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络技术(第三版)习题答案
附录:课后习题答案
第⼀章
1. 计算机⽹络就是指,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具有独⽴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络操作系统和通信协议及⽹络管理
软件的管理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传递的系统。
计算机⽹络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
①实现计算机系统的资源共享
②实现数据信息的快速传递
③提⾼可靠性
④提供负载均衡与分布式处理能⼒
⑤集中管理
⑥综合信息服务
2. 略
3. ⽤户资源⼦⽹提供访问⽹络和处理数据的能⼒,是由主机系统、终端控制器和终端组成;通信⼦⽹是计算机⽹络中负责数据通信的部分,主要完成数据的传输、交换以及通信控制。通信⼦⽹为⽤户资源⼦⽹提供信息传输服务;⽤户资源⼦⽹上⽤户间的通信是建⽴在通信⼦⽹的基础上的。⽹络书稿第⼆版-(附习题答案)
4. 星型的中⼼节点是主节点,它接收各分散节点的信息再转发给相应节点,具有中继交换和数据处理功能。星型⽹的结构简单,建⽹容易,但可靠性差,中⼼节点
是⽹络的瓶颈,⼀旦出现故障则全⽹瘫痪。
⽹络中节点计算机连成环型就成为环型⽹络。环路上,信息单向从⼀个节点传送到另⼀个节点,传送路径固定,没有路径选择问题。环型⽹络实现简单,适应传
输信息量不⼤的场合。由于信息从源节点到⽬的节点都要经过环路中的每个节点,任何节点的故障均导致环路不能正常⼯作,可靠性较差。
总线结构中,各节点通过⼀个或多个通信线路与公共总线连接。总线型结构简单、扩展容易。⽹络中任何节点的故障都不会造成全⽹的故障,可靠性较⾼。
树型⽹络是分层结构,适⽤于分级管理和控制系统。与星型结构相⽐,由于通信线路长度较短,成本低、易推⼴,但结构较星型复杂。⽹络中,除叶节点极其连
线外,任⼀节点或连线的故障均影响其所在⽀路⽹络的正常⼯作。
⽹状结构⼜称为不规则型,⽹络中各节点的连接没有⼀定的规则,⼀般当节点地理分散,⽽通信线路是设计中主要考虑因素时,采⽤不规则⽹络。⽬前,实际存在的⼴域⽹,⼤都采⽤这种结构。
5. 服务器操作系统:它安装在⽹络服务器上,提供⽹络操作的基本环境。除具备常规
操作系统的五⼤管理功能之外,⽹络操作系统还具有⽹络⽤户管理、⽹络资源管理、⽹络运⾏状况统计、⽹络安全性的建⽴、⽹络信息通信等其他⽹络服务管理功能。
⼯作站操作系统:⼯作站操作系统就是⼀般的微机操作系统。但作为⽹络⼯作站的操作系统要⽐⼀般传统的微机操作系统具有更强的⽹络功能,⽐如⽀持⽹络协议、具有命令重定向功能等。
设备驱动程序:设备驱动程序是计算机系统专门⽤于控制特定外部设备的软件,它是操作系统与外部设备之间的接⼝。
⽹络应⽤软件:是指在⽹络环境下开发出来的供⽤户在⽹络上使⽤的应⽤软件。
第⼆章
⼀、选择题
1. C
2. A
3. D
4. A
5. B
6. A
7. B
8. AC
9. B
⼆、简答题
1. 信息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可以是对物质的形态、⼤⼩、结构、性能等全部或部分
特性的描述,也可以表⽰物质与外部的联系。信息有各种存在形式,如数字、⽂字、
声⾳、图形和图像等。
信息可以⽤数字的形式来表⽰,数字化的信息称为数据。⼀般来说,有两种类型的
数据。取连续值的数据叫做模拟数据,取离散值的数据叫做数字数据。计算机中
的信息都是⽤数字形式来表⽰的。通常,我们所说的数据都是指数字数据。
数据是信息的载体,信息则是数据的内在含义或解释。
2. 信道是传送信号的⼀条通道,可以分为物理信道和逻辑信道。物理信道是指⽤来传
送信号或数据的物理通路,由传输介质及其附属设备组成。逻辑信道也是指传
输信息的⼀条通路,但在信号的收、发节点之间并不存在与之对应的物理传输介质,
⽽是在物理信道基础上,由节点设备内部的连接来实现。
信道按使⽤权限可分为专业信道和共⽤信道;按传输介质可分为有线信道、⽆线信
道和卫星信道;按传输信号的种类可以分为模拟信道和数字信道等。
3. ⽐特率是⼀种数字信号的传输速率,它表⽰单位时间内所传送的⼆进制代码的有效
位(bit)数,单位⽤⽐特每秒(bps)或千⽐特每秒(Kbps)表⽰。
波特率是⼀种调制速率,也称波形速率。它是针对模拟信号传输过程中,从调制解调器输出的调制信号,每秒钟载波调制状态改变的次数。或者说,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线路上每秒钟传送的波形个数就是波特率,其单位为波特(baud)。
波特率是模拟线路信号的速率,也称调制速率,以波形每秒的振荡数来衡量。如果数据不压缩,波特率等于每秒钟传输的数据位数,如果数据进⾏了压缩,那么每秒钟传输的数据位数通常⼤于调制速率。
4. 带宽是指信道所能传送的信号频率宽度,它的值为信道上可传送信号的最⾼频率减
去最低频率之差。带宽越⼤,所能达到的传输速率就越⼤,所以信道的带宽是衡量传输系统的⼀个重要指标。
数据传输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信道内传输的信息量,单位为⽐特/秒。⼀般来说,数据传输率的⾼低由传输每⼀位数据所占时间决定,如果每⼀位所占时间越⼩,则速率越⾼。
信道容量是指信道传输信息的最⼤能⼒,通常⽤数据传输率来表⽰。即单位时间内传送的⽐特数越⼤,则信息的传输能⼒也就越⼤,表⽰信道容量⼤。
信道容量和信道带宽具有正⽐的关系:带宽越⼤,容量越⼤。
5. 单⼯:在进⾏通信的两个节点中,其中的⼀端只能作为发送端发送数据,另⼀端只
能作为接收端接收数据,即发送⽅不能接收,接收⽅也不能发送。即,信息只能在⼀个⽅向上传送。
半双⼯:通信双⽅都具有发送和接收功能,并具有双向传送信息的能⼒,但只需要⼀条传输线路,⼀端发送时,另⼀端只能接收。即,双⽅可交替地发送和接收信息,但不能同时发送和接收。
全双⼯:通信的双⽅必须都具有同时发送和接收的能⼒,并且需要两个信道分别传送两个⽅向上的信号,每⼀端在发送信息的同时也在接收信息。即,双⽅可以同时进⾏双向的信息传输。
6. 可分为基带传输、频带传输和宽带传输等⽅式。
在数字信道上,直接传送基带信号的⽅法,称为基带传输。基带传输中,发送端将计算机中的⼆进制数据(⾮归零编码)经编码器变换为适合在信道上传输的基带信号,例如曼彻斯特编码等;在接收端,由解码器将收到的基带信号恢复成与发送端相同的数据。基带传输是⼀种最基本的数据传输⽅式,⼀般⽤在较近距离的数据通信中。在计算机局域⽹中,主要就是采⽤这种传输⽅式。
频带传输,就是将代表数据的⼆进制信号,通过调制解调器,变换成具有⼀定频带范围的模拟数据信号进⾏传输,传输到接收端后再将模拟的数字信号解调还原为数字信号。频带传输克服了电话线上不能直接传送基带信号的缺点,提⾼通信线路的利⽤率,尤适⽤于远距离的数字通信。
宽带是指⽐⼀般⾳频带宽更宽的频带,使⽤宽带进⾏传输的系统,称为宽带传输系统。计算机局域⽹采⽤的数据传输系统有基带传输和宽带传输两种⽅式,基带传输和宽带传输的主要区别在于数据传输速率不同。⼀个宽带信道能被划分为许多个逻辑信道,从⽽可以将各种声⾳、图像和数据信息传输综合在同⼀个物理信道中进⾏。
7. 通常使⽤三种交换技术:电路交换,报⽂交换和分组交换。
电路交换的主要优点是实时性好,由于信道专⽤,通信速率较⾼;缺点是线路利⽤
率低,不能连接不同类型的线路组成链路,通信的双⽅必须同时⼯作。
报⽂交换⽅式与电路交换相⽐,具有如下优点:线路利⽤率较⾼;接收⽅和发送⽅
⽆需同时⼯作;可同时向向多个⽬的站发送同⼀报⽂;能够在⽹络上实现报⽂
的差错控制和纠错处理;报⽂交换⽹络能进⾏速度和代码转换。主要缺点是⽹络的
延时较长且变化⽐较⼤,因⽽不宜⽤于实时通信或交互式的应⽤场合。
分组交换技术⼜分为数据报和虚电路。数据报传输分组交换⽅式的优点是:数据报
的优点是对于短报⽂数据通信传输率⽐较⾼,对⽹络故障的适应能⼒强;⽽它
的缺点是传输时延较⼤,离散度⼤。
虚电路传输分组交换的优点是对于数据量较⼤的通信传输率⾼,分组传输延时短,
且不容易产⽣数据分组丢失。⽽它的缺点是:对⽹络的依赖性较⼤。由以上所
述可知,分组交换有传输质量⾼,误码率低;能选择最佳路径,节点电路利⽤率⾼;
传输信息有⼀定时延;适宜于传输短报⽂等特点。
8. 所谓虚电路就是两个⽤户的终端设备在开始互相发送和接收数据之前,需要通过通
信⽹络建⽴逻辑上的连接。
数据报有点像报⽂交换,报⽂被分组后,在⽹络中的传播路径是完全根据当时的交通状况来决定的。
9. 为了确保数据⽆差错地传输,数据通信系统通过奇偶校验、循环冗余码校验等检错和纠错功能进⾏差错控制。
第三章
⼀、选择题
1. A
2. A
3. B
4. B
5. C
6. B
7. C
8. B
9. D
10. B 11. D 12. B 13. B 14. A 15. A 16. C 17. B 18. D
19. C 20. A 21. B 22. A 23. A 24. C 25. ABC 26. A 27. A
⼆、简答题
1. 计算机⽹络的拓扑结构就是⽹络节点和链路的⼏何位置,是指⽹络中⽹络单元的地理分布和互联关系的⼏何构形。把⽹络节点画作“点”,把它们之间的通信线
路画作“线”,这样画出的图形就是计算机⽹络的拓扑结构图。
主要的拓扑结构有:总线型、星型、环型、树型和⽹状型。
2. (a)总线结构中,各节点通过⼀个或多个通信线路与公共总线连接。总线型结构简单、扩展容易。⽹络中任何节点的故障都不会造成全⽹的故障,可靠性较⾼。(b)星型的中⼼节点是主节点,它接收各分散节点的信息再转发给相应节点,具有
中继交换和数据处理功能。星型⽹的结构简单,建⽹容易,但可靠性差,中⼼节
点是⽹络的瓶颈,⼀旦出现故障则全⽹瘫痪。
(c)⽹络中节点计算机连成环型就成为环型⽹络。环路上,信息单向从⼀个节点传
送到另⼀个节点,传送路径固定,没有路径选择问题。环型⽹络实现简单,适应
传输信息量不⼤的场合。由于信息从源节点到⽬的节点都要经过环路中的每个节点,任何节点的故障均导致环路不能正常⼯作,可靠性较差。
(d)树型⽹络是分层结构,适⽤于分级管理和控制系统。与星型结构相⽐,由于通
信线路长度较短,成本低、易推⼴,但结构较星型复杂。⽹络中,除叶节点极其osi模型数据链路层的主要功能是
连线外,任⼀节点或连线的故障均影响其所在⽀路⽹络的正常⼯作。
(e)⽹状结构⼜称为不规则型,⽹络中各节点的连接没有⼀定的规则,⼀般当节点地理分散,⽽通信线路是设计中主要考虑因素时,采⽤不规则⽹络。⽬前,实际
存在的⼴域⽹,⼤都采⽤这种结构。
3. ISO/OSI ⽹络参考模型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为定义连接异种计算机的标准主
体结构,给⽹络设计者提供的⼀个参考规范。OSI 参考模型定义了开放系统的层次结构、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层所包括的可能的服务,它作为⼀个框架来协调和组织各层协议的制定,也是对⽹络内部结构最精练的概括和描述。
其主要特点是:(1) 是⼀种将异构系统互联的分层结构;(2) 提供了控制互联系统交互规则的标准⾻架;(3) 定义了⼀种抽象结构,⽽并⾮具体实现的描述;(4) 不同系上的相同层的实体称为同等层实体;(5) 同等层实体之间的通信由该层的协议管理;(6) 相邻层间的接⼝定义了原语操作和低层向上层提供的服务;(7) 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是⾯向连接的或⽆连接的数据服务;(8)直接的数据传送仅在最低层实现;(9) 每层完成所定义的功能,修改本层的功能并不影响其它层。
4. OSI 参考模型共有七层,由低到⾼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络层、传输层、
会话层、表⽰层和应⽤层。
物理层是OSI 模型的最低层,它向下直接与传输介质相连接,向上相邻且服务于数据链路层,其任务是实现物理上互连系统间的信息传输。其主要功能是物理连接的建⽴、维持与释放、物理层服务数据单元传输和物理层管理。
数据链路层的任务是以物理层为基础,为⽹络层提供透明的、正确的和有效的传输线路,通过数据链路
协议,实施对⼆进制数据进⾏正确、可靠的传输,⽽对⼆进制数据所代表的字符、码组或报⽂的含义并不关⼼。其主要功能是链路管理、帧的装配与分解、帧的同步、流量控制与顺序控制、差错控制、使接收端能区分数据和控制信息、透明传输、寻址。
⽹络层是通信⼦⽹与资源⼦⽹之间的接⼝,也是⾼、低层协议之间的界⾯层,是控制通信⼦⽹、处理端对端数据传输的最低层。⽹络层的主要功能是路由选择、流量控制、传输确认、中断、差错及故障的恢复等。
传输层是资源⼦⽹与通信⼦⽹的界⾯和桥梁。传输层下⾯三层(属于通信⼦⽹)⾯向数据通信,上⾯三层(属于资源⼦⽹)⾯向数据处理,是负责数据传输的最⾼⼀
层;传输层位于⾼层和低层中间,起承上启下的作⽤。传输层的主要功能是:接收(b) (c)
(d) (e)
由会话层来的数据,将其分成较⼩的信息单位,经通信⼦⽹实现两主机间端—端通信;提供建⽴、终⽌传输连接,实现相应服务;向⾼层提供可靠的透明数据传送,具有差错控制、流量控制及故障恢复功能。
会话层位于OSI模型⾯向信息处理的⾼三层中的最下层,它利⽤传输层提供的端到端数据传输服务,具
体实施服务请求者与服务提供者之间的通信,属于进程间通信的范畴。会话层的主要功能:提供远程会话地址、会话建⽴后的管理和提供把报⽂分组重新组成报⽂的功能。
表⽰层为应⽤层服务,该服务层处理的是通信双⽅之间的数据表⽰问题。表⽰层的主要功能:语法转换、传送语法的选择和表⽰层内对等实体间的建⽴连接、传送、释放等。
应⽤层是OSI的最⾼层,直接⾯向⽤户,是计算机⽹络与最终⽤户的界⾯。提供完成特定⽹络功能服务所需要的各种应⽤协议。应⽤层的功能由相应的协议管理。如,虚拟终端协议(VTP)执⾏专⽤终端与应⽤程序使⽤的虚拟终端的转换,将实际终端转换成标准终端或虚拟终端;电⼦邮件(E-mail)是⽤电⼦⽅式代替邮局进⾏传递信件的系统。
5. ⽬前局域⽹常⽤的介质访问控制⽅法有:冲突检测/载波侦听(CSMA/CD法)、令牌
环访问控制法(Token Ring)和令牌总线访问控制法(Token Bus)。
冲突检测/载波侦听(CSMA/CD法)的主要特点是“先听后讲”和“边讲边听”。
令牌环访问控制法(Token Ring)主要特点是数据沿环单向发送,令牌控制。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