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
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民族文艺
“互联网+”视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
—以赣发绣为例
白宇琼陈子涵
(南昌大学,江西南昌330031)
摘要:赣发绣以针为笔,以发作墨,经耐岁月,千年不腐。在工业与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冲击下,赣发绣在保护与传承中也遇到了困境,
“互联网+”概念的提出,让赣发绣有了创新发展的新机遇。文中透析赣发绣发展现状及瓶颈,寻其影响因素,通过“互联网+”的概念来实现赣发绣传统与现代的嫁接转型。从而实现赣发绣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互联网+;传统行业;转型;保护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03-0138-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03.068
一、前言
赣发绣由赣绣(女红绣)演变而来,讲究精、细、雅、洁。万千青丝为笔为墨,以针为工具将艺术绣于布帛上,发为血之余,用其绣制难度和艺术价值都高于刺绣,二十四道流程,六十二道工序,二十四套大针法,二十套小针法,绘绣主体更追求作者感受和寓意。绘制作品通身剔透,正反两面皆精致美观。2010年,赣发绣技艺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
二、赣发绣的历史
赣发绣萌芽于明代,传承至今近500年。当初南昌宁王府娄妃用发线绣制字画,《江城旧事》还记载说,娄妃曾以秀发作笔,写下“屏翰”(《诗经》中有这样的诗句:“价人维藩,大师维垣。大邦维屏,大宗维翰。”后以“屏翰”比喻国家重臣)二字,勉励当时的江西官员肩负起为国为民的重担。由此,娄妃成为赣发绣第一代传承人。娄妃死后,其贴身丫环杏花回到安义县石鼻乡,用所收集娄妃发丝绣制了一幅娄妃画像,赣发绣开始走向民间。截止到今天已经传至第17代并已经拥有77项专利。
三、赣发绣的保护和传承现状
由于西方文化艺术的冲击,工业科技发展,快时代节奏下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热情逐渐消退。机绣、线绣大量充斥市场替代手工艺制品,整个刺绣行业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赣发绣作为民间传统手工艺在传播和宣传方面都受到了限制。
首先,赣发绣传承方式保守,十七代传承都背负着家族文化的传承使命,师傅要言传身教,徒弟要从小学习,没有日积月累的累积无法成就赣发绣的好技艺。虽然传统手工艺的继承方面保证了原汁原味,但这种单一的培养继承人的方式适应不了扩大市场的需求。一项技艺只有做的人多了,才会有更多的人被影响。
其次由于学习赣发绣要求高,不但要从小学习刺绣、素描、书画等。还必须具备心细、心静、毅力好、耐性好等品质,老师由于年龄渐长,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且其付出多,回报少,就会让后继者丧失信心,人才流失。
最重要一点是社会普及力度不够。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赣发绣已经得到了政府的大力保护和支持,但活动和项目的普及范围局限,认识赣发绣的人少之又少,在这样的发展现状下,我们不得不让它走出传统模式,结合互联网+的模式去做非遗转型,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愿意购买它。
四、“互联网+”对赣发绣转型的作用
互联网在当今社会作为大数据运转的核心,是以一种能源输出的形式充斥在我们生活中,传播过程不受时空,环境的束缚。在2015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及我国政府将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的商业价值传递至文化产业领域,给赣发绣的转型发展带来了持续增长的势能。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分析其优势:
(一)数据规整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大众性”“丰富性”和“活态性”都要借助传播媒介去传递,互联网满足了其对容量性的需求。建立数据库就可以让文化系统,档案,传承脉络等清晰明了并且不容易丢失。解决传统媒介运输难,保存难这两大弊端。同时可以依托数字影像纪录赣发绣的制作工艺,特文创,继承人学习资料等来供所有想了解它的人交互学习。大数据记录,检索快捷化,让赣发绣的保护与发展顺应时代潮流,为它日后的文化和商业价值都打下稳固的基础。
(二)市场化趋势
代表“跨界”“融合”传统产业的“+”让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迎来了新契机。不仅能让大众了解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能让非遗走出省市甚至中国。文化的学习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草根或者社会精英都可
以按自己的兴趣去学习非遗文化,并利用先进技术多角度全方位展示其特点,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一系列网络产能,让全民掌握学习传统文化的自主性。开放式的互联网可以针对性的普及到网络用户端,根据个人的爱好去推广赣发绣文案,也会让全民了解赣发绣,古人视发为血肉,头发从出生留到死亡,像胎发绣和结婚照绣和老人绣这样的赣发绣产品就是回归人本的象征,具有生命的直接纪念意义。当一份好的文案推到一些新人或者有新生儿老人的家庭数据端,就会产生需求,市场通过大数据打开,就会实现继承人陶永红的志愿:让赣发绣走出江西,走向全世界。
五、构建“互联网+”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具体路径
在前文提到互联网对传统非遗保护与创新带来的新的机遇,非物质文化遗产赣发绣作为体现江西赣绣传统技艺的文化
138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 All Rights Reserved.
2021-01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民族文艺
,价值与精神文明价值的民间技艺,考虑到社会关系与内容生产
需同步并进的现实问题,“互联网+传统”的保护方式可参考以
下方式作为参考:
(一)“互联网+”短视频。
随着5G时代的到来,网络设备也朝着更快更丰富的方向优
化,长短视频行业也在不断的革新发展,《2020年第45次中国
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本次《报告》电
话调查截止时间为2020年3月15日,故数据截止时间调整为
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
64.5%,庞大的网民构成了中国蓬勃发展的消费市场,也为数字
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用户基础。CNNIC主任曾宇指出,当前,
数字经济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
在此次疫情中,数字经济在保障消费和就业、推动复工复产等方
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现出了强大的增长潜力。截至2020年3
月,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50亿,较2018年底
增长1.26亿,占网民整体的94.1%。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
7.73亿,较2018年底增长1.25亿,占网民整体的85.6%。从数
据中就能看出,短视频在互联网中的占比,抖音和快手是短视频
时代中的领头者,在不超过15分钟的内容里,让信息流迅速传
遍全网,让众利用碎片时间浏览到推广或自己喜欢的内容,时
事热点新闻等,长视频通过精选部分内容利用短视频吸引人们
去搜索长视频观看,《艺术很难吗》是意外艺术出品的国内艺术
类脱口秀短视频节目,每集不到十分钟,用轻松的语言,好玩的
配图,将晦涩难懂的艺术知识普及给大众,很快聚集了全球各行
各业各年龄段用户,第一季的播放量便超过了1亿4000万,这
样的短视频节目让艺术不再高居庙堂。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需
要在大众中受到轻松易懂的普及,赣发绣的发展,产品,实用意
义都可以以动画加脱口秀讲解的方式趣味呈现。2020年文化遗
产日之际,文化旅游部开展了“云游非遗”推广活动,承办平台就
是短视频软件快手APP,借助了话题标签与达人互动方式让更
多人了解非遗。赣发绣在发展中也可以和短视频平台合作,达人
推广,视频道具设计,话题讨论,情景演绎等方式让用户浏览视
频过程中停驻并愿意了解。
(二)“互联网+”交互体验
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江西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世界VR产
业大会于南昌举办,每年都会招商,让众在数字化体验种感受
新技术和新产品,通过VR技术纵览古今,突破时间空间局限,赣
发绣便可通过政府,开一个非遗展厅,通过虚拟技术让观众穿越
到古代看秀女以发做绣,并能与古人互动一起体验赣发绣的制
作流程,从场景,布局都达到沉浸式体验。除了在活动期间外,江
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可以开放一所非遗实景体验馆。
把江西省的非遗文化真实地展现给众。江西省博物馆亦可开
放一个场所来进行非遗的展演,借助VR虚拟技术吸引游客,展
厅陈列除融合运用多媒体、互动游戏、自动感应等技术,再结合
博物馆APP介绍以及扫码了解非遗文化后方可体验游戏,让去
博物馆的人也有兴趣在博物馆了解非遗文化。在展览期间举办
相关非遗文化讲座,邀请中学,大学高校师生来听讲,让青年人
提高对非遗文化的重视程度。
(三)“互联网+”非遗上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想传承就要有市场,赣发绣的文创产品开
发是日后发展的重要环节。曾经的故宫“看门人”单霁翔说过:“
以众需求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学术研究为基础”这样
的观点也是赣发绣文创所应做到的。单霁翔出品的《上新了-故
宫》已经做到了第三季,节目中探寻故宫博物院的珍贵宝藏,解
读文物背后的历史密码和传奇故事,为故宫文创产品寻觅历史
脉络与文化元素。除此之外,每一期还邀请设计师,与“新品开发
员”一起为故宫元素做相关文创设计。他也作为导览人参与了中
国文物学会与浙江卫视发起的中国首档世界文化遗产探寻体验
类节目《万里走单骑——
—遗产里的中国》在互联网+文物上新方html网页设计文化传承
面,他为中国文物遗产作出了跨越式的贡献,在江西这片历史宏
厚的文化大地上,我们何尝不能打造一档非遗类文物类节目,联
合设计学院学生作出周边,不论是作为手伴赠礼还是购置收藏,
也要跟这时代进步,响应时代需求。设计+传统赣绣,代表生命
意义的赣发绣文创产品就会有更多的机会丰富起来。当实现“互
联网+非遗上新”有了新的进展,赣发绣在网络普及,购买量和
需求量增多,对它的发展保护就会有更多新的机遇。
六、结语
“文化遗产应该在被观赏、被分享中被保护、诠释和延续。”
是单霁翔对非遗守护人的对话,赣发绣作为赣绣的分支,是整个
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传统民俗技艺,是生命意义的流传,让更多
人看到并学习才是保护其延续性的根本。这篇文章也为此目的
进行了探讨,响应时代号召,跟随5G潮流,实现“互联网+传统
非遗”的跨越方面可以有可行的的启示和借鉴,希望当代青年能
对这门艺术做出个人贡献,继而使赣发绣代代相传。
★基金项目:项目来源:2018年度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
项目,项目编号:YG2018260。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20年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
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20-04-28.
[2]阮卫萍.发绣丛谈[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2,01.
[3]权玺.“互联网+”: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的新场景[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6.
[4]李夏.“互联网+”视域下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
究[J].包装工程,2018,39.
139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