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中西医结合的根本点——谈基因辨证
作者:安胜军 李恩
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室,河北 石家庄 050017
关键词:
医学与哲学000615分类号:R2-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772(2000)06-0038-02
1 在整体观念指导下的辨证论治
中医学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形成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它认为人体本身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及人体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它贯穿于中医生理、病理、诊法、辨证、等各个方面。辨证是根据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病历资料,通过综合、分析、归纳,辨清疾病的性质,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方法。
就中医而言,阴阳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疾病的
发生发展规律,并指导着临床诊断和,对正常和患病人体分为阴平阳秘和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转化。几千年来,在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为我国人民防病治病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阴阳到底是什么?阴阳是自然界始成的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的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的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自然界中千差万别的物质,纷繁复杂的变化,其始动因素是一对矛盾着的物质——阴阳。阴阳合即阴阳的相互结合,相互作用,自然界中凡是有生命的物质,任何一个物种,都通过阴阳合产生新的生命,阴是一个单倍体,阳是另一个单倍体,二者结合,形成二倍体,这是最生命的起始。
对人而言,阴阳是人体内最基本、最根本的物质,是精细胞(阳)和卵细胞(阴),卵细胞受精(阴阳合)后,形成受精卵(二倍体),这是新生命的诞生。现代分子生物学认为:人体内最基本、最根本的物质是(基因)DNA,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的倡导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杜柏克(Dulbecco)指出:人类的DNA序列是人类的真谛,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一切事情都与这一序列息息相关;包括癌症在内的人类疾病的发生都与基因直接或间接有关。人体疾病状态可以体现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根据分子遗传学基本法则,基因是根本的决定因素。两种理论的
结合往往是从最基本的、最根本的融合开始,最后达到本质的结合。所以,要想阐明阴阳的本质(中医学的本质)必须用分子生物学与分子遗传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中医理论,分析阴阳与(基因)DNA结构的关系,分析辨证与DNA上所携带的遗传信息间的关系,寻它们的结合点,阐明阴阳的真谤,寻证的物质基础,使辨证论治从现象达到本质的升华,揭开中医理论的奥秘。
生命的物质基础是DNA,DNA双链结构,一条来自父亲,携带了父亲的遗传信息(阳),另一条来自母亲,携带了母亲的遗传信息(阴),阴阳寓于DNA的双螺旋之中,证就是DNA上携带的遗传信息,携带了正常的信息,机体就处于健康状态(阴平阳秘),如果携带了不正常的信息,机体就处于疾病或亚健康状态(阴阳失衡),不正常的遗传信息多种多样(证的多样性),由此可见,建立和形成基因辨证的理论体系是实现中医现代化,走中西医结合之路的必然趋势。随着生命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中医药学必然要紧跟科技创新时代的步伐,进行自我完善和发展。
2 在分子水平上的基因诊断与
基因是指DNA双螺旋链上的一段序列,它负载着一定的遗传信息,并可在一定条件下表达这
种信息,变成特定的生理功能。人类一个细胞中DNA序列(基因组全长)总共有30亿个碱基(abse pair,bp),含5万~10万个结构基因,基因组所携带的遗传信息规律地分布在人类的染体上,染体DNA连接起来可达1.74 m,将在2005年完成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其最终目标是确定人类基因组所携带的全部遗传信息,即确定、阐明和记录组成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
传统的疾病诊断方法大致有三种:临床学诊断,血清学诊断,生化学诊断。上述三种诊断方法都是以疾病的表型改变为依据。然而,表型的改变在很多情况下不是特异的,基因诊断是一种新的临床诊断方法,是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方法检查基因的结构及其表达功能是否正常,是在基因水平上对疾病或人体状态进行诊断,基因诊断所要探测的目的物除DNA外,还包括mRNA,因为是基因的转录产物。基因诊断不仅能对某些疾病作出确切诊断,如确定某些遗传病,也能确定与疾病有关联的状态,如对疾病的易感性、发病类型和阶段、是否具有抗药性等等。
目前基因所面临的问题大致有四方面;(1)插入的外源性目的基因表达量,远未达到产生机体效应的生理剂量;(2)外源性目的基因在体内表达时间短暂,不能持续表达;(3)外源性
基因多态性目的基因插入宿主细胞染体的位点的准确性问题;(4)体内调控机制的复杂性,面对如此复杂的系统,对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变提出了客观要求,并且目前探讨基因的遗传病多为单一基因的缺失或突变所致的疾病,与单基因病相比,多基因病涉及基因数量多,情况更复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老年性痴呆、肿瘤、躁狂抑郁精神病和精神分裂症等,常常是许多基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这些疾病表现为多因素或多基因遗传,多基因病的遗传因子和环境因子的性质相当复杂,更增加基因的复杂性。本世纪70年代以来,科学研究逐步涉及到许多整体问题:整体调节、相互作用等,科学的重点从线性因果关系转向非线性关系,不确定性、模糊性、不稳定性关系的研究,转向研究复杂性,研究带有多个变数的有组织整体。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也从过去以实体为中心向以系统为中心,特别是向以复杂大系统为中心的转变。这是本世纪以来现代科学思维的重新定向。大系统思维注重从整体的综合,透视论和组织性去研究系统的动态变化,侧重研究系统的性质和关系,这正是中医学的特点,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念早在几千年以前就阐明了人体本身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及人体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由此可见,整体观念和系统思维是基因诊断和新兴基因走向成熟的先决和必要条件。
3 基因辨证理论的提出和实践
根据辨证论治发展的必然性和基因诊断、基因有待成熟的必要性、科研思维方式的系统化和我们工作的实践,提出基因辨证。所谓基因辨证,是在中医学理论和现代医学理论指导下,运用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等技术,分析人类基因组的结构、功能及其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与中医学辨证的关系,建立证的客观指标,实现证的标准化和量化,促进医学发展,创建中西医结合理论新体系。近20多年,由于重组DNA技术的完善和应用,人们已经改变了从表型到基因型的传统研究基因的途径,而能够直接从克隆目的基因出发,研究基因的功能及其与表型间的关系,使基因的研究进入了反向生物学阶段[1]。与此相对应,时至今日,中医学还一直是从自觉症状和临床表现寻求和进行辨证论治,在分子生物学时代,也应该从反向思考一下,建立基因辨证理论体系,通过研究基因的功能及其与表型间的关系来研究证的本质及其与症之间的关系。我们在研究人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绝经后骨质疏松骨密度、骨代谢的关系时发现:雌激素受体基因的内部和上游有多种多态性部位存在,其中两个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polymorphism RFLP)的酶切位点已经被确定,PCR扩增后的雌激素受体基因,经酶切(Pvu Ⅱ和Xba Ⅰ)后,PPxx基因型与低骨密度和中医辨证的阴阳俱虚型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阴阳俱虚正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病理机制,阴虚不能濡养,阳虚不能温煦骨骼所致,充分证明了基因辨证的可行性。
4 回顾与展望
2005年将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HGP),机遇和挑战同时在向我们招手,中医决不能成为时代的落伍者,我们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参与HGP的研究,HGP于1986年提出至今已13年了,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落后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失去机遇,分离和鉴定新基因,重点是与疾病相关的基因,这是HGP进行的新一轮工作[2],我们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