树木的砍伐,播种绿就是播种希望.在学习中,要尽
量节省文具用品,杜绝浪费,铅笔是用木材制造的,浪费了铅笔就等于毁灭了森林.
要爱护花草树木,不破坏城市绿化,并且积极参加绿化植树活动.森林锐减森林是人
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地球上曾经有76亿公顷的森林,到本
世纪时下降为55亿公顷,到1976年已经减少到28亿公顷。由于世界人口的增长,对耕地、牧场、木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导致对森林的过度采伐和开垦,使森林受到前所未有
的破坏。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200万公顷的森林消失,其中占绝大多数是对全球生
态平衡至关重要的热带雨林。对热带雨林的破坏主要发生在热带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尤
以巴西的亚马逊情况最为严重。亚马逊森林居世界热带雨林之首,但是,到九十年代初期
这一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比原来减少了11%,相当于70万平方公里,平均每5秒钟就有差
不多有一个足球场大小的森林消失。此外,在亚太地区、非洲的热带雨林也在遭到破坏。
第三点:水资源的破坏。降水量 2021年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
下同)偏少,全国平均降水量601毫米,折合降水总量为56876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减少6.5%。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六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北方六区)面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值减少6.3%,长江、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四个水资源一级
区(以下简称南方四区)面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值减少6.6%。在各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山东、新疆、天津、西藏、河南、湖南、重庆、青海8个省(自治区、直
辖市),其中山东偏多13.3%;比常年值偏少的有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广东、海南、江苏和内蒙古偏少20%以上。
地表水资源量 2021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3126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244毫米,比
常年值减少13.4%。北方六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少15.2%,南方四区比常年值偏少13.0%。在各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只有山东、西藏、新疆、上海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除山东偏多18.3%外,其他3省(自治区、直辖市)偏多程度
均低于7%;比常年值偏少的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北京、江苏、河北、海南偏
少四成以上,福建、甘肃、广东、江西和山西偏少四成至三成。2021年,从国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为179亿立方米,从国内流出国境的水量为6094亿立方米,流入国际界河的
水量为970亿立方米,入海水量为12921亿立方米。
地下水资源量 2021年全国矿化度小于或等于2克/升的地下水资源量为7436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减少7.8%。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642亿立方米,加上
井灌回归补给量后的总补给量为1704亿立方米。北方六区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为
1379亿立方米,占全国平原区总补给量的81%,其中降水入渗补给量、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山前侧渗补给量和井灌回归补给量分别占51.2%、36.3%、8.0%和4.5%。地下水资源
量大部分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不重复量仅1003亿立方米。
水资源总量 2021年全国水资源总量(地表水资源量与不重复量之和)为24130亿立
方米,比常年值减少12.9%。北方六区水资源总量4589亿立方米(占全国的19.0%),比
常年值减少12.7%;南方四区水资源总量19541亿立方米(占全国的81.0%),比常年值
减少13.0%。全国产水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2.4%,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25.5万立方米。
人类对地球的破坏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惊人速度,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机构认为,这将
使得自然界更加可能出现突变,导致疾病蔓延、森林遭到摧毁、海洋出现“死区”。
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机构(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的1360名专家在95
个国家进行的调查得出的结论是――过去50年来,人口增加使得人类赖以生活的三分之
二的生态系统,包括空气和水源,受到污染和过度开发。
该机构由45个成员组成的董事局发表的报告指出:“人类的活动已经对地球的自然
运规律带来很大的压力,地球的生态系统因此未必能养活得了未来的人口。”
报告指出,10%至30%的哺乳动物、鸟类和两栖动物濒临灭绝的边缘。
这项历来最大规模的地球生态系统研究工作发现:“过去50年来,人类为了取得食物、净水、木材、纤维和燃料,对生态系统的造成的破坏速度比以往任何一个年代都要来
得快,破坏面也比任何一个年代来得广。这使得生物的多样性承受着无法扭转的损失。”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