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精细化管理经验及启示
上海市在城市规划中,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的目标。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建立城市水循环系统,实现城市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自然水循环的恢复,从而达到防洪、防涝、净水、美化城市环境等多重效益的城市。上海市将海绵城市建设作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具体措施包括:建设雨水花园、雨水公园和雨水广场,将道路、屋顶、广场等城市空间转化为雨水收集、渗透和利用的场所;加强城市排水管网建设,提高排水能力和水质净化能力;推广雨水利用技术,鼓励居民和企业采用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实现雨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海绵城市建设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的防洪、防涝能力,还可以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生态水平,是一项有益的城市管理举措。
三、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上海市在城市管理中,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具体措施包括:建设城市大脑,实现城市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分析,为城市管理提供科学决策支持;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政务服务的线上化、智能化、便捷化;建设智慧交通系统,通过智能化技术提升交通管理水平;推进智慧环保,通过智能化监测手段提升环保监管效能。智慧
城市建设可以提高城市管理的科学性、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为城市管理提供更加科学、高效的手段和方法。
四、加强城市文明创建,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
上海市在城市管理中,注重城市文明创建,通过城市文明创建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垃圾分类、垃圾治理和城市清洁工作,提高城市环境卫生水平;加强市容市貌管理,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加强社会文明创建,倡导文明礼仪、文明交通、文明用语等城市文明行为。城市文明创建是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可以提高城市居民的文明素质和城市形象,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模块化管理综上所述,上海市在城市精细化管理中,注重网格化管理、海绵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和城市文明创建等方面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些经验和做法,对于其他城市的城市管理和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上海积极改善生态环境,特别是在水、绿化等方面加大投入,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宜居城市,并推进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为此,在上海市郊区新城、六大重点功能区域、五
大转型区域以及成片开发区域和郊野公园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建成区要因地制宜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结合旧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城市更新、老旧工业区改造、道路改造、排水系统提标改造等。
为不断提高城市排水防涝体系能力,上海市编制了多个规划,如《上海市城镇雨水排水专业规划》《上海市河网水系规划》《上海市防洪防潮规划》《上海市节约雨水规划》等。通过系统规划和提前设计,推动排水设施建设与城市建设同步进行,使城市排水能力更加契合城市发展的需要。同时,统筹考虑排水系统提标、水环境治理和内涝防治的要求,一次规划,分期实施,中心城区消除排水系统空白,郊区结合城镇建设同步开展排水系统新建和完善。另外,加强管网和河网的统筹协调,落实上海市骨干河道布局规划,提高骨干河道输排水能力,进一步提高河道生态岸线比例,并加强中心城和各水利控制片除涝能力的达标建设,合理控制河道水位,既为管网排水创造条件,也为雨水滞蓄提供足够空间。
上海市还推进绿地系统建设,确保建成区绿地率不低于34%。新建和改建绿地应加强雨水利用和调蓄,鼓励已建绿地进行雨水利用和调蓄。城市公园绿地应结合周边水系、道路、市政设施等综合考虑竖向设计,因地制宜采用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植草沟和小微湿地等;公
园绿地内步行系统、广场和停车场等硬质铺装应采用透水材料,新建和改建项目透水铺装率分别不低于50%和30%。同时,提升公园绿地对自身雨水径流的消纳和净化能力,并为周边区域提供一定的雨水滞留、缓排空间。此外,支持在郊野公园建设中设置区域排水防涝应急场所,以及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等立体绿化建设,绿屋顶率不低于30%,并研究立体绿化建设支持政策。
本文介绍了上海市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进展。首先,该市在基础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12-2020)中,率先开展了新建住宅建筑通信配套设施第三方运维,并推进了基础通信管线、移动通信、光纤到户驻地网、无线局域网等设施的集约化建设。此外,该市还开展了固网宽带、公共WLAN的网速动态监测分析以及宽带资费跟踪比较,实现本市宽带资费与国内同类城市基本可比。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