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幼儿管理的意义
肥胖是指人体脂肪过量贮存,表现为脂肪细胞增多和(或)细胞体积增大,即全身脂肪组织块增大,与其他组织失去正常比例的一种状态。常表现为体重超过了相应身高的20%以上。需特别指出的是机体肌肉和骨骼如果特别发达、重量增加也可使体重超过标准体重。而肥胖却是机体的脂肪组织增加,导致脂肪组织所占机体重量比例增加。
随着儿童肥胖率的增加,人们更加关注肥胖对儿童健康的影响。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在经济快速发展、国外文化大量引入等社会背景下有其独有的流行趋势及相关影响因素。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检出率呈暴发式增长。1985—2010年,我国7~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检出率由1.11%增至9.62%,肥胖检出率由0.13%增至4.95%。肥胖给人类尤其是儿童青少年造成了巨大的危害,由其引起的成年期肥胖及其他各种慢性病更是重要的长期后果之一。全面掌握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流行趋势及相关影响因素,预测肥胖的发展趋势,制定适宜干预措施刻不容缓。
1肥胖对儿童的主要影响
1.1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肥胖可导致儿童全血粘度增高;血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载脂蛋白等的浓度显著增加;左室射血时间和心搏出量高于正常体重儿童。提示肥胖儿具有心血管疾病的潜在危险。
1.2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肥胖儿童的肺活量和每分钟通气量明显低于正常儿童,说明肥胖症能导致混合型肺功能障碍。剧烈运动时肥胖儿的最大耐受时间、最大摄氧量及代谢当量明显低于正常儿童。
1.3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肥胖与人体内分泌改变有关。肥胖儿童的生长激素和泌乳素大多低于正常值;肥胖男孩血清睾酮降低而血清雌二醇增加,肥胖女孩雌激素代谢亢进,可发生高雌激素血症。胰岛素增多导致糖代谢障碍,超重率越高越容易发生糖尿病;免疫功能紊乱,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等。
1.4对体能、生长发育的影响
肥胖儿童能量摄入往往超过标准,普遍存在营养过剩的问题,但常有钙和锌的摄入不足的现象,表现为骨龄大于正常儿童以及第二性征显著早于正常儿童。
1.5对智力、心理行为的影响
对肥胖儿童行为进行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和行为评定量表的综合测试,发现肥胖儿童行为商数明显低于正常儿童。肥胖男生容易倾向于抑郁和情绪不稳定,肥胖女生倾向于自卑和不协调。肥胖儿童的自我意识受损、自我评价低、不合、焦虑、幸福和满足感差。肥胖儿童的反应速度、阅读量、大脑工作能力指数均低于正常儿童。
2我国儿童超重肥胖影响因素
肥胖是一种代谢性疾病,是能量摄入与支出不均衡造成的,主要受到遗传、环境及社会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2.1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决定儿童肥胖易感性及其发生发展上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1基因肥胖是一种多基因遗传性疾病。2007年Frayling等证实了FTO基因与肥胖相关。目前与肥胖有关的基因除FTO基因外,还包括黑皮素4受体(MC4R)基因、神经肽Y第二受体(NPY2R)基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体激活受体-γ2(PPAR-γ2)基因等。
2.1.2父母超重肥胖父母超重肥胖对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有重要影响,父母至少一方肥胖的儿童发生肥胖危险性要高。有研究显示,母亲超重肥胖对儿童超重肥胖的影响更大。然而,父母与儿童超重肥胖的关系除遗传因素外,还与其共同的生活环境密不可分。
2.1.3出生体重出生体重是反映胎儿宫内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出生体重高,表明胎儿期营养过剩,发生超重肥胖的危险性高。林少倩等研究发现,出生体重≥4000g的儿童发生超重肥胖危险性是出生体重正常儿童的1.615倍。另有研究发现,出生体重过低也是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危险因素。
2.1.4母亲孕期状况母亲孕期状况对胎儿期的发育至关重要,且会影响胎儿的出生体重,所以母亲孕期状况是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重要影响因素。母亲孕期营养较差或过剩均会对儿童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母亲孕期有肥胖相关疾病病史、孕期患妊娠糖尿病或其他代谢性疾病等也会导致儿童青少年发生超重肥胖的危险性增高。
2.2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对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影响比较复杂,除膳食因素外,还体现在体力活动和作息习惯上。
2.2.1膳食因素
2.2.1.1营养模式从膳食模式角度来看,我国部分儿童青少年膳食模式正在由过去的传统膳食模式逐步转变为西方膳食模式。西方膳食模式特点是以红肉、鸡蛋、精制谷物及其产品为主要食物,大大增加了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能量摄入。有调查显示,我国以西方膳食模式为主的儿童青少年肥胖检出率为17.1%,高于以传统膳食为主的儿童青少年(9.2%)。调整其他因素影响后,这种现象依然存在。另外大量研究表明,与同年龄正常体重儿童相比,我国超重肥胖儿童摄入的谷物和蔬菜较少,但摄入的肉类、食用油、鸡蛋、鱼类、豆科植物却较多。可见,能量摄入过多是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从营养素角度看,我国儿童青少年宏量营养素摄入比例在发生变化。与同龄正常体重儿童相比,我国超重肥胖儿童脂肪及蛋白质摄入比例偏高,碳水化合物摄入比例偏低。除宏量营养素,微量元素钙的摄入水平也与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密切相关。单位体重钙摄入量增高,超重、肥胖率降低。目前国内也有关于其他一些营养素如硫胺素、尼克酸、硒、Zn、Fe、维生素B2、维生素C、维生素E等的摄入量与我国儿童超重肥胖关系的研究,但大多数研究样本量低、研究对象单一且数据较陈旧,所以关于一些矿物质元素及维生素与我国儿童超重肥胖的关系还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
2.2.1.2饮食习惯西式快餐在我国儿童青少年中迅速蔓延,长期频繁摄入会导致儿童青少年超
重肥胖率增加。据调查,每月食用西式快餐≤1次和>1次的儿童少年肥胖的危险性分别是不吃西式快餐儿童少年的多态性的作用1.160倍和1.309倍。不吃早餐是儿童青少年发生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之一。不吃早餐儿童发生肥胖的危险性是每天吃早餐儿童的1.656倍。另外也有研究提出,在外吃早餐发生肥胖的危险性是在家吃早餐发生肥胖的1.7倍。相关研究证实,儿童青少年进餐时间越短,其发生超重肥胖的危险性越高。原因可能是进餐速度快,咀嚼时间短,使得中枢还未捕捉到吃进食物的相应信息,饮食者就摄入过量食物,从而导致肥胖。经常食用含糖饮料会导致肥胖。Jia等和Shang等的研究都证明了含糖饮料的摄入与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呈正相关。含糖饮料对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影响除与能量摄入增加有关,还与含糖饮料会刺激食欲有关。目前,关于偏食与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相关性的研究结论还不一致。Xiong等和马军等的研究均发现,偏食是儿童超重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而Li等对西安儿童的调查研究中却发现,不偏食的儿童青少年发生肥胖的危险性是偏食儿童青少年发生肥胖危险性的1.7倍,与上述结果完全相反。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来源于两方面:(1)研究对于偏食的定义不同;(2)地区差异,不同地区儿童超重肥胖与偏食的相关关系不同。另外,还有部分研究证实,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与睡觉前吃东西、喜食油炸或膨化食品、每周奶类及蔬菜摄入次数低、蛋类摄入次数多等有关。婴儿时期的喂养方式与以后的儿童青少年超重
肥胖状况也是密切相关的。出生后4个月内以母乳喂养为主的儿童青少年发生超重肥胖的危险性要比4个月内以人工喂养为主的儿童危险性低。
2.2.2体力活动状况体力活动是能量消耗的主要途径,与超重肥胖密切相关。随着我国经济水平提高,生活节奏加快,交通方式多样,我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逐渐降低,静态生活方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如每天看电视时间≥2h、每天做作业时间≥2h、自己步行或骑自行车等积极的交通方式减少、乘公交车或父母接送等交通方式增多,这些都是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检出率迅速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另外,Xi等研究发现,体力活动除了与我国儿童超重肥胖直接相关外,还可以间接调节遗传基因对超重肥胖的作用结果。表现为携带肥胖相关基因且体力活动强度处于中低水平的儿童发生超重肥胖的危险性更高,且在其观察的6个肥胖相关基因多态性位点中,有5个位点与儿童超重肥胖的相关性只表现在低体力活动水平或静态生活方式≥2h的儿童青少年中。
2.2.3作息习惯良好的作息习惯和充足的睡眠是保证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据调查发现,每日睡眠时间<9h是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之一,睡眠时间减少者更容易发生肥胖。睡眠时间减少导致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的机制并不十分明确,可能与睡眠会引起激素水平的改变有关。
2.2.4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目前,对引起儿童超重肥胖的环境因素,除饮食和运动等方面外,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CDs)对儿童肥胖症的影响也日益受到人们关注。ECDs不仅可以直接作用于儿童脂肪细胞,还可以作为围生期的干扰物,影响胎儿宫内发育造成肥胖。与肥胖症有关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被国外学者称为“en-vironmentalobesogens(EOs)”,即环境肥胖激素,主要包括己烯雌酚、烷基酚类化合物、多氯联苯、邻苯二甲酸酯、三丁基锡等。近年来,已有学者开始探讨ECDs对我国儿童肥胖的影响,但仍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
2.3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一种宏观方面的因素,对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家庭经济水平、家长受教育程度及家长职业等上。我国儿童超重肥胖现象多发于经济状况好的家庭,并和反映家庭经济状况的财富指数呈剂量反应关系。同时,父母受教育程度高和父母职业较好是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另外,我国传统的肥胖观念(认为肥胖是福、喜欢肥胖体型等)及父母对营养、肥胖相关认知不明等也会对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产生重要影响。
3根据其相关影响因素,可提出以下预防措施:
3.1父母与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密不可分,其在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上都会对儿童造成
重要影响。因此加强父母的健康意识、了解肥胖相关知识对改善儿童超重肥胖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提议开设家长学校,利用驻园医生进行健康教育宣传,加强与孩子家长的沟通联系,宣传科学的教养育儿理念并阐明早期开展慢性病预防干预的重要意义,向家长讲解儿童的肥胖不仅影响他儿童时期的心功能和健康,更为严重的是如不及早采取措施干预,儿童肥胖可延续至成年期并产生持续危害,造成心脑血管疾病、Ⅱ型糖尿病、癌症、脂肪肝、退行性关节炎等疾病。建立起“家-园”共同联动机制,尤其对体质量超标和肥胖的幼儿开展运动锻炼和控制饮食,幼儿园成立专题领导小组,园长亲自牵头,保健教师具体进行指导,实施“一线带班老师-后勤-家长”三位一体的肥胖幼儿矫治工作。
3.2从学校出发,宣传教育,同时改善学校体育设施,组织必要的体育活动,增加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的时间及水平。加强运动,对肥胖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运动指导,充分利用幼儿园内的运动设施和器具,选择安全可靠、有趣味性的项目,需要在户外活动中,不断变换活动内容以增加对孩子的新鲜感,便于让孩子能长期坚持,其目的是为了通过运动,减轻体质量,促进体脂的消耗。在正常气候条件下,尽可能让幼儿接触阳光,保证幼儿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1~2h/d),并按规定的运动项目和要求的运动量,循序渐进、逐步加量,运动时做好护理和观察,以防不测,使运动与保健有效地结合。
3.3对儿童青少年进行健康教育,使其掌握必要的营养知识,形成良好的生
活习惯及饮食习惯。幼儿肥胖的发生除一部分可能是遗传因素的影响外,主要还是由于能量摄入和能量消耗长期存在不平衡所致,而能量的摄入主要与饮食习惯有关,每餐主食摄入量多,尤其目前的幼儿过多摄入“垃圾”食品、甜点、软饮料,相对于蔬菜水果摄入过少;一些不良生活习惯、活动过少以及静态生活方式等都有可能造成幼儿肥胖的发生。控制饮食,平衡膳食是减少人们肥胖发生的重要措施,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了良好的营养条件,但是健康的饮食习惯却是先决前提,为此,园方强调对于这些肥胖幼儿的控制必须“家-园”共同联动,在饮食调整的同时进行幼儿行为矫治,将应禁止的、少吃的,可以吃的食品分别用红黄绿灯来显示和归类,指导幼儿控制和正确分辨食物,以达到饮食上的控制效果。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