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体(Immunoglobulin)
1.Ig 的基本结构、功能区
基本结构:Ig由两条相同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通过二硫键连接而成的四肽链分子。每条重链和轻链分为氨基端和羧基端。
Ig的功能区及其功能:
(1)VH、VL:是Ig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的功能区,该区也是Ig分子独特型决定簇的存在部位。
(2)CH、CL:具有Ig部位同种异型的遗传标记。
(3)IgG的CH2和IgM的CH3:与补体经典途径的激活有关。
(4)CH3/CH4:具有与多种细胞FcR结合的功能,不同Ig在结合不同的细胞时可产生不同的免疫效(5)铰链区:位于CH1和CH2之间,富含脯氨酸,对蛋白酶敏感,不易形成α螺旋,易伸展弯曲,由此可与不同距离的抗原表位结合,使补体结合点得以暴露。
2.Ig 的功能
Ig的生物学功能主要有
①特异性结合抗原,发挥中和毒素和病毒作用,介导体液免疫免疫效应;
②激活补体
③与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介导吞噬调理作用、ADCC作用和I 型超敏反应;
④IgG 可通过胎盘;sIgA可穿过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参与粘膜局部免疫。
⑤抗体对免疫应答有正、负调节作用。
3.Ig 的水解片断
多态性的作用
⑴木瓜蛋白酶: Ig →2个抗原结合片段(Fab)和1个可结晶片段(Fc)
⑵胃蛋白酶:Ig →1个双价活性F(ab’)2片段和若干个pFc’片段
4.五类Ig 的生物学特性及功能
1. IgG:
血清含量最高
再次免疫应答的主要抗体
调理、ADCC、激活补体经典途径
通过胎盘
2. IgM:
分子量最大
初次免疫应答早期出现的抗体
激活补体作用最强
天然抗体为IgM
3. IgA:
血清型IgA(单体)和分泌型IgA(二聚体)
参与呼吸道、消化道等局部黏膜免疫
4. IgD:血清型功能不清;膜型为BCR的重要组成成分,是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标志
5. IgE:
血清含量最少
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结合,参与I型超敏反应
与抗寄生虫免疫有关
5.人工抗体
多克隆抗体:用含多种抗原决定簇的Ag物质免疫动物,刺激多个B细胞克隆所获得的免疫血清(含多种Ab的混合物),此为pAb。
单克隆抗体:由一个识别一种Ag表位的B细胞克隆产生的同源Ab
基因工程抗体:基因工程抗体是利用DNA重组技术,通过对抗体基因结构与功能的了解,有目的地在基因水平上对抗体分子进行切割,拼接,或修饰,或直接合成抗体基因序列,再将基因导入细胞表达产生
的一类抗体.
1. 木瓜蛋白酶水解IgG后可获得(B )
A.2个Fab段和多个pFc′B.2个Fab段和1个Fc段
C.1个Fab段和多个pFc′D.1个F(ab′)2段和多个pFc′
E.1个F(ab′)2段和1个Fc段
2.唯一能通过胎盘的Ig是(B )
A.IgM B.IgG C.IgA
D.IgD E.IgE
3.主要在粘膜局部发挥免疫作用的Ig是(C )
A.IgM B.IgG C.SIgA
D.IgD E.IgE
4.脐带血中哪种Ig增高提示有宫内感染(A )
A.IgM B.IgG C.IgA
D.IgD E.IgE
5.免疫球蛋白的功能不包括(E )
A.特异性结合抗原B.调理作用
C.激活补体D.结合细胞E.直接溶解细胞
6. 抗体与抗原结合的部位是(B )
A)    CH区; B) VH与VL区; C) VH区; D) VL区;
7. Ig的类别决定簇与下列哪种相关?(C)
L链B)J链C)H链D)可变区
名词解释
抗体:指B淋巴细胞在有效的抗原刺激下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具有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Ig):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Fab段:木瓜蛋白酶可将IgG重链于铰链区链间二硫键近N端侧切断,获得两个完全相同的抗原结合片段(Fab)和一个可结晶片段(Fc)。每个Fab段由一条完整的轻链和部分重链(VH和CHl)组成,具有单价抗体活性。
Fc段主要由IgG两条重链的CH2和CH3功能区组成,是IgG分子与相应免疫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结合相互作用的部位。
超变区:亦称互补决定区(CDR)。免疫球蛋白可变区中,氨基酸残基变异性更大的部分。系抗体分子与抗原分子特异性结合的关键部位。
同种型(isotype):同一种属内所有个体共有的Ig抗原特异性,可在异种体内诱导产生相应抗体。同种型抗原特异性主要位于Ig的c区,包括类和亚类,型和亚型。
mIgM:膜结合型IgM(mIgM)为单体IgM,表达于B细胞表面,构成B细胞抗原受体(BCR)。
补体分子
名词解释
1.调理作用(opsonization):指Ab、补体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等颗粒性Ag的作用。即Ig抗体的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IgG的FcR结合,促进吞噬。
2.溶膜复合物(膜攻击复合物(MAC)):指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共同末端通路,由附着于细胞膜表面的C5b~C9复合物组成。它可在细胞膜上形成/I,孑L,使得小的可溶性分子、离子和水分子自由透过细胞膜,导致细胞内渗透压降低细胞溶解。
3.过敏毒素:C3a、C4a、C5a具有过敏毒素作用,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后,可使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血管活性介质,导致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平滑肌痉挛和局部水肿。4.补体活化途径:补体系统各组分通常以非活性的酶前体形式存在,只有在某些活化物的作用下,补体各组分便产生连锁酶促反应,才表现出生物活性。补体激活过程依据其起始顺序的不同可分为三条途径:经典激活途径、MBL途径、旁路途径。
5.S蛋白:又称溶膜复合物抑制因子(MAC—INH),是单链的糖蛋白,它能结合C5b,6,7复合物以阻止C56b7与细胞表面结合。
6.B因子:B因子为单链的蛋白分子,与C3成分有同源性。B因子是表面束缚分子,能保护C3b,也称C3保护活化因子。
7.趋化作用(chemotaxis):是指外来物入侵部位的细菌或其他微生物或抗原物质激活补体,产生能吸引吞噬细胞向着感染部位迁移的现象。
8.补体受体1型(CRl):又称C3b受体,在人的细胞表面被命名为CD35分子,是一种膜糖蛋白,与C3b 和C4b有高度亲和性。可溶性补体受体1(sCRl)是CRl的胞外片段。
9.促衰变因子(DAF):衰变加速因子广泛表达于血细胞、粘膜上皮细胞和其他组织细胞表面,能与自身组织细胞表面结合的C4b/C3b结合,并使其裂解失活,从而抑制经典/旁路途径C3转化酶形成;也能使C4b2b或C3bBb复合物中的C4b/C3b裂解失活,促进C3转化酶衰变,使自身组织细胞不因补体激活而受到损伤。
10.经典途径:经典激活途径是以抗原一抗体复合物(免疫复合物)为激活物,使补体固有成分以C1、C4、C2、C3、C5~C9顺序发生酶促级联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补体活化途径。
11.MBL途径: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激活途径是指由血浆中MBL直接与多种病原微生物表面的N 一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残基结合后,使补体固有成分以MASP一1、MASP一2、C4、C2、C3、C5~C9顺序发生酶促级联反应的补体活化途径。
12.旁路途径:只有病原微生物等提供接触表面,不经C1、C4、C2活化,在B因子、D因子参与下直接由C3、C5~C9顺序发生酶促级联反应的激活途径。可在感染早期发挥免疫防御作用。
1.补体通过多条途径活化的生物学意义如何?
①溶菌和溶细胞作用:细菌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在细菌表面形成膜攻击复合物而
溶解细菌。
②促进中和和溶解病毒作用:补体、抗体与病毒作用后可有效阻止病毒对宿主细胞的吸附和穿入,另外,
补体也可直接溶解灭活某些病毒。
③调理作用和免疫黏附作用
ⅰ补体的调理作用:补体裂解产物(C3b、C4b)与细胞或其他颗粒性物质结合,可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ⅱ免疫黏附: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后,可通过C3b或C4b黏附于具有CR1的红细胞、血小板或某些淋巴细胞上,形成较大的聚合物,易被吞噬细胞吞噬和清除。
④炎症介质作用:C2a具有激肽样作用,可使小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C3a、C4a、C5a具有过敏毒素作
用,可以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血管活性介质,引起炎症反应;C3a、C567、C5a 有趋化作用,可以吸引炎症细胞向补体激活的炎症区域游走和积累,增强炎症反应。
2.补体介导的炎症应答有何生物学作用
虽然在体外的研究表明补体的溶胞是起主要作用的生物学功能。实际上活化的补体在体内最重要的效应是与炎症应答有关的细胞和组织变化。
①过敏毒素与炎症应答:补体活化产生的水解片段C5a、C3a、C4a(过敏毒素),引起炎症应答。
②趋化性:C5a、C3a、C5b67 具有趋化性,能把吞噬细胞吸引到炎症或组织损伤部位。
③免疫粘附与调理:C3b-Ab-Ag复合物能与有C3b 受体的吞噬细胞结合,增强对复合物的吞噬,即免疫
调理作用。
④其它炎症作用:补体的溶菌主要是革兰氏阴性菌;补体与自身抗体作用,会引起组织损伤
3.哪些补体成分必须与靶细胞膜结合才能发挥生物学效应?哪些补体成分可以在液相中发挥生物学效应?
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比较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名词解释
①MHC:是位于脊椎动物某对染体的特定区域、紧密连锁的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的基因,其
编码产物主要分布在细胞膜表面,在免疫应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②单元型:连锁在一条染体上的若干基因座位上的基因组合称为单元型。
③连锁不平衡:指两个基因座位上的某些等位基因,同时出现在一条染体上的概率高于随机出现的频
率。
④抗原肽运载体基因(TAP):是内质网膜上的异二聚体分子,双链分别由HIAⅡ类基因区中的TAPI和
TAP2两个座位的等位基因编码。TAP参与对内源性抗原的转运,使其从胞质溶胶进入内质网腔,并与HLA I类分子结合。
⑤低分子量多肽基因LMP:由HLAⅡ类基因区中的LMP2、LMP7两个基因座位编码。LMP是构成
蛋白酶体的核心,其在APC中参与对内源性抗原的酶解。
⑥B2微球蛋白:是HLA I类分子的组成成分,由第15号染体编码,无同种特异性,其与a链的仅a3
结构域连接,有助于I类分子的表达与稳定。
1.MHC- I类分子和MHC-II类分子的结构、功能及表达状况有哪些不同。
2.你认为MHC的限制性有哪些内容,并说明其生理意义
①MHC的限制性:介导细胞免疫应答的T细胞只能识别APC或靶细胞表面表达的特定抗原肽一MHC
分子复合物,T细胞对抗原肽的识别受MHC分子的限制,即MHC限制性。
(1)MHC-Ⅰ类限制性:CD8+T细胞识别抗原肽同时,需识别MHC-Ⅰ类分子
(2)MHC-Ⅱ类限制性:CD4+T细胞识别抗原肽同时,需识别MHC-Ⅱ类分子
②生理意义
3. 以MHC、抗原及TCR为例解释它的多态性和多样性这两个概论及其生理意义
MHC多样性由多基因性和多态性两方面构成。
多基因性:指复合体由多个位置相邻的基因座位所组成,编码产物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功能。多态性:指一个基因座位上存在多个等位基因。即指体中不同个体在等位基因拥有状态上存在差别。
MHC多态性的意义
(1)赋予种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2)实现对机体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
(3)使MHC成为个体的终身遗传标志(4)增加了寻合适同种器官移植供者的难度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