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工业学院“十三五”信息化建设专项规划
一、规划背景
1.总结回顾
《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而现代化的教育具有公平性、多样性、个性化、终身化和国际化等特征,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展,本质上是一个运用信息化优势,加速形成教育现代化属性的过程,是将“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任务,落实到可执行、可测评的具体战略举措之中并加以实施的过程。
我校的信息化建设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应用系统建设阶段和数据整合阶段。尤其在“十二五”期间,完成了学校的骨干网建设改造及校园WiFi 覆盖、信息化基础平台建设、办公、人事、教务、学工、迎新离校、站、邮件等系统的建设,基本解决了信息孤岛问题,完成了基础数据的集成整合,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顺利完成了首批四川省高校信息化建设试点项目;但基于教育教学的信息化建设及应用方面很不够,特别是基于教育教学的过程监控和管理的信息技术支撑和服务方面,还处于原始阶段;数据挖掘分析和大数据技术的利用不足,决策支持效果差。
随着国家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投入,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工作还将不断的往前推进;信息安全保障
体系建设、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信息技术对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和综合改革的支撑保障和驱动能力将是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核心。
2.形势任务
(1)相关政策导向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深入推进管理信息化,从服务教育管理拓展为全面提升教育治理能力。
《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任务,落实到可执行、可测评的具体战略举措之中并加以实施的过程。
2015年8月31日,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系统部署大数据发展工作,《纲要》指出,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大力推动政府信
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开放共享,加快政府信息平台整合,消除信息孤岛,推进数据资源向社会开发,增强政府公信力,引导社会发展,服务公众企业;以企业为主题,营造宽松公平环境,加大大数据关键技术研发、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力度,着力推进数据汇集和发掘,深化大数据在各行业创新应用,促进大数据产业健康发展;完善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科学规范利用大数据,切实保障数据安全。
2017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正式实施,信息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信息系统及关键基础设施需依法切实做好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2)“互联网+教育”战略驱动
以“数据技术”为核心,形成的新数据形态,“互联网+”的一个核心特征,是从IT向DT的快速跨越。
以“云网端”为核心,形成新技术形态,要实现从IT到DT的数据形态的转变,需要加强“云”、“网”、“端”三者的建设和融合,整体推进新技术形态的建立;
加速高校的“开放化”,形成的新关系形态;借助互联网的有机融入,“互联网+”校园的各类信息化应用将从连接走向融合;
成都it培训学校
建设开放的生态圈;提供智慧型人才培养、智慧型科学研究、智慧型管理决策、智慧型社会服务、智慧型生活服务。
3.重点问题
学校信息化建设最终核心是如何体现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如何针对不同的用户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服务,因为只有这样,高校的信息化推进工作才能看到真正的成效。
目前我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包括:
(1)信息化建设力度不够,部分重要系统使用年限太长、未更新换代。比如一卡通系统,已经使用十一个年头,线路及设备老化、很多系统模块已经无法跟上IT技术及应用的发展。
(2)信息化基础平台建设后,数据和流程的融合没有持续进行,导致数据流、业务流的无法跟随信息化的发展而脱节。我校信息化建设已完成学工、教师等数据流的粗略梳理,实现了数据的展示,但是学工、教师还存在更多的数据流需要去融合整理,其业务流程分散在各个业务系统中,业务处理都会涉及到跨系统问题,需要加大力度对业务梳理。
(3)信息化工作队伍建设投入不足,对部分信息系统的维护力度不够,应用及推广效果不好。
(4)对教育教学过程管理和监控的系统平台建设投入明显不足,未能体现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多元化及融合。
二、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
国内高校经过过去十年信息化建设,也逐渐发现传统数字化校园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时随着近年来技术
的进步、新的解决方案逐渐成熟,以及“互联网+、移动互联、物联网”时代影响下用户环境的改变,高校信息化发展趋势逐渐明朗。
学校信息化建设以《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指南》等国家关于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政策和文件为指导,按照学校综合改革要求,紧跟教育信息化发展方向、把握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扎实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学校管理信息化程度和服务水平,为学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技术保障。
通过校园信息化建设,构造能够满足信息系统长期持续发展的应用框架,通过这一稳定、可扩展的应用框架为应用系统建设提供良好的支撑和服务。该应用框架将充分支持学校的应用需求和未来发展,同时考虑系统的总体拥有成本,必须采用先进的理念和思路,辅以成熟的、主流的、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技术,运用现代系统工程和项目管理规范标准,科学合理的进行建设。指导思想具体分为如下几点:
(1)“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服务化,加强信息化服务;
(2)建立智慧云服务平台,持续整合数据流、业务流,实现数据展示和业务的“碎片化”服务;
(3)建立校园云平台;
(4)建立校级流程、数据、服务中心;
(5)构建多通道、多终端、多方式信息获取服务平台;
(6)持续更新已建系统,保持系统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7)加强教育教学综合管理及服务平台和在线教育平台建设及推广应用;
(8)信息化工作管理制度化。
2.基本原则
学校信息化建设按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以基础性、业务需求紧迫程度为先后顺序,以实用、有用、易用和适应技术及应用发展趋势为原则进行建设;满足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遵循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为学校数字化校园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打下良好基础:遵循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在充分保障学校现有投资(业务系统、硬件设备等)下,完善信息标准,建设校园信息化基础平台,以及各系统之间的接口标准与规范,为今后业务系统的建设与整合打下基础;
(2)以平台框架设计和技术路线为引领,无缝集成学校已建和拟建的业务应用系统:在符合教育部和行业相关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指导下,构建学校的信息化标准和规范,促进数据利用的最大化,将数据交换集成融合起来,以标准、数据作为重点要素和主线进行规划和建设;
(3)先进性原则:系统设计采用先进的信息化建设理念、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系统工程方法;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化校园,为智慧校园建设做好铺垫;
(4)扩展性原则:系统架构设计合理,考虑到未来的发展和今后扩展的需求,包括与其它应用系统之间的互联以及系统的扩容能力等,在满足现有系统融合、互联的前提下,能够很好的适应未来信息系统增长的需要;
(5)开放性与标准化原则:应用平台应是一个开放的且符合业界主流技术标准的系统平台,并使网络的硬件环境、通信环境、软件环境、操作平台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小;
(6)系统安全性原则:系统设计和建设中,需充分考虑系统的安全,包括数据安全、网络安全,传输安全,管理安全等。
(7)可靠性和稳定性:在考虑技术先进性和开放性的同时,还应从系统结构、技术措施和系统管理等方面着手,确保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达到最大的平均无故障时间;
(8)可管理性和可维护性:整个应用平台是由多个部分组成的较为复杂的系统,为了便于系统的日常运行维护和管理,要求所选产品具有良好的可管理性和可维护性;另外还包括平台自身的可管理性和可维护性。
(9)建设与服务并重、建设与整合同步及服务与管理并重原则。
(10)探索建立可持续的信息化工作机制。
3.主要目标
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建成完整统一、技术先进,覆盖全面、应用深入,高效稳定、安全可靠的数字化校园,建立校级数字化校园智慧云服务平台,实现部门内部、部门之间数据流、业务流程通畅,对校园的教育教学、各项服务、管理工作和广大师生员工提供无所不在的一站式服务;建成大校园数据系统,为广大师生员工和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管理效率,提高决策效率,提高信息利用率,提高核心竞争力,总体水平达到国内前列,满足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需要,实现信息技术对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和综合改革的支撑保障和驱动作用。具体目标就是力争实现“六个数字化”和“一站式服务”:环境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教学数字化、产学研数字化、学习数字化、生活数字化和实现教职工和学生的管理、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等主要活动的一站式智慧云平台服务,提高对师生服务的水平,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同时,从用户角度出发,提升校园信息化的用户体验,实现数字校
园向智慧校园迈进。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