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平面设计中的图底关系
作者:裴媛媛
来源:《北方文学·下旬》2013年第01期
        摘 要:图底关系一直是备受艺术家和心理学家关注的课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图与底的辩证分析,探讨了图与底关系的视知觉原理及其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渐变构成海报        关键词:图底关系 格式塔 视觉僵持
        一、格式塔心理学派对图与底关系的研究
        “图底”是一个术语,它属于心理学研究及视觉心理研究。而它正式成为广泛应用的术语是来自格式塔知觉理论。最近几十年来,人们饶有兴趣地发现,继“精神分析学派”之后,在西方影响最大的心理学派——格式塔学派的一些基本观点,又被文艺批评界“引进”而来的,作为分析和鉴赏文艺作品的一个新的视角。较早地将格式塔心理学说用于文艺研究并取得研究成果的是阿恩海姆,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分析了构成“形”的种种要素,其中谈到空间呈现时,他通过大量的绘画艺术品实例的剖析,在艺术作品特定的空间呈现中,有些
因素会促使某些部分被视为处于底基上面的“图形” ,而有些部分则被视为图形下面的“底基”关系构成的分析,是创作实践和审美鉴赏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美学问题。
        阿恩海姆曾认为:“图与底之间的关系,就是指一个封闭式的式样与另一个和它同质的非封闭背景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运用了视觉最基本的组织原则正负空间的表现。
        二、图与底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实例
        平面设计突出表现的是它的视觉元素,对其空间关系的理解可以说成是视觉元素与其反衬部分的关系,通常把视觉中心定义为图,而把它的反衬部分界定为底。
        设计师充分发挥自由空灵的审美创造性,寻新颖独特而富魅力的表现形式。是来源于“相互排斥、相互统一”的这一物理学原理,而正是因为这种相互对抗性、这种矛盾而显示出艺术化同形的特殊魅力和视觉上的满足与快感。正负形在我们生活中常被采用,例如:小孩子经常玩的拼图及智力游戏,和众所周知的道教太极八卦图形。
        如荷兰画家埃舍尔穷尽其毕生精力,创作了大量具有哲理、数理的名作,为我们揭示了图底之间相互转换的奥秘,观者无不为他精妙的构思所吸引。他的名作《天与水》,在黑
的背景中大家能看到的两种元素是鸟和水,而与黑视觉元素相对的是充满白调的鱼和天,白与黑之间的比例是一比一,面积比例与之前提到的太极八卦图是完全一致的,但不同处是八卦图上的两个视觉元素是无法复制的。在《天与水》作品中每个元素间是重复、渐变的关系,重复的是黑与白之间的构成关系,而渐变的是图底的量化比例。在作品中,鸟的大小和形状的变化一定会引起鱼的变化。这种变化实际上是一种图底关系相互转换的变化,因此黑与白的形式契合最终反映出一种契合—渐变的过程,这实际上是一种静—动的分解变化,这种意念和太极八卦图中的意为动、形为静形成了一种更深层次的图形与心理的统一。
        又如爱情剧《安托尼和克雷欧佩特拉》,是德国设计师德雷维斯基·雷克斯先生为其所设计的海报招贴,红的底图中美女的身体和蛇共用正负形,蛇为分界线,当我们注视招贴上白的女性胴体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柔美的女性形象,而当我们注意红线条时,美丽的蛇在图上游动,随着视线的变化线条也随即变化,让人产生灵动之感。一条线两钟用法,即将女性绝美的身姿及温柔的特性以及宗教文化中蛇与女性的模糊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更让人享受着艺术营造的美妙的视觉氛围。观者无不被设计师那种巧用平面空间的艺术手法所感染。
        三、平面设计中图与底关系概括
        中外传统的艺术也常常被我们所运用,诸多视觉心理学家对“图底关系”原理进行研究与总结,得出了以下九点:
        1. 在图中往往被包围的或封锁的图形易成为“图”,包围的部分即为“底”; 2. 高密度或有纹理较重的部分容易成为“图”;3. 面积小的部分易成为“图”,大面积部分即为“底”;4. 两部分图形位于上下位置,在它们面积与形状都相同,只有彩或明度有差异时,在这种情况下在下面的图形容易成为“图”;5. 对称性的图形易成为“图”;6. 愈单纯之形愈易成为“图”,日常看惯了的形也易成为“图”;7.相邻的两种图形都具有对称性时,它们之间凸形成为“图”的可能性比较大;8. 两图形中方向与我们正常视野的水平坐标相一致的图形,易成为“图”;9. 图形中产生动感、旋转感的图形易成为“图”,而相对静止的图形易成为“底”。也有其他的研究者在同样的理论上进行研究,也总结出“图底关系”中图形建立的九种原理。与上文所提出的原理有不少相似之处,但后者的研究者在相方面有五条不同的观点,如下:1.与周遭环境亮度差别大的部分比同样亮度弱的部分易成为“图”;2.明度高的图形比明度低的图形在画面上易成为“图”形;3.图形中充满冷相的部分与充满暖相的部分相比,暖易成为“图”;4.
图形中等边的图形相比不等边的图形易成为“图”;5.图形中与其他部位有联系的比上边垂落下来的部分易成为“图”。
        依此,我们便得出了 “图—底”关系中建立图形的14个条件。在平面设计内,这些原理又是可以同时发挥作用的,一般地说,差别越大图形就越容易被认出。假如“图”与“底”的刺激强度差不多,相互没有什么差别,就会使观者的视线一会儿落在“图”上,一会儿落在“底”上,这按贡布里希的说法即“视觉僵持”,在设计中应避免这一情况。
        从以上研究者的各项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图与底的关系,它们之间既互相依存,又相互排斥。正是这样的辩证关系,使我们在设计中必须注意到“底”的价值同样重要,要赋予它与“图”一样的关注度,两者相辅相成。事实证明,在中国传统书法或者绘画中,虚空的背景往往是气韵贯通之处。所以中国的书法理论也有“计白当黑,知白守黑”一说。以上都体现了对于“底”的重视,更详细的辨证了图底关系;同时,图底的辨证关系又富含哲理性,需要设计师在设计时动脑思考,才能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样才能设计出吸引人的设计作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