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历史与文化导论 2课时)
知识点:"文化"的基本定义。"历史文化"即以文化的(宏观的、对比的)眼光审视历史,其目的是解决"为什么会是这样"的问题,为事物的发展出其形成的历史根源,对文化糟粕进行分析、批判。搞清这两个概念,乃是学习本课程的钥匙。
要求:掌握"文化"概念及其基本要素的含义,理解"历史文化"概念与"历史"概念的区别,领悟"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历史"的不同,为学习本课奠定基础。
重点:"历史与文化"课与普通历史课的区别,学习中国历史与文化课程的意义。
难点:"文化文化属性是什么意思"概念与"历史文化"概念。
第一节  文化漫谈
一、什么是“文化”
1.俗语中的“文化”
什么是“文化”,什么不是“文化”,什么属于文化,什么不属于文化,我们常说的“文化”与科学定义中的“文化”有什么区别,是我们在学习这个课程之间需要掌握的一个问题。我们俗语中常说
的“文化”指知识,文化与知识紧密联系,比如老百姓对“文化”的理解就是,这个人书读得多,这人就有文化。文化"已经成为一个极普遍的词汇,无论在口头上还是在书面上,到处都可以听到和看到"文化"这个词。例如:"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他这个人真有文化""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等等,。"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古国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整个历史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财富的总和。"他这个人真有文化",是指某个人因为丰富的学识所透射出来的某种卓然不的文化品味,知识含量的高低。"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则指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由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所构成的商品活动的整体。可见,"文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相当不确定的。
2.“文化”的理解(科学定义)
迄今为止,对文化的定义有上百种,同学们所认为的文化是什么呢?(提问)
世界上最先界定文化的是19世纪英国人类学(研究人类个体或体的学科)家,也是文化学的奠基人爱德华﹒伯内特﹒泰勒(E.B.Tylor,(英国著名人类学家,被称为“人类学之父,著有《原始文化》及《人类学》等书,他定义了人类学的科学研究语境,他将万物有灵论这一术语带回常用语中),在其1871的《原始文化》(这本书自1871年首版以来,已成
为人类学领域的经典。泰勒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引证大量的民族学材料,对原始人类的精神文化现象,特别是宗教信仰等问题,进行了详密深入的开创性研究,并全阐述了他关于文化发展阶段和脉络的见解。泰勒在书中对文化的界定至今仍是我们理解当代社会文化问题的基本框架)中指出:文化是作为社会一个成员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音乐、习俗、法律以及其他种种能力在内的复合体。这是有关“文化”的第一个定义,之后产生了“文化”定义之争,但至今为止有300多种说法,但没有统一认识。
(参考教材P1-2
古典文献:文化是“人文化成”、“文治教化”的省称。“文”在金文和甲骨文中,“文”字的最早形式是象征一个人前胸被纹以图案或挂了一串贝壳,原指各交错的纹理,引申为包括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又具体化为文书典籍、文章、礼乐制度;“化”字是从“匕”字转化而来.“匕”在甲骨文中,像一个人倒立.象征在子宫中孕育时期的人,“化”包含了一个人从孕育,出生,成长,并在遗传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渐成熟,而成为一个被社会接受的人的整个过程。后来“指二物相接,其一方或双方改变形态性质,由此引申出教化、教行、迁善、感染、变化、变易诸义。文与化搭配成词组,早期出现在古籍中时,指“文治教化”,即统治者以“文”的手段使被统治者受教育,被同化。《周易》有所谓:"观乎天文以观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中国人
论述"文化"之始。在中国人此时的观念中文化的含义是通过了解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用教育感化的方法治理天下。到汉朝,"文化"一词正式出现,其含义也与现在人们通常理解的不一样。 汉代刘向《说苑.指武》谓:“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意思是方式对外使用武力都是因为异族不肯归服,文治教化不能改变他们,然后施加诛罚。此语针对异化程度较低的少数民族,提出先施诸“文”以教化、感化,“文化”之后仍不服、不改,那就动武诛杀。且历代文化人与政治家都以“文化”与“武威”、“武功”等并列对举。文是用以教化对方的,武是拿来镇压对方的。文武两种方式交替使用,相互补充。到唐代大学问家孔颖达则别有见地的解释《周易》中的"文化"一词,认为"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这实际上是说"文化"主要是指文学礼仪风俗等属于上层建筑的东西,古人对文化的这种定性从汉唐时起一直影响到清代。
西方的定义:在西方语言中,culture一词起源于古拉丁词“colere,意思是指“居住,培植,保护,尊崇”.后来,colere派出了另一个词cultura,意思是“土地耕种”.罗马政治家西塞罗把“精神修养”比做“耕耘了的生长果实的土地”.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对古希腊罗马学术的浓厚兴趣,西塞罗对cultura的用法获得了传播.到了16世纪,cultura开始同人的发展的概念紧密相连了.德国学者塞缪尔  普芬多夫(1632—1694)cultura指个人或社会的智慧和情操方面的发展,包括所有
那些人创造的,而不是自然给予的.18世纪中叶,“文明”一词在法国被广泛使用.德国人用cultura为法语“文明”的同义语,也指“成为文明的人和受到教育的人的一般过程”。18世纪.德国思想家赫尔德(1744—1803)在其著作中将“文化”作为一个名词来使用,其内涵被理解为某一特定社会的生活方式总和.在赫尔德看来,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固有的和特殊的文化形式.赫尔德的这种文化的概念就非常接近于人类学和民族学的文化概念. 然而,至今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仍有着分歧。如在《牛津英语词典》中,文化被定义为“精神心灵受到细致培养的结果……欣赏口味的高尚化;文明的思想层面;”“特殊的思想智慧发展形式,一个民族的文明状况”(见《牛津高级英语词典》,1954年版),“由于训练和经验,人的身心精神的发展”,“人类社会在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以及思想智力发展方面的证据”(《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语词典》1989年版),“对文学艺术,音乐等的高度发达的理解”(《袖珍牛津英语词典》1986年版).
中国《辞海》(1979年版)认为:文化从广义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说,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可见文化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从某些意义上说,这是客观事实。
近代学者定义:
任继愈先生(山东平原人,1916.4.15—2009.7.11,字又之,山东平原人,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任老家,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1938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3年后毕业于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此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64年被委任筹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世界宗教研究所,后任该所所长、研究员,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哲学学科学位评议委员会召集人、中国无神论学会会长、中国西藏佛教研究会会长、中国宗教学会顾问、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1985年任北京图书馆馆长,兼宗教所名誉所长。著名中国哲学史专家、宗教学专家。专著有《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中国佛学论文集》(合著)、《中国哲学史论》,主编《中国佛教史》、《中国道教史》、《宗教辞典》、《中华大藏经》等)认为:“文化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包括文艺创作、哲学著作、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饮食器服之用等等。狭义的文化专指能够代表一个民族特点的精神成果。如我们常说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中的“文化”特点,专指能代表一个民族特点的东西。如回族文化(饮食的清真)、伊斯兰文化(宗教与政治结合)、犹太人顽强、聪明,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游牧文化、善于经商等,是一个民族的象征。
钱穆江苏无锡人,国学大师,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二十世纪有五位历史学家堪称第一流
的史学大师,这就是王国维、陈寅恪、陈垣、钱穆、顾颉刚。历任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西南联大、武汉大学、华西大学、江南大学教授。钱穆先生1931年撰写《秦汉史》,上自秦人一统中国,下至王莽之新政,为一尚未完编之断代史,深入浅出地梳理了秦汉两代的政治、经济、学术和文化,指出了中国历史上这一辉煌时期的精要所在。1969年撰成百万字巨著《朱子新学案》,其中《先秦诸子系年》、《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为钱穆的代表作。):“文化即是人类生活之大整体,汇集起人类生活之全体即文化。”(见《文化与生活》见《中华文化之特质》世界书局 1969)钱穆将人类生活与生活等同,人类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被认为是文化。
梁漱溟(广西桂林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著名学者,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梁漱溟曾将自己一生的思想发展分为三个时期:西方功利派、佛教出世主义、儒学。《究元决疑论》一文是先生三年研佛的总结,也是他崇尚唯识学的开端。在这方面的学术研究导致了《唯识述义》的写作,北大校长蔡元培看后即聘请他到北大讲授印度哲学。在北大任教之初,很快便写出了《印度哲学概论》和《唯识述义》两部讲义。北京大学于当时为文化论战的中心,梁漱溟在北大发起了东方学及孔子哲学的研究,并于1921年出版了《东
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且由此成为现代新儒学的先驱。《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对中国、印度、西方三个文化系统的特点及其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作了系统的分析,预测了世界文化未来的趋势,对儒学的前途作了乐观的估价,此书成为先生一生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梁漱溟曾于1924年前往山东办学,以后又在四川创办勉仁文学院,而他在山东乡村建设实验中倡导的乡学村学模式更突出表现了融社会教育与社会改造为一体的思想。自抗战开始,先生便被卷入政治生活的旋涡中,此后五十年间一直为中国政坛的重要人物。梁漱溟对建国后一个时期内开展的阶级斗争并不完全赞同,对“文化大革命”以及后期开展的“批孔运动”更是明确表示反对。这些突出表现在他于1953年与的争论和1974年为孔子所作的辩解中。《人心与人生》和《中国--理性之国》是他晚年的两部重要著作。)梁先生对文化的理解为:文化非别的,乃是人类生活的样法。
总结:广义上文化指人类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所有成就的总和,它包括人类通过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大至国家制度,小至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观念,以及各种生产工具,各式生活用品等等。狭义文化:特指意识形态,即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诸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科学技术以及各式各样的制度和组织。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学为核心,以儒释道文化为主流,融汇了各地区、各民族、各时代主
要文化形式的动态文化系统。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生活和智慧,因此文化很难说有先进和落后之分,是人们自己的活法。人通过劳动把外在的东西变为人说需要的,凡是人参与过的都可以被称为文化,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创造了人,对文化的理解也是对人的理解。
3文化的外延及基本属性
文化的外延:文化的外延即指向的对象和范围,几乎与人有关的一切,界限难于明确所以概念不确定。打喷嚏不是文化范畴,而怎么打喷嚏可能就是文化的问题了。同样吃喝拉撒等也不是文化,而是一种自然属性,如人生来会吃、喝、会睡,但是如何吃、睡就包含文化问题,如回族的吃法、穿法都被称为具有回族特的文化。实际,文化既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在人的日常生活起居和言行中都有文化问题,很难用好、坏来评价。历史中的文化包括语言、文字文化、书籍文化、制度文化(科举)、职官文化你、地舆文化、货币文化、陶瓷文化、居住文化、服饰文化、食文化、茶文化、婚俗文化、丧葬文化、书法文化等等.(参考教材P3-4
文化的基本属性:①整合性:指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转化为一个整体;②延续性:文化史经过一定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而形成积淀的,没有无源之水的文化;③时代性:不同时
代有不同的文化特点,时代性是划分文化阶段的依据;④普同性:文化是人类的本质属性,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是人本质的展现。即使人不懂什么是文化,但是他本身是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体现者。
二、有关“传统文化”的认识
传统是与现代相对的两个词,但文化与传统文化不能割裂,现代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延续,没有纯粹的现代文化。中国文化分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传统文化是农业社会的产物,而现代文化是手工业、信息时代的产物,在中国一般将1840年后的文化称为现代文化。"传统"一词,解释为"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传统文化是起源于过去、融合现在与未来的动态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广泛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在于它从哲学、科学的角度上揭示宇宙、社会、人生的本质和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
后语、成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