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FAXIAN JIAOYU 2018/08
html网页设计文化传承综合论坛 Zong He Lun Tan …………………………………………
————————————————————————————摘要:地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载体,盛行在西汉水上游甘肃省西和、礼县一带的乞巧民俗正是古老的秦人遗风,也是迄今保护较为完整的汉民族原生态文化,近年来当地政府在保护、挖掘、传承、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笔者利用暑假以一个女儿的视角做了一些调查并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以期商榷。
关键词:乞巧节;调查————————————————————————————
一、乞巧节总体概况
1.乞巧节的内涵及演变
乞巧节也称七夕节,是一种集音乐、舞蹈、诗词、工艺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的综合性岁时节令民俗文化活动。这一民俗活动在西和这片古老的沃土上已经流传了2000多年了。“乞巧”是向传说中的神灵“巧娘娘”乞求智慧的意思。乞是乞求,巧则是心灵手巧,女孩子们都乞求“巧娘娘”赐予自己聪慧、灵巧、婚姻如愿、生活幸福。据著名学者、西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乞巧民俗文化专家赵逵夫教授考证,西和乞巧风俗是秦人古老遗风,是早期秦人对女性的崇拜仪式,也是汉民族古老的原生态文化,历
经两千余年的传承演变,形成了流传至今并盛行于西和北部、礼县东部一带的乞巧风俗。
2.乞巧节的表现形式
在甘肃陇南西汉水上游沿岸的村庄,每年都举行乞巧节民俗活动,从农历六月三十日晚开始至七月初七晚结束(历时七天八夜),参与乞巧活动的女孩子乞求巧娘娘赐以聪慧、灵巧,故称之为“乞巧节”,因参加乞巧的多为未出嫁的女孩子,又称“女儿节”“女节”。古时候,乞巧活动举行的这七天八夜里,是女孩子们唯一可以展示自己的机会。封建时代对未婚姑娘礼教管束严格、不允许随便出门,但在到七巧前后,不管白天黑夜,女孩子们都可以自由进出,也可以尽情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才艺,放飞自己的心灵,并且借此机会寻自己人生的伴侣,这对于当时的女孩子来说,是一种身心的解放。
二、乞巧活动及特产品——以西和县姜席镇为例1.乞巧活动全过程
在姜席镇的每一个村庄里,每年农历七月初一前夜至七月初七当晚,都要举行七天八夜的由女孩子们组织的民间乞巧活动。乞巧活动共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程式,在乞巧活动之前需要做联络、选址、筹资、练歌、备巧、生巧芽、备装、造巧、挑巧等细节性准备工作。在乞巧活动进行馃中还有油炸面、手襻搭桥、唱巧、抢头香、跳麻、祈神迎
水、拌会会、转饭等传统活动。在这些程式中,最有趣的是卜巧,卜巧分为两类:集体“照瓣卜巧”和个
人“针线卜巧”。集体“照瓣卜巧”在七月初七晚上举行,也称“照花瓣”,即用巧芽在水中的投影图案来预卜自己的巧拙、祸福。照瓣卜巧开始时,所有姑娘手端巧芽碗分站神桌两旁,先由乞巧组织者在神桌前照例祭祀跪拜,并默默祈祷:“请巧娘娘给黑眼的阳人赐个好花瓣,指
传承民俗文化 弘扬社会美德
——甘肃省西和县传统乞巧节的调查
■ 何 璇
一条手巧路。”礼毕,大家会齐唱《照花瓣歌》,唱完之后,姑娘们小心翼翼地将水碗放在神案前,将自己精心挑选的巧芽投入水中,通过巧芽在水中的投影来判断自己的命运。如果某个女孩子碗底的投影图案被大家确认为心灵、手巧、吉利、祥瑞时,她便十分高兴,一定要将碗中的水猛喝一口,其意是使虔诚乞巧得来的这一切,真正为自己所有,长期在身上显灵。然后把水倒掉,再盛半碗神水,重新开始下一轮的照瓣卜巧。这些活动虽有些女巫文化的迷信彩但更重要的是映衬着女孩子们对未来、对爱情的期盼和追求,这是乞巧活动的高潮,在这样一个兴奋而充满期待的氛围中,所有女孩子的心里都洋溢着幸福与快乐,想象着、期盼着自己未来美好的生活。每一年的乞巧节,从几岁的小女孩到中年妇女,都积极参加,对于女孩子们来说,乞巧节就像过小年一样热闹、开心。
2.乞巧活动的发展近年来,西和县下大力气保护和传承乞巧节,在全县11个有乞巧文化流传的乡镇申报和评选了一批优秀的乞巧文化传承人、“乞巧世家”“乞巧之家”“巧婆婆”“巧媳妇”,为乞巧民俗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发展起到了十分积极作用。2006年10月西和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乞巧文化之乡”称号;2008年6月西和乞巧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12月,西和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从2006年至2017年,成功举办了九届乞巧女儿节,西和乞巧女儿节主要内容包括:乞巧文化国际论坛、乞巧文化主题情景剧、全国乞巧文化主题书法展、乞巧文化保护传承成果展、乞巧女儿形象大使选拔赛等。其中第四届乞巧女儿节升级为甘肃省级节会,第五、六、七届连续在北京举办国际高规格文化论坛,取得了极大成功,在国内外掀起了一股乞巧文化热。
3.乞巧特产品
刺绣女红工艺是西和当地的一个特。从事乞巧工艺品制作的大多都是西和当地的农村妇女,女孩子从小就要学习刺绣工艺,随着技艺的不断成熟,他们在自家家用的枕头、鞋子、背包上绣一些以鲜花为主的缤纷绚丽的图案,制作精致的绣花保健枕、鞋垫、肚兜、绣花鞋等传统刺绣工艺品,编织精致的篮子、麻鞋等文化旅游产品。现在,这些富有文化魅力的工艺品越来越受到各地游客的喜爱,并通过电商不断走俏全国各地,不仅传承弘扬了传统手工技艺,留住了的乡愁记忆,还带动了当地农村妇女通过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
在调查过程中,采访了两位乞巧文化传承人,一位是席兰兰女士,另一位是赵君平女士。席兰兰家被西和县委、县政府授予
“乞巧之家”称号,姜席镇姜窑村每年的乞巧活动都会在她家举
行。在她家采访时,看到有专门供奉巧娘娘的桌案,上面摆放着各种祭品以及燃香、鲜花等供品。每年负责承办乞巧活动的家
庭,首先家中需要有一位传承人,其次女主人要十分热情好客,愿意让许多人在她的家中举行活动。另一位赵君平女士,她是传承人中的代表人物,她从小就接受到乞巧文化的熏陶,从几岁开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