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要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软件在其生存周期内如何选择适当的软件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管理要素,并指导软件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大纲的制定和实施。
本标准适用于软件产品生存周期的各个阶段。
2 引用标准
GB  6992    可靠性与维修性管理
GB  8566    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
GB/T 11457    软件工程术语
3 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将采用GB/T 11457中术语和定义。此外强调给出下列术语和定义。
3.1 软件可靠性 software reliability
a. 在规定环境下,在规定时间内软件不引起系统失效的概率。
b. 在规定的时间周期内所述条件下程序执行所要求的功能的能力。
3.2 软件可维护性 software maintainability
与进行规定的修改难易程序有关的一组属性。
3.3 软件生存周期  software life cycle
软件产品从形成概念开始,经过开发、使用和维护,直到最后不再使用的整个过程。
3.4 软件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大纲(以下简称大纲)softwarereliabilityandmaintainability program
为保证软件满足规定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要求制订的一套管理文件。
4 软件生存周期
4.1 软件生存周期各阶段对可靠性和可维护性要求
本标准按GB 8566划分软件生存周期。强调各个阶段软件可靠性和可维护性要求。
4.1.1 可行性研究与计划阶段——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制订初步项目开发计划,提出软件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目标、要求及经费,并列入合同(或研制任务书,下同)。
4.1.2 需求分析阶段——将合同的技术内容细化为具体产品需求。分析和确定软件可靠性和维护性的目标,制定大纲及其实施计划。
4.1.3 概要设计阶段——进行软件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目标分配,进行可靠性和可维护性概要设计,并明确对详细设计的具体要求。
4.1.4 详细设计阶段——进行软件可靠性和可维护性详细设计,编写相应的设计说明,明确对实阶段的具体要求。
4.1.5 实现阶段——进行单元测试,分析和验证有关软件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的部分要求。
4.1.6 组装测试阶段——进行组装测试,并进一步分析软件可靠性和可维护性。
4.1.7 确认测试阶段——确认软件产品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
4.1.8 使用和维护阶段——采集数据,定期评价,加强维护管理,以确保软件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增长。
4.2 软件生存周期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度量方法
在软件生存周期的各个阶段,应进行与可靠性和可维护性有关的度量,度量方法通常分定性的估计、定量的预测和测量等等。具体方法的选择应视软件所处的阶段和其活动而定,其目的是保证在软件生存周期的特定阶段的关键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
5 软件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大纲
根据合同或协议书中对软件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的要求编制大纲,大纲的制定和修改应按质量保证的关标准规定的程序进行评审和审批,大纲的实施应由主管机构和软件开发项目各层次负责人分工负责。同时纳入软件开发计划,并与系统管理相结合,充分考虑技术及成本因素实施综合管理。
5.1 制定大纲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编制大纲,应考虑如下因素:
a. 所处生存周期阶段;
b. 规定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目标;
c. 每项活动的主要任务;
d. 拟采用的开发技术和类似软件的历史状况;
e. 时间进度、经费与其他资源,存储空间与运行时间,程序设计语言,软件运行的软、硬件环境等各种限制条件。
5.2 大纲应包括的主要活动项目
以下条款给出了软件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大纲要素,并对这些要素的应用及任务进行了描述。
5.2.1 在需求分析阶段,应该建立软件产品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大纲计划。大纲计划由一系列的与每项大纲要素有关的任务组成,应明确每项任务的责任,并提供一个任务实施初步日程表,当情况变化或出现偏差时计划应根据需要加以修改。
大纲计划应定量和定性地建立目标,并说明验证所需的判据和条件。
a. 大纲制定和实施所需的组织机构和职责;
b. 定量、定性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目标(如:可靠度R(T)、失效发生率DROCOF,等等);
c. 各项任务实施进度表;
d. 可行性和可维护性估计及验证所用的判据;
e. 软件版本控制及标准化要求;
f. 评审计划;
g. 文件编制要求;
h. 培训及支持保证计划;
i. 测试计划。
5.2.2 分析运行环境
在可行性研究与计划及需求分析阶段应分析运行环境,并在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阶段进行必要的修改,同时要注意运行环境的变化会对软件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的影响。
下列运行环境和最终使用条件应该分析:
a. 运行的系统及体系结构;
b. 运行和维护方式;
c. 负载;
d. 运行和维护环境(如电磁辐射和感应);
e. 运输和安装条件;
f. 操作和维护人员要求;
g. 新版本的发行和升级;
h. 恢复的规程和要求;
i. 终端和通信媒体类型。
5.2.3 软件可靠性和可维护性要求的可行性论证
在可行性研究与计划阶段,应对软件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要求进行可行性论证,对于合同中提出的软件可靠性和可维护性要求应根据软件符合规定标准和规范的能力进行评审和论证。这个论证是整个产品研究的一部分,其目的的是:
a. 确定设计工作的起点。
b. 估计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特性对技术选择,设计配置以及产品性能满足市场需求能力的影响。
c. 估计弥补现有产品与新一代产品原理上的差距所带来的成本影响和承担的风险。
应该考虑:
a. 软件的功能需求;
b. 新软件的市场潜力;
c. 现有软件的技术状况;
d. 生存周期费用;
e. 开发新软件与改造现有软件所付出的劳动的比较。
5.2.4 选定或制定规范和准则
在需求分析阶段,应选择适当的软件规范和准则。若没有适当的软件规范和准则可遵循,则应自行制定。其内容包括:
a. 确保软件可靠性和可维护性所必须的软件工程规范;
b. 制定软件开发必须遵循的技术准则;
c. 制定软件的支持和维护要求;
d. 必要时制定处购、转承开发和重用原有软件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控制规范。
5.2.5 软件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分析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各个阶段进行有关的软件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分析并编写分析报告应考虑:
a. 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目标分配;
b. 软件使用需求量过载情况;
c. 程序设计中的实施情况;
d. 可靠性和可维护性预测;
e. 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度分析;
f. 根源分析;
g. 关键模块分析;
h. 故障定位和隔离技术的应用;
i. 测试环境、测试系统、测试用例和测试覆盖情况;
j. 计算机软件开发培训维护实施简易性。
5.2.6 评审
在软件开发各阶段都要求进行评审,评审管理要求按GB 8566进行,其中与软件可靠性和可维护性有关的具体评审要求如下: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