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软件技术方向)系统设计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整体优化”教学改革实验研究》课题组  巴彦淖尔市  015000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国家对软件产业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成为高等本专科院校重点开设专业之一。为了更好的建设我系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软件技术方向),我们运用教学系统设计的方法,在详细分析社会需求的基础上,给出了切合我系实际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软件技术方向)人才的能力结构,并据此构建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软件技术方向)(专科层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
[关键词]软件技术;专业建设;系统设计
0、前言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是研究计算机系统及相关信息技术的学科,主要包括对计算机及其辅助系统的软件与硬件的设计、制造与开发、以及相关信息的获取、描述、存储、变换、传输、处理和应用等各个方面的理论方法、分析设计、实现技术与应用效率的研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设三个二级学科: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和计算机应
用技术。
当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已经形成了从专科、本科到硕士、博士,从师范类到非师范类,从普通全日制教育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业余大学,从面授到远程教育等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多种规格的办学体系。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将会有更多的院校开设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而且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将会出现许多相类似的专业。
目前, 我国大中专院校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在专业和课程的设置上基本上大同小异,专业培养方向模糊。学生基本上都按“通才”方式培养,而目前软件产业的发展需求更多的应该是软件上的“专才”,这就导致了教育和需求的脱节,人才培养方向偏离了产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由于生源人口较低,按“通才”模式培养计算机软件人才,教学难度很高。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专业设置以自身学科优势和师资为依据,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2)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缺乏国际意识;(3 )“闭门造车”,专业技术水平跟不上技术发展的需要;(4)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多年无大的变化;
软件产业是信息产业发展的重点,是决定21世纪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先导产业,软件产业和相关信息服务业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软件产业也已形成一定
的规模,并始终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的趋势。1992年国内软件产业销售额仅为43亿元,到2004年,我国软件产业最大规模的前100家企业中收入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共有21家,2005计算机软件开发培训年则达到25家。同时,2004年度评选出的前100家软件企业在2005年的销售总收入超过1000亿元,同比增长了16.4%;出口达到15.9亿美元,占软件产业出口总额的45%2006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增长趋势,国内市场对信息化的需求潜力很大,国内外市场环境继续有利于软件产业较快增长。同时,借着“十一五”规划实施的良好环境,产业政策将着重解决软件业目前存在的企业规模偏小、利润率偏低、关键核心技术缺乏、软件专业人才结构性失调等困扰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问题,软件产业将进入整合和创新的崭新发展阶段
任何一个软件企业,都需要这样三类人才: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软件高级人才、软件工程师和熟练程序员。这三类人才在软件企业的正常比例应该是呈金字塔形,根据国际经验,高、中、初级软件专业人才的比例应基本维持在147(或148)的水平。我国的软件专业人才结构却是呈橄榄形(缺少高级管理者和基础程序员)。由于缺少从事软件基础技术工作的人员,大量软件基础编程工作由本科生、研究生承担,这不仅满足不了程序员数量上的需求,而且导致了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使本来就严重不足的软件基础程序员更加紧缺。造成中国软件企业“大材小用”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中国的软件企业规模较小,使得多数企业没
有形成完备的分工,需要的是“多面手”,从设计开发到基础编程都要干;二是高校教学内容陈旧,实践性差造成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甚至研究生参加企业工作后都需要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培训之后才能加入到开发团队中,更不用谈高职的学生了。第一个问题属于中国软件行业整体发展的范畴,不是高校教育领域所能够解决的。但第二个问题则完全可以在高职高专院校通过改革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符合软件企业人才需求的从事基础编程工作的技能型软件人才。
综上所述,运用系统科学理论与方法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软件技术方向)进行科学的系统设计,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
根据教学设计的理论,对于宏观教学系统的设计有着如下的模式:
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资料来源:李龙.教学过程设计.2000p449
从图中可以看出,教学系统设计首先要从分析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出发,得出所需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模型;然后根据该模型设计教学系统的培养目标。该目标既是教学系统设计的依据,也是教学系统设计的归宿;第三步,根据培养目标确定所需人才的培养规格;第四步,根据培养规格的要求和现代课程理论,构建该教学系统的课程体系;第五步,根据人才综合能力的形成规律和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做出课程安排(即通常所说的教学计划)。上述两步有时合并进行,称为制定课程计划;第六步,根据各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科特点,确定其课程标准。主要内容有:该课程的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教学原则和方式方法、教材编写与选用说明、学习评价与考核等内容;第七步,设计(选择、利用)教学资源,其中包括根据课程标准选定或编写教材、组织和培训师资、建立相应的教学环境(教学设施、实验条件、图书资料等),以及完善管理体制;第八步,进行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设计方案。从上图还可以看出:评价和修正处于模式的中心位置,随时对各步骤进行检测和评价,及时反馈,随时做出修正,以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下面根据教学系统设计模式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软件技术方向)进行系统设计。
一、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软件技术方向)人才需求分析
1)软件业的现状及其“软件蓝领”需求趋势
据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防科工委、信息产业部、卫生部等6个部门的调查研究。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着技能型人才严重紧缺问题,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数控技术应用等专业领域尤为突出。调查表明,在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进程中,全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需增加百万人左右。在数控应用技术领域,需培训和造就数十万操作人员、编程人员和维护人员。这些人员被业界人土称之为实用型、技能型“软件蓝领”。
在世界软件业进入工业化生产的今天,中国的软件业已初具产业规模,与国际软件业领先水平相比,全球软件产业正处于成长期向成熟期转变阶段,而中国的软件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成长期,中国软件市场正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在计世资讯发布的年度报告中,其研究分析表明了中国软件产业规模现状,2004年产值规模达682亿元,比2003年增长30%,其中国内用户的软件投资总量达539亿元,同比增长253%,预计 2005年增长速度将为281%,
软件市场总体规模将达907亿元,增长率将达33%。2010年左右,中国软件产业将步入成熟期。我国上千人的软件企业已有北大方正、中软总公司、东大软件集团、用友软件集团等等。而异军突起的印度软件业。因培养出了庞大的软件产业工人,促成其号称世界软件业第二大国。印度的软件公司,动辄上千人,其中超过5000人的企业就有18家,企业中除少数的高级开发、项目分析人员外,其余的人都是从事基础编程的“软件蓝领”,软件生产如同传统产业的流水线作业,而每个基础编程人员则按规定加工整个工程中的某个标准件,从而实现了工业化生产。
中国软件业要形成规模化经营,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软件人才匮乏与改进人才结构是首先要打破的瓶颈。从美国、印度等国的经验来看,软件企业需要有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软件从业人员理论上可以分为软件工人、软件开发人员、项目负责人三个层次。在这一结构中每个人都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进行流水作业,其中数量最多的是从事软件编程工作的基础程序员——软件蓝领。软件业内人士认为.新的软件生产模式需要的人才将呈“金字塔”型:大量需要的是处在生产:第一线的编程人员(软件工人),占总人数的60—70%;中间层是从事软件设计、测试设计的人员 (软件开发人员),属企业的高级人员,占总人数的20-30%;处在最顶端的是社会需求的分析人员(项目负责人)
    目前我国的软件人才结构呈“纺锤”型,即中间层次的人才相对较多,生产第一线的编程人员 (软件工人)甚少。软件企业基本上还处于作坊式生产,高学历人员在软件企业中,还要冲杀在编码第一线,集设计、施工、销售等于一身,从而造成软件成本居高不下,效率、质量也难以提升,降低了其价格上的国际竞争力。
不难看出,“软件蓝领”是软件企业不可缺少的人才底座,而现有人才又供给不足。总之,我国软件业在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①人才数量不足;②人才结构不合理;③人才培养模式有待革新。
2)软件产业的人才需求分析
影响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严重问题是软件专业人才的结构性短缺。2002年我国软件从业人员59万人,其中专业人才约有34万人,包括:高级人才4万人,中级人才20万人,初级人才10万人,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不仅缺乏高层次的系统分析员、项目总体设计师、软件市场开拓人员、软件质量评测人员,而且缺少大量的从事基础性软件开发工作,承担标准化程序编写和软件测试的初级人员。根据国际经验,合理的软件专业人才结构均为金字塔型结构,高、中、初级软件专业人才应基本维持在147(或148)的比例。国务院于2
002年底发布的《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要求到2005年,我国软件专业人才应达到80万人。按照合理的人才结构比例进行测算,到2005年,我国需要高级软件人才6万人,中级软件人才28万人,初级软件人才46万人。这就意味着到2005年,我国高级软件人才短缺2万人,初级软件人才短缺36万人。软件专业人才的结构性短缺已成为制约软件产业发展的瓶颈。目前中国的IT人才需求中,软件人才的需求占50%;其中对软件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每年20万左右,而每年大学培养的专业人才仅有5万。大量初级人才的缺口严重影响了国内软件业的发展。在软件业发达的国家,软件应用型人才是一个很大的职业体。有这样一组数字可以说明问题:在印度,员工人数在千人以上的软件公司高达数百家,有些公司的员工数量超过了万人;在这些软件工厂员工中90%以上是初级的软件应用型人才。
3)人才市场对软件人才要求需求量及能力要求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当前计算机市场对计算机软件人才需求岗位、职位、知识要求,我们访问了大量的网络资源。对一些软件公司人才需求作了分析,下面列出了部分公司人才需求要求。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