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4T1P1:没有标题,关于孩子对雨林的认知
成年人和孩子们都能频繁地遇到关于热带雨林消失的令人警觉的速率的消息。(当真不是人话!按照成分来分析的话,这个句子里成人和孩子遇上的是关于rate的说法,而非直接关于loss。重新意译一下:成年人和孩子们都能频繁地听说这样一些消息,讲述了热带雨林正以一种令人警觉的速率在消失。) 例如,孩子们可能马上就会想到的(这是readily relate的翻译。ready本意是“准备好的”,孩子们准备好可以想到的,也就是马上可以想到的;relate to是词组,“提到”、“想起”的意思,在这个句子里to按照语法放在了which从句之前)一个形象描述是,预计雨林被破坏的速率相当于每四十分钟——大约是一节正常课程的时段——消失一千个足球场那么大的面积。在面对频繁且通常是生动形象的媒体报导时,有可能孩子们已经形成了关于雨林的看法——它们是什么和在哪里,它们为什么重要,威胁它们的因素有哪些——而不需依赖任何正式的相关教育。同时也有可能的是,其中的一些看法是错误的。
许多研究都显示,孩子们关于“纯粹的”课程表学科有着错误的认知。这些错误认知并不彼此独立,而是综合构成了一个有着许多方面、但是自成体系的概念框架,这就使得构成其中的观点,
其中一些是有问题的,变得更加牢固但也更有可能得到修正。(这个长句的最大难点在于逗号太多,隔出来的成分比较具有干扰性。整个句子的主干结构是:These misconceptions do not remain isolated but become incorporated into a … framework.整个句子是not … but…的结构,而making这句则是结果状语,“不是独立的而是成了一个完整的概念框架”这种情况也就造成了这样一种后果和局面:更强劲但也更容易修改。结果状语的中间又插进了一个从句some of which are erroneous,补充说明“这个框架中的有些观点是有误的”) 这些观点有可能是孩子们在通过大众媒体吸收知识的时候逐渐发展出来的。有时候这些信息可能是有误的。似乎学校也没有提供一个机会来让孩子们重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由此来使得这些观点受到老师和自己同伴的检验和修正。
尽管在大众媒体中关于雨林的破坏存在着广泛的报导,但在这个领域中关于孩子们观点的正规信息却非常之少。当前这项研究的目标就是开始提供这类信息,来帮助教师们设计自己的教育策略以建立正确的认知和代替错误观念,以及在他们学校的环境研究中规划各种项目。
这项研究调查了孩子们对于雨林的科学知识和态度。中学生们被要求完成一份包括五个开放式问题(所谓open questions也就是不以Yes/No来回答的、答案有可能各种各样的特殊疑问句
喽J)的调查问卷。对于第一个问题的最常见回答是一些从“雨林”这个词的字面上就能明显看出来的描述。一些孩子描述它们潮、湿或热。第二个问题是关于雨林的地理位置。最常见的回答是某个大洲或国家:非洲(孩子中的43%都这么认为),南美(30%),巴西(25%)。有些孩子也给出了更为笼统的位置,例如在赤道附近。
对问题三的回答是关于雨林的重要性。占主流的观点,有64%的孩子都是这么认为的,是雨林为动物提供了栖息场所。数量少些的学生回答说雨林为植物提供了栖息地,而更少的学生提到了雨林中的土著人。有更多的女孩(70%)比男孩(60%)提到雨林作为动物栖息地这一观点。(其实正常的中文语序应当是:与男孩相比有更多的女孩提到……)
类似地,但是在一个更低的水平上,更多女孩(13%)比男孩(5%)说到了雨林为人类提供了栖息场所。这些观察在大体上吻合于我们先前关于孩子们对雨林用途和保护的看法的研究结果,在先前的研究中显示,女孩对动物有更多的同情心并表达了这样的观点,认为人类之外的动物生命自有其内在固有的价值。
第四个问题是关于雨林破坏的原因。也许令人感到振奋的是,超过一半的学生(59%)都认同,是人类活动破坏了雨林,有些人通过使用诸如“是我们”这样的措辞来将责任落实到具体
的人身上。大约18%的学生特别提到了伐木活动。
一个错误观念,由大约10%的学生所提出,是酸雨要为雨林的破坏负责;类似比例数量的学生认为污染正在破坏雨林。此处,孩子们是把雨林破坏与这些因素对西欧森林的破坏混淆为一谈了。尽管五分之二的学生都给出了这样的信息,雨林提供氧气,但在有些孩子身上(in some cases的本意是在一些例子里,但这么翻译太生硬了,因此意译之J)这个回答也同时夹杂着另一个错误看法,认为雨林的破坏将会减少大气层中的氧气,从而使得大气圈不适合于地球上的人类生命(亚马逊雨林在哪其实我更想翻译成:从而使得地球上的人类无法在这样的大气圈中生存下去)。
在回答最后一个关于保护雨林重要性的问题时,大多数孩子仅仅只是说我们需要雨林来赖以生存下去。只有很少的学生(6%)提及雨林的破坏有可能加速全球变暖(contribute to最常见的意思是“贡献于”,但这么说一般是褒义用法。此处也不能翻译成“导致”,因为雨林破坏只是众多导致全球变暖因素中的一个,在其中起“添砖加瓦”的作用而非唯一“导致”性因素)。考虑到媒体对这一问题如此之高的报导率,这(也就是只有这么点儿孩子提到这一点的情况)很令人惊奇。有些孩子表达了这样的观点,认为雨林的保护并不重要。
这项研究的结果显示,一些观念在孩子们对于雨林的认知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们的回答表明,有一些错误的认知存在于他们对雨林生态系统的基础科学知识中,例如他们关于雨林作为动物、植物和人类栖息地以及气候变化与雨林破坏之间关系的认识。(their ideas about后面是两个并列的成分,孩子们关于这两方面的认识,即1.雨林作为栖息地和2.雨林破坏与气候变化之间关系。)
学生们并不曾主动列举出一些显示他们能理解造成雨林破坏的各方面原因复杂性的观点。(意译解释一下:从孩子们主动给出的回答中,看不出来他们能够理解造成雨林破坏的各因素的复杂性,也就是他们不知道是有多种复杂的原因共同造成了雨林的破坏) 换言之,他们并没有显示出自己理解了雨林在哪些意义上是重要的,或者是哪些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在推动着那些造成雨林破坏的活动。一个令人振奋之处是,关于其它环境问题的类似研究结果显示,更大些的孩子似乎学会了理解、估计以及评估彼此冲突观点的能力。环境问题方面的教育提供了一个平台让这些技能可以得到发展,这对于这些孩子作为将来的决策者来说至关重要。(也就是说,这些孩子将来会长大成人,其中一些会成为他们那个时代的决策者,所以从现在开始在环境问题的评估这个平台上锻炼他们分析各种彼此有矛盾的观点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C4T1P2:鲸鱼能感觉到什么?
鲸鱼能感觉到什么
对鲸目生物,也就是包括鲸鱼、海豚和小海豚类的哺乳动物,各个感官功能的检视
有一些我们和其它陆地哺乳动物所习以为常的感官在鲸目生物身上要么就是退化了或完全没有,要么就是在水中不能发挥很好的功能。例如,从它们脑部的构造来看,齿鲸类似乎无法闻到气味。而另一方面,须鲸类似乎确实有着一些与嗅觉相关联的脑部构造,但这些构造是否发挥实际功能则还不为所知。人们到目前为止是这样认为的,随着呼吸孔的进化和迁移到了头顶的位置,为嗅觉服务的神经脉络也许几乎全被牺牲掉了。类似的,尽管至少有一些鲸目生物是有着味蕾的,但服务于这些味蕾的神经都已退化或是极不发达。
鲸类的触感有时候也被人们认为是微弱的,但是这个观点大概是错误的。人工喂饲海豚和小鲸鱼的训练者们经常会提到这些动物对于被触碰或揉搓都有反应,而无论是人工豢养还是野生的鲸目生物,所有品种的个体(特别是成年鲸鱼与幼仔之间,或是同一个种里的成员之
间)似乎都在持续不断地进行着身体触碰。这种触碰也许有助于在一个体内部维持秩序,而爱抚和触碰在大多数品种中都是交配仪式的一部分。呼吸孔周围的区域也是格外敏感的,而豢养动物们通常都会特别反感那里被触碰。
视觉感官在不同的品种中发达程度是不一样的。近距离水下观察到的须鲸品种——具体说来有一头人工豢养了一年的灰鲸幼仔,以及在阿根廷和夏威夷海域所研究和拍摄到的野生露脊鲸和座头鲸——显然具有良好的水下视觉以追踪各种物体,而且它们明显能在水中和大气中都程度尚可地视物。不过,眼睛的位置严重地限制了须鲸的视野,所以它们可能并不具有立体的视觉。
另一方面,绝大多数海豚和小海豚的眼睛位置显示,它们具有向前和向下的立体视觉。淡水海豚在进食时通常会侧着游或是头下脚上,它们眼睛的位置表明,它们所具有的视觉是向前和向上的立体性的。相比较之下,宽吻海豚在水中有极其敏锐的视觉。从它观察和追踪飞到水面外飞鱼的方式来看,它也明显能在空气和水的交界面区域相当清楚地视物。而尽管初步实验的结果显示,它们在空气中的视觉不佳,但海豚能准确地高高跳起从训练者手中叼走小鱼这样的实例其实提供了相反的证据。
这样的差异无疑可以从不同品种进化而来的栖息地状况进行解释。例如,视觉对于那些栖居在清澈开放水域中的品种来说显然比居住在浑浊河流和洪泛平原的那些品种更加有用。例如,南美的亚马逊海豚和中国的白鳍豚似乎视力就相当有限,而印度的河中小海豚完全是盲的,它们的眼睛退化成了一条缝隙,大概只能让它们感觉到光的方向和强度而已。
尽管味觉和嗅觉貌似都退化了,而水中的视觉也不一定发达,但这些弱势都得到了鲸类生物非常发达的听力感官的加倍补偿。绝大多数品种都有着高度的发声能力,不过它们在音域范围方面都各有不同,而许多品种都使用回声定位来觅食。大型须鲸主要使用更低的声频,在能发出的音域范围上通常也比较受限。值得一提的例外是北极露脊鲸在夏天发出的几乎就像唱歌一样的和声和座头鲸那复杂的、吟唱般的低语。齿鲸类通常会比须鲸类运用到更加广泛的音域范围,并发出更多种类的声音(但是抹香鲸显然只能发出单调的一系列高能量吸气音而没有什么别的了)。有一些更为复杂的声音明显是具有交流功能的,不过关于它们在鲸目生物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中到底扮演了何种角,更多的还只是天马行空的设想而非扎实科学研究的结果。
C4T1P3:视觉符号与盲人
视觉符号与盲人
第一部分
从一系列最近的研究中,这一点已经清晰可见:盲人可以理解用轮廓和透视来描述的物品摆设和空间中的其它表面。但是画面比文字描述的信息量更多。这个事实强烈地引起了我的注意(中文的正常表述应当是:这个事实引起了我的极大注意J),当时我的一个研究项目里有一位盲人女性自发地决定画一个正在转动中的轮子。为了显示这种运动状态,她在圆圈内画出了一道曲线(参见图1)。我被惊呆了。表示运动的线条,例如她所使用的那种,在绘画的历史上是一个非常新近的发明创造。当真如此,正如艺术学者David Kunzle所指出的那样,Wilhelm Busch,一位设定潮流的十九世纪卡通画家,在他的流行角创作里也是直到1877年才开始使用运动性线条。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