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基础》课程实施性教学大纲
制定人: 日期:
审核人: 日期:
批准人: 日期:
一、说 明
1. 课程的性质和内容
性质:构成基础是室内设计专业中基础课向专业课承上启下关键阶段,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设计创作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地位:本课程处于专业基础课的开始阶段,处于素描和彩两大基础课之后,基本上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包括平面构成和彩构成两大部分。是以纯粹的构成手法为研究对象,是一种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训练模式,它培养学生对构成的形态、彩、肌理等创造性构思和造型能力。
作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开拓学生的设计思路,培养他们的造型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开拓创新的精神,为以后的版式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等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2. 课程的任务和要求
通过实验课程掌握平面构成在设计活动中的作用与意义。在实践过程中培养独立思维,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更深入的研究构成提供新的途径和构思表现的方法,为设计的推敲与完善提供技术支持!在实践过程中培养独立思维,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更深入的研究构成提供新的途径和构思表现的方法,为设计的推敲与完善提供技术支持!本课程处于专业基础课的开始阶段,处于素描和彩两大基础课之后,基本上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包括平面构成和彩构成两大部分。是以纯粹的构成手法为研究对象,是一种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训练模式,它培养学生对构成的形态、彩、肌理等创造性构思和造型能力。
教学过程从技工学生能力教育特点出发,在讲授过程中,突出该课程的概念性、实践性都很强的特点,注意课堂讲授和实验密切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倡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前期应当完成的课程:《会计学基础》、《税收基础》和《 统计学》的专业基础课程。
3.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含教学建议)
《构成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相互结合的课程,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带着解决问题的想法去收集资料、阅读资料、进行实验或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图片、图画、挂图、幻灯、投影、电教片、计算机辅助教学,把教学内容进行静态和动态相互转化,使得课堂教学有声有,提高教学质量。
本课程重点在于形式法则的掌握。难点是如何知道学生科学地将理论研究运用到作业实践当中。既具有各个形式法则的特点,又能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个人想法,以及具有基本的美感,从创意思维到技术处理均得到开发与锻炼。所以要求学生对构成中的各个形式法则及彩的对比调和形式都要熟练掌握,还要具体加强作业阶段的辅导并时刻与学生交流心得。同样也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时间的基础尚不断总结和完善。循序渐进的方法:由浅入深,先易后难,是学好构成的基本途径。
4. 推荐教材及学时说明
本课程推荐教材:《构成基础》孙玉珍 主编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ISBN:7504534064, 本课程课时为108课时。
二、学时分配
章 节 | 名 称 | 总课时 | 理论 | 训练 | 实习 |
第一章 | 构成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 2 | 2 | 0 | 0 |
§1-1 | 构成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 2 | 2 | 0 | 0 |
第二章 | 平面构成的构成要素 | 12 | 6 | 6 | 0 |
§2-1 | 点的性质及作用、点的错视 | 4 | 2 | 2 | 0 |
§2-2 | 线的性质及作用、线的错视 | 4 | 2 | 2 | 0 |
§2-3 | 面的性质及作用、面的错视 | 4 | 2 | 2 | 0 |
第三章 | 平面构成的美学法则 | 16 | 8 | 8 | 0 |
§3-1 | 对称与平衡 | 4 | 2 | 2 | 0 |
§3-2 | 节奏与韵律 | 4 | 2 | 2 | 0 |
§3-3 | 变化与统一 | 4 | 2 | 2 | 0 |
§3-4 | 对比与调和 | 4 | 2 | 2 | 0 |
第四章 | 基本形的构成及骨骼形式 | 8 | 4 渐变构成概念 | 4 | 0 |
§4-1 | 基本形 | 4 | 2 | 2 | 0 |
§4-2 | 骨骼 | 4 | 2 | 2 | 0 |
第五章 | 平面构成的构成法则 | 16 | 8 | 8 | 0 |
§5-1 | 重复 | 2 | 1 | 1 | 0 |
§5-2 | 渐变 | 2 | 1 | 1 | 0 |
§5-3 | 发射 | 2 | 1 | 1 | 0 |
§5-4 | 近似 | 2 | 1 | 1 | 0 |
§5-5 | 变异 | 2 | 1 | 1 | 0 |
§5-6 | 密集 | 2 | 1 | 1 | 0 |
§5-7 | 对比 | 2 | 1 | 1 | 0 |
§5-8 | 空间 | 2 | 1 | 1 | 0 |
第六章 | 彩的概述 | 2 | 2 | 0 | 0 |
§6-1 | 彩构成的概念 | 2 | 2 | 0 | 0 |
第七章 | 彩的三大属性 | 12 | 6 | 6 | 0 |
§7-1 | 彩的分类 | 4 | 2 | 2 | 0 |
§7-2 | 彩的明度、纯度、相与波的关系 | 4 | 2 | 2 | 0 |
§7-3 | 彩的明度变化 | 4 | 2 | 2 | 0 |
第八章 | 立体 | 12 | 6 | 6 | 0 |
§8-1 | 孟谢尔立体 | 4 | 2 | 2 | 0 |
§8-2 | 奥斯特瓦德立体 | 4 | 2 | 2 | 0 |
§8-3 | 日本立体 | 4 | 2 | 2 | 0 |
第九章 | 彩的混合 | 12 | 6 | 6 | 0 |
§9-1 | 加混合 | 4 | 2 | 2 | 0 |
§9-2 | 减混合 | 4 | 2 | 2 | 0 |
§9-3 | 中性混合 | 4 | 2 | 2 | 0 |
第十章 | 彩的对比和调和 | 8 | 4 | 4 | 0 |
§10-1 | 彩的对比 | 4 | 2 | 2 | 0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