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十世纪奥运会海报看世界平面设计变化的思潮
作者:***
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32期
        二十世纪的西方经历了巨大的艺术变革,从二十世纪初期的现代主义,到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国际现代主义风格,再发展到七十年代后的现代主义,风格转向巨大,截然不同,伴随着平面设计领域受其的影响,我出了“奥运会”招贴海报作为载体,集中研究这一个世纪奥运会在这场变动中所产生的改变与所受的影响,主要从版式、颜、题材来分析探索,以提炼出有价值的结果
        1900年二十世纪初的法国巴黎奥运会,是奥运会史上第二届,海报是以黄配以一定量渐变的背景,一名击剑女性运动员形象占据了版式的一半,其它的文字排版比较饱和的排满了画面,回顾西方现代设计史,工艺美术运动与新艺术运动发生在这一时期,宣扬了女性的形象,女性占据了一定的地位,版面中也没有繁复的线性装饰,摆脱了维多利亚风格,符合当时代的审美特性。
        1904年美国圣路易海报,文字做了一定程度变形处理,纯度不高的橙蓝配,鱼眼镜头俯瞰处理之外,多了卷曲的装饰纹样,与新艺术运动回归自然,善于用卷曲的自然形有了一定的契合。
        1908年伦敦奥运会海报配截然不同,大胆醒目,褐橱壁与跳高运动员,里与外的空间关系,多了画面構成的考量。
        1912年斯德哥尔摩奥运会海报题材是表现各大洲各国团结联谊的内涵,各国旗帜在运动员手上挥舞,寓意友好与开放的氛围,配上纯度不高。
        1920年安特卫普海报明显多了政治因素,一战结束了,在海报设计中,把各个国家的旗帜连在一起环绕起来,诉求很明确。具有一定的政治性和时代性特征在里面,版式依然上图下文,图片外围有个方形的装饰边框,视觉上有比较写实,有人文精神、有城市民族精神、还有多国团结的时代精神,有结合前三届所用所有元素。
        1924年巴黎奥运会海报,开始使用slogan:“更快、更高、更强”,并开始进行有仪式感的升国旗环节,由此成为历届奥运会闭幕式的惯例。本届海报的设计也是仪式感倍增。版式上脱离了本身的上图下文,并且首次将“奥林匹克”的英文排在了主视觉图中。
        1928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奥运会海报最大突破在颜,鲜艳且纯度高的红蓝配,一个运动的男性奔向月桂枝,并握住了象征和平的月桂枝.本届奥运会上首次举行火炬接力活动.版式脱离了前几届的方形装饰框,真正意义上图形文字的排版。
        1932年整个主视觉内容上加深了立体与光影感,字体也是有阴影的形式,依然跳出了方形装饰框,配除主要的人物以外都是高纯度红绿蓝,对比度高,设计理念跟上一届很相似,一个运动员环绕月桂编制条,首次出现了奥运五环。
        1936年柏林奥运会海报主视觉上战马拉车的素材出现,以仰视的视觉效果,隐晦很多,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是日耳曼民族主义风格。黄蓝配,有一定的光影质感,奥运五环扁平化处理,带有渐淡效果。
        1948年二战后的第一届奥运会在历史上影响深远,从海报的设计上来看,背景上大块面的蓝白对比带有战后初期现代主义的影响.造型元素的组合上却仍然比较保守,掷铁饼者、大笨钟与五环标志的重叠组合较为中庸,并且写实性很强,基本上沿袭了传统的古典设计结构。三角形稳定的构图。
渐变构成海报        1952年古典主义的构图,人物写实主义造型元素的组合上以人和地球为主视觉.字体上开始出现了衬线体.彩纯度不高,有战后现代主义初期影响的蓝。
        1956年几何风格主题的海报首次出现终于摆脱了古典主义的样式束缚,国际主义风格第一次成为奥运会海报设计的风格,虽然字体上还没有完全的转换成无衬线体。
        1960年第17届罗马奥运会官方海报的画面从外形看是一个罗马柱柱头,在柱头之上,是罗马城徽的主体形象——“母狼哺婴”的故事,平台下方是一凯旋的运动员,正按罗马传统,接受穿着具有民族特的宽袍的人们为自己加冕。上面是用罗马字体书写的“罗马1960”的字样。从这届起,主办城市都有意识地在海报设计中彰显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
        1964年东京奥运会,海报设计中首次结合了摄影作品,表现运动员在奔跑中的一瞬间,充分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竞赛特质。也是在这届奥运会中,视觉传达设计进入了新的阶段。
        1968年强烈的眩晕效果和无限的空间感造就了一幅里程碑式的平面设计作品,采取了现代主义的光效应艺术手法,并借助传统墨西哥雕刻图腾的元素,利用一根根带有律动感的平行线条营造出流动的画面效果,整个图形迷幻缤纷,而且充满动力。
        1972年海报展示了抽象的体育场馆和奥林匹克塔,用了简单的半透明颜,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以太阳的变形符号作为统一的要素,表达“光明的慕尼黑”这一奥运会主题。这是战后国际主义设计风格的体现。
        1976年这幅海报排版简约,奥运五环明显带有当时流行的光效应艺术和极少主义的影响。
        1980年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从红的字体与LOGO和橙灰背景上可以看出来。极简主义的设计风格和国际主义设计风格的版式处理,对称而且规矩。
        1984年美国国旗的星、条概念被重新阐释,星状图形与横条相互分离、组合,正反相依,粗细对比有致,具有非常活泼的的美国国家精神特征。海报上,充满动感的五星图形设计与横条内经过打散重组的摄影照片亦结合得非常巧妙,画面13条横虚线,使星显出运行状态,既寓意生命不停地运动,不停地进取,又象征美国独立时的13个州。
        1988年这张海报主视觉上是光效应艺术的原理,光的层层线条由内向外发散,人物摄影拼图技术再次被使用。
        1992年设计思路开始抽象化表达了,内容概括的很简约。上半部由蓝、黄、红一点和两个弯曲的线条组成,红、黄、蓝三大块象征着地中海文化的三个永恒主题:太阳、生命、大海,一点两线既象征大地、天空,又构成了一个人的运动状态,似跑似跳。还可理解为巴塞罗纳人正张开双臂迎接来自五大洲的客人。
        1996年彩的搭配与字体设计是个亮点,红黄蓝绿各占四个角落,突出一个西方运动员的负形,整个视觉上颜鲜活而跳跃。字体的A做了一定的概括简化,与奥运五环做了共生关系的图形设计。运动员身上的星形也随着身形弯曲变化,表达了静态里的动势,最下面的火炬里的火焰强调了体育的精神。
        2000年悉尼奥运会海报是一个运动员正奔向新世纪的形象.简约与象征性浓厚。悉尼歌剧院的外形曲线被用来表示火炬,而太阳,岩石,及土著的回旋标的图形则被用来塑造运动员的头,手及腹部.彩语言极具象征意义:黄的太阳和沙滩以及红的内陆土地,突出了澳大利亚本土文化。
        从一个世纪的历史宏观角度上来分析
        1彩,二十世纪奥运会海提风格的配上大致是以低纯度、弱对比到高纯度强对比的方向演变,但不乏其中有一些艺术运动对其影响,如三十年代装饰主义运动的强对比。
        2.版式上,二十世纪从初期的1900巴黎的女运动员到1996年亚特兰大的负形形式表现的运动员,文字内容上有了明显缩减,从饱满的排版到极简的排版过度,这与其中现代主义风格的影响有着密切关系。
        3.元素.二十世纪初期主要视觉元素都是以写实的运动员为主体,辅以一定的背景设计,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1952年的赫尔基辛奔跑的运动员,1956年墨尔本海报一反往带用简单的几何形形式代替了前者,现代主义、国际主义、后现代主义风格在这之后数见不鲜,发展到二十世纪末,抽象几何图形开始赋予象征含义,彩与形的象征,平面里图形的多重变形,开始成为主流设计元素,也影响了二十一世纪初的海报创作思潮。
        4.题材二十世纪初期比较注重本土化民族性上的题材表达,在一战二战期间的海报会带有一定的政治侵略主张和晦暗的社会氛围,在1980年莫斯科城的海报也带有苏美冷战的历史遗迹在其中,二十世纪末期题材不再用图像表达,多以图形变形来表达本土化,视觉语言上含蓄且深远,也因此影响着二十一世纪的扁平化设计。
        作者简介:
        李廷淞(1995.10—),男,汉族,籍贯:湖北宜昌人,湖北美术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视觉传达设计
        (作者单位:湖北美术学院)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