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财经类大学生对中华文化课程设置的需求调查及改革设想——以南京审计大学为例
【课题项目】本文系南京审计大学2020年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名称:财经类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现状及培育机制研究——以南京审计大学为例;项目编号:2020SX05016R)的成果
摘要:基于深入文献查阅我们发现当前高校文化教育机制现状存在课程设置单一、引导性不强、忽略学生主观能动性等问题,通过进一步调研分析,得知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在内容上存在了解不全面的状况、在形式上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需求后,初步提出高校仍应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加大传播力度,寻多元对外输出渠道等建议。最后提出三点改革设想:立足体特点,个性化教育;打造独特高校文化传承基地;注重培养学生的观点及认同感。
关键词:大学生 中华文化 高校课程 互联网 文化需求
引言:当前,中国特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对我们的中华优秀文化现代化发展也提出了
新的要求。而大学生作为传承优秀中华文化的重要体,对中华文化相关课程设置以及互联网时代下的文化需求也随之出现新的变化。探究这些变化,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传承和发展。
1.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
关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中华文化课程设置的问题,诸多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相关文献也比较丰富。何浩冉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经过时代检验后,助力于中华民族未来发展以及对人的发展有着积极影响的思想文化,因此具有极其重大的教育意义。而张烨强调因为时代因素和大学生体特点的独特性,高校应当探索新形式的文化培育,不仅要利用高校自身的优势,更是要借助多方的力量不断进行教育机制的体系化结构化的完善。华婷在5G背景下提出,高校要进一步加强新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的深度融合,及时抓住5G技术给予的机遇,促进教育机制的改革。
文献大部分涵盖了当前高校中华文化课程教学机制设置的问题,但从财经类大学生角度出发并结合互联网背景进行研究的文献并不多。并且从收集的问卷和访谈可发现如下问题:
(1)文化课设置的教育形式比较单一,并无突出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并不很充分,局限于PPT讲解和视频的科普,缺少生动化与实践化教学;
(2)教学内容的引导性并不是很强,对于学生的相关意识的树立需要结合文化特性进一步进行,教育机制设置并不完整,存在进步的空间;
(3)过往文献过多从授课者角度出发提出改革措施,对于接受教育者即大学生的参与提及度并不高,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定程度上被忽略。
尽管如此,前人的研究成果对于本文所探究的问题仍有很大的指导性。
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结合了线上问卷调研、财经类学校的学生采访与线下实地同相关课程老师的访谈,根据财经类大学生的体特性和高校中华文化课程设置的独特性,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出发,依据全面性和科学性,考虑了学生与老师在高校中华文化教育机制里所发挥的能动性。进而探究以下两大问题:互联网背景下财经类大学生对中华文化传播的需求,当前高校文化教育机制现状的问题及改革设想。
2.研究设计
2.1数据来源
为了更好的研究本课题,项目组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角度出发,对南京审计大学现有的部分师生进行了访谈调查。
共对南京审计大学的3位老师和10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访谈。其中3位老师均为副教授,接受访谈的学生均为女性,且来自不同专业和学院,18、19级同学各占50%。此外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问卷发放,共回收209份,均为有效问卷。填写问卷的多数为大一大二学生;男女比例接近3:7,近似于南京审计大学总的男女比例;以共青团员为主,也含有众和中共党员。因此抽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2问题设置
2.2.1调研问卷
问卷侧重从学生角度探究同学们对中华文化的情感态度、了解程度、了解渠道等,也结合互联网时代背景探究学生对传播中华文化新方式的看法及偏好。
2.2.2访谈提纲
访谈从学生和老师两个角度分别探究调研对象对高校文化课程设置的看法及建议,老师方面侧重探究对高校文化教育机制改革的设想,学生层面侧重研究对传统文化教育与专业学习间的看法,了解学生眼中高校文化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3初步结果
2.3.1教育者角度
(1)认为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且多方面的,对于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持积极态度,但也指出大多学生存在认识不深刻或片面等问题。
html网页设计文化传承(2)建议强调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鼓励其利用自身优势传播文化,鼓励学生综合发展。
(3)对自身职责提出更高要求:在保证授课质量情况下提高课堂趣味性;扩大中华文化教学范围,与专业教育及生活结合。
(4)建议提高思政类选修课课程设置的自由度;多开展文化实践活动等来加强学校培育机制。
2.3.2接受教育的学生角度
(1)受访同学普遍认同中华文化,并愿意传承、弘扬其中的精华,但同时也指出了部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还有待解决的问题,认为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需要得到重视。
(2)同学们接触文化的途径或渠道呈多样,如书店、网络电视、新型媒体软件等。且均有接触过中华传统文化的线上传播新方式。
(3)多数同学认为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利于专业学习,与专业学习相辅相成。
(4)认为目前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的缺少,专业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的不足及大学生本身对传统文化学习的不重视。
(5)期望学校对中华文化教育加强引导,因地制宜。更加注重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开设更多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课程、讲座等。也要更加注重实践,多开设一些实践类相关项目,如民俗实践、社会调研等。
3. 互联网背景下财经类大学生对中华文化传播的需求
3.1内容需求
多数学生对传统节日、饮食文化、传统文学都有接触,但对于相对冷门的传统文化,如:自然科学、宗教文化、曲艺戏剧等就缺少接触和了解。长此以往,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就会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高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堂或讲座等形式,并提高教学或讲座内容的趣味性,来帮助同学们了解一些相对冷门的传统文化,激发同学们的兴趣,促使他们自发深入了解。
此外,大学生整体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专业学习能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但仍有部分认为分散精力或没有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对此,需要高校将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专业学习进行有机结合,让传统文化能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现创新性传承和转化。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