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江西文笔的文化属性
按:江西文笔是江西文港毛笔的简称。
浅析江西文笔的文化属性
文/郑明
【内容摘要】文化是文治与教化的意思。文化属性有超自然性、社会性、时间性、空间性、差异性、阶级性、共同性、时代性、融合性等等。毛笔文化不可能只是研究狼尾、羊毛和竹杆这些制作原材料,或者是对用原材料进行简单加工的关注,只有把自然加工改造成物质和精神产品,打上人类心智的烙印,才成为和自然物不一样的文化成果;一个笔工制作了毛笔,拿给书法家使用,就产生了某种联系;江西文笔是上千年的文化现象,她的文化体系有发生、发展、成熟、衰亡的过程,也有复兴、重构、再生的过程;文港成为制笔之乡,具有普遍性,也有其特殊性;毛笔虽是小众化产品,但是她与中国文脉息息相关,一脉相承,文化底蕴隐藏在其骨子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杰出代表之一。
【关键词】超自然性 社会性 时间性 空间性 差异性
【正文】
江西文港的毛笔起源,元代以前没有确切史料记载,据《赣东史迹》载:相传在2100多年前,制笔技艺由秦朝时期的咸阳游侠郭解、朱兴传授而来。据族谱记载,山东邹县的邹氏于西晋时期迁居临川城西,即开始制作毛笔,后代迁徙于临川李渡、文港一带,继续承传祖上的手艺,至今1600多年历史。唐朝时期,书法艺术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同时也是毛笔制作技术日臻完善的时代,此时的文港,已有繁荣的笔市。明代中期,文港毛笔开始走出江西,并成为皇宫御笔。到了清代,文港毛笔发展开始加速。周虎臣笔庄、邹紫光阁笔庄的设立,使得文港笔到了一个高潮。
一、文化及文化属性
文化一词,很多人都认为是文凭的代名词,即有了高文凭,文化就高,初中没有毕业,这个人必然没有文化。
其实不然。文化属性是什么意思
从字面上看,文化是文治与教化的意思。中国古代称天子管辖不到的地方为蛮夷之地,对没
有接受文治教化的人称为化外之民。天子对内施以文化,对外也以文化之,对不愿意接受文化的地区,则以武服之。汉刘向《说苑·指武》说:“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文化名人梁漱溟为文化下了定义:“所谓文化不过是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总括起来,不外三个方面:(一)精神生活方面,如宗教、哲学、艺术等是。文艺是偏重感情的,哲学科学是偏重理智的。(二)社会生活方面,我们对于周围的人——家族、朋友、社会、国家、世界——之间的生活方法,都属于社会生活一方面。如社会组织、伦理习惯、政治制度及经济关系是。(三)物质生活方面,如饮食起居种种享用,人类对于自然界求生存的各种是。”
文化属性有超自然性、社会性、时间性、空间性、差异性、阶级性、共同性、时代性、融合性等等。
二、江西文笔的文化属性
文化属性有多种,毛笔文化的属性也不例外,同时,毛笔文化属性的分析按理说也应该是对毛笔的总体分析,但本文只将江西文笔作为一个落脚点,可能可以以点带面,看出毛笔文化属性的概况。下面选择其中部分属性对江西文笔做一简单分析。
1、 文笔的超自然性
文化就是人化或人类化,就是生活,是体现人们思想与实践的现象,这都说明她的超自然性。文化学研究的不是纯粹的自然物或自然现象,比如毛笔文化不可能只是研究狼尾、羊毛和竹杆这些制作原材料,或者是对用原材料进行简单加工的关注。只有把自然加工改造成物质和精神产品,打上人类心智的烙印,才成为和自然物不一样的文化成果。也就是说,笔工在对原材料加工的过程中,将自己对材料的理解,运用于毛笔制作中去。由于每个人的心智不同,理解不一样,所以每个人制作出来的毛笔都不一样。在江西,制笔材料可以说没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由于气候条件偏暖,黄鼠狼和羊虽也常见,但是其尾和毛即使过冬也不符合书写要求,也不产竹,但正因为如此,文港人对原材料才格外珍惜,对原材料才如饥似渴,才研究透彻,同一根尾,什么部位的毛适合做笔柱,什么毛做笔被,什么毛加健,他们都有独到的见解,就算不同材料质量有些偏离,他们也会采取补救措施,让同一桌笔做出来以后,笔性达到一致。
2、文笔的社会性
社会性又是人的整体性,或者叫联系性。人和人都是互相联系的,没有哪个是孤立存在的。
一个人不可能创造文化。一个笔工制作了毛笔,拿给书法家使用,就产生了某种联系,比如文港的周鹏程老师、李小平老师,他们都曾亲身送笔到书法家府上,和书法家面对面交流;一个笔工制作毛笔,影响了其他人也来参与,这也是一种联系,比如周鹏程老师最早对兼毫笔改良配方,也最早掌握尼龙毛的使用技巧,就有一大批“学生”跟在后面,揣摩方法,悟出真谛;一笔工,在外经营毛笔的人回来后,转达书法家对毛笔的改良意见,他们开始集体思考、集体感悟,使文笔的质量越来越好,使文笔的规模越来越大,对书法家而言也有向心作用,有越来越多的书法家心里都有一个宏愿,那就是到文港来拜笔,其社会性体现的更加突出。
3、文笔的时间性
时间性也即历史性,是指文化发展的持续性、绵延性或阶段性、间断性。就江西文港来说,其制作和使用毛笔,据可靠历史记载,有1600余年历史,上千年的文化现象,充分说明她具有时间的持续性。同时,文港毛笔的时间性还体现在,她的文化体系有发生、发展、成熟、衰亡的过程,也有复兴、重构、再生的过程。有量的积累,有质的变化,这是阶段性、间断性的表现。再者,时间性也可理解为继承性和变异性。一种文化在传承中不可能千篇一律地
继承,她应该是好的东西要传承下去,劣的要淘汰,更要创新发展。在时间的流逝中,一成不变是没有生命力的。毛笔制作128道工序中,有些工序早已消亡,有些工序在创新中,有些工序在复古,但不管怎样,128道工序,还是那128道工序,只是加加减减而已。当然,这其中有的变化是必然的,有的是偶然的。这也反映出,文化的均衡稳定是相对的,变异是永恒的。
4、文笔的空间性
空间性也是地域性。任何一种传统文化都有地域性,虽然她可能会有变迁。比如当年制笔中心由宣城到善琏,就有一定的政治经济因素。空间构成社会,社会具有特定的空间。区域不同,文化有差异。区域相同,文化具有集聚性,这也是有的地方成为木雕之乡,有的地方成为毛笔之乡的原因所在。其实在解放前,全国各地均有毛笔制作,浙江、山东、江苏、湖南等地盛行,由于的原因,由于后来的工业化的原因,由于经济飞速发展的原因,相对落后的毛笔制作行业相继被淘汰,甚至到了灭绝的境地。之所以后来江西文港毛笔制作相对集中,成为毛笔之乡,其原因具有普遍性,也有其特殊性,不可一概而论。像前面所述,江西并没有制笔的原材料。传说秦代咸阳人郭解和朱兴为了避免战乱,顺抚河而下,偶然在江西
临川李渡(李渡原属临川)拢船,在李渡教授毛笔制作技艺。经过世代相传,逐步形成一套独特的制笔工艺,博得了历代诗人墨客的青睐赞誉。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担任临川内史时,对李渡毛笔爱不释手。他的书法珍品中,有不少是用李渡毛笔书写的。由于王羲之的缘故,李渡毛笔名声大噪。
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辐射范围不仅仅局限在李渡地区,在李渡周边都有相当一部分人学习毛笔制作技艺,比如当时的长山晏乡、抚河对面的王家洲、前途乡和文港乡,形成以李渡为核心的毛笔制作集散地。后来,善于制作毛笔的河南汝州人迁徙至文港周坊,在此繁衍生息,于是就有了后来的周虎臣,与道光年间前塘人氏邹法荣、邹法惊兄弟在汉口创建的邹紫光阁,被称为当时的四大名笔之二,正因为如此,文港毛笔制作得以不间断传承。再加上文港地区为内陆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农民没有出路,要想改变生活,学学制作毛笔的手艺似乎是唯一选择。改革开放后,文港人思想大解放,尼龙毛使用方法的掌握,成就兼毫笔的天下。特别是在九十年代,以邹农耕、李小平为代表的品牌建设及文化的提升,拉升了毛笔文化档次,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再次创造了江西文笔的辉煌。
5、文笔的差异性
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就中国而言,无论哪个民族,都有她独特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扎根在民族土壤里,最有生命力。霍夫斯泰特认为:文化是在一个环境中的人们共同的心理程序,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社会经验、受过相同教育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的体,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人们,这种共有的心理程序之所以会有差异,是因为他们向来受着不同的教育、有着不同的社会和工作,从而也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因地区异同,各地区人们所特有的文化异同而产生的差异,就是文化的差异性。好比文笔,是一种事实上的结合松散的社会组织结构,其中每个笔工重视自身的价值与需要,依靠个人的努力来为自己谋取利益,再加上前述原因,每个人对毛笔材料的不同理解,对制作工序的不同理解,对使用者的不同理解,因而制作出来的毛笔千差万别。有人说,毛笔制作要像立顿茶叶一样,采购全球红茶进行拼配,使得每一年的拼配比例都不一样,但是能保证口味相同,将茶叶制作标准化、工业化。毛笔制作的工业化不是没有可能,但就毛笔的价值取向而言,尊重传统,履行社会责任,是每个国人的心声。毛笔虽是小众化产品,但是,她与中国文脉息息相关,一脉相承,文化底蕴隐藏在其骨子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杰出代表之一。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