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制造技术的发展,模块化的方法和理念被引入到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中,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革命性力量。模块化战略从本质上改变了现有的产业组织结构,重塑了社会经济的微观基础。当今产业己经进入模块化设计、模块化生产、模块化消费的模块化大发展时期(Baldwin&Clark1997)。随着产品设计的模块化和生产过程的模块化,企业组织形式也出现了模块化倾向,产生了模块化组织 (Sanchez&Mahoncy 1996)。以大量中小企业组成的专业化生产网络为代表的模块化组织在全球范围内开始崛起,以创新作为持续发展的动力,对创造和维持企业与地区的竞争优势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那些从属于大企业的制造体系的零部件生产企业,通过深化生产加工和推行标准化生产,实现了模块化的生产制造和网络化生产。同时,一些原来的整合企业,也将自制的零部组件标准化,接受其他企业的订货、参与其他产品制造网络。目前,在美、日等发达国家,模块化组织己经成为主要的生产组织方式。
作为介于市场与企业渗透、交叉地带的模块化组织是如何形成的,模块化对分工演进有什么影响?至今还没有学者利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目前,关于中间性组织、网
络组织、虚拟组织的研究已经如火如茶,如从产业组织演进角度进行的全球价值链研究,从企业管理角度进行的企业战略理论、企业资源理论研究等等。但深刻认识到模块化组织的知识联盟性质,并从知识分工的角度以及由此而生的知识治理,对模块化组织的形成、演进和运行及治理进行的研究还不多见。事实上,尽管模块化组织与准一体化组织、虚拟组织、中间性组织或网络组织等概念有一定的近似性,但模块化组织更具有企业与市场两种对生产共同进行协调的双重性质,特别是,与网络组织、中间性组织等多个组织集合的概念相比,模块化组织是市场与企业交汇地带更能够充分发挥协调作用的一种新型组织形态实体性的基本细胞,而不再是笼统的、集合性的组织概念。所以,关于模块化组织形成和运行机制的深入探索,为研究企业与市场渗透地带组织形态的科学认识一定会提供新的启示。
模块化组织的出现有其深刻的经济、技术背景。
经济背景
经济环境的变化对模块化组织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中比较突出的有这样几个方面: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网络经济的发展、消费市场的变化等。
(l)全球经济呈现整体性网络状格局。
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关系演变成经济和科技实力的竞赛,而以经济、科技为核心内容的国与国之间的较量成为世界事务的主题。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表现出新的特点:一方面,分工更加细密,从产品专业化到零部件专业化,再到工艺流程的专业化;另一方面,分工的范围和领域更加广泛,各个生产工序已经扩展到几个、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分工发展越来越深入,国与国之间生产和流通相互依赖与协作的关系就越发密切。尽管各国(地区)之间的经济独立性和差别依然存在,但是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通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等方面的联系,再加上跨国公司在此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世界经济已经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全球化的经济格局正在逐渐形成,企业经营的环境不再是地区性的、单一性的,而是全球性的。由于企业自愿全球化、不断演化的新市场、全球运输成本的下降、通讯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等因素,促使经济全球化导致市场竞争的全球化。企业自愿全球化表现为,企业在利润最大化目标的驱动下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原材料、零部件和人力资源;不断演化的新市场表现为,企业通过将在本国已达到生产周期的成熟阶段,其销售增长率减缓的产品开拓到国外市场,从而增加企业的利润;全球运输成本的下降表现为,一方面运输技术的发展降低了单位重量或体积的运输成本;另一方面,电子产品的重量价格比或体积价格比不断下降,其运输成本在产
品价格中的比例相应减少,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空间距离显得不再重要;通讯技术的发展也成为市场经济全球化的关键因素。在这样的外界环境下,由于不可控的因素的增加,单个企业在制定战略时变得力不从心,因此许多企业采用结盟的形式,共同面对环境的挑战。
(2)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
统计表明,20世纪60年代以前,在影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中,有形资产的投入占60%以上,到7080年代,比重下降到40%以下,而知识的作用占到60%以上’。据联合国经合组织统计,20世纪90年代,该组织成员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在制造业中的份额翻了一番,达20%25%。知识密集型服务部门,如教育、通信、信息等行业的发展更为迅速。经合组织主要成员国GDP50%以上是以知识为基础的2专家估计,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从20世纪初的5%20%提高到70年代到90年代70%八名O%
知识经济的出现导致了企业模式出现如下变化:产品的知识含量和新产品的快速、开发能力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科技先导型企业成为经济活动中最具有活力的经济组织形式;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使企业在产品、服务、生产、交易等概念和运作方面面临深刻的变革,企业投资重点从有形资产转向无形资产,竞争的重心从有形竞争转向无形竞
争。
(3)速度成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战略重点。
钱德勒(1987)曾提出“速度经济”,以显示信息经济的速度特征。企业能否具有驾驭变化的能力成为能否赢得竞争的关键。谁能在技术开发、产品制造和新产品上市等环节中领先对手,谁就能抢占先机,“赢者通吃’夕,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的竞争中,速度就意味着优势。理论和实践表明,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战略重点已从20世纪60年代的规模转变为90年代及之后的速度与服务3
(4)合作成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
传统的企业理论建立在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具有确定性和可预测性的基础上。现在这种假设基础己不存在。市场环境变得动态而多变。在这样的环境下,没有哪个企业能同过去一样长期独占某个市场,也不可能庞大到可以独自拥有变化市场所需求的各种新产品、技术,以及独立开发与生产这些新产品的人才、资本和设施。自80年代以来,企业之间在设计与开发、生产、营销等各环节出现了广泛的合作关系。据经济学家情报社、安达信咨询公司和IBM
(2000)共同研究,“依靠其他公司来加强新的竞争力和开发现有竞争力的吸引力,随着公司信任的强化和现代商业中复杂性与迅速的变革而一同产生”。参与《展望2010年》调查的被调查者中,约1/4的人预测,到2010年,他们的公司将成“由一套共有的商业价值观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大的网络组织”的成员4
(5)消费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
工业时代是“标准化基础上的规模经济”,而知识经济时代则是“个性化服务上的范围经济”(GolanNagel&preiss1995)由于人们收入的提高,同时也由于市场上商品和服务的供应能力相对大于市场需求,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余地,消费层次不断提高,对产品和服务的多样性需求不断增加,消费者希望能够按照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偏好购买和消费商品。消费者不再是被动的产品和服务的接受者,而是产品生产的真正决定者,个性化的消费己经成为主要的消费特征。企业面对的是一个被消费者分化、产品寿命周期缩短、更新换代加快、动态多变而难以预测的市场。这必然导致企业从以生产为中心转向以市场为中心,从企业主导转向以客户为主导。
1.1.1.2技术背景
信息技术或信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在造就了一个巨大的产业信息产业的同时,也使企业组织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企业组织出现了扁平化、网络化的趋势,业务流程重组模块化管理(BRP)、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 (sCM)、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敏捷制造(AP)、精益生产(LP)、准时制生产(JIT)、客户关系管理(CRM)等管理技术和组织技术应运而生,极大地推动了组织模块化的进程。
(l)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企业模式和商务模式发生根本性改变。
信息沟通高成本和低效率是阻碍企业之间密切合作的主要障碍。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企业成为一个个网络结点,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信息的高效传递和资源共享。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从成本和效率两方面大大改善了企业之间的沟通,企业之间可以通过发达的信息通信技术进行知识、信息、资料、情报的沟通,将这一障碍降低到非常低甚至接近于零的程度,从而使得成本变得非常低廉,效率非常高。这种沟通的改善,使得企业能够非常容易地与其他企业建立联络乃至联盟,也使得企业相互合作(比如联合研发或者灵捷生产)变得低成本和高效率。
(2)企业生产制造技术由大规模生产转向大规模定制。
福特的汽车装配流水线标志着大规模生产技术的成熟,但大规模生产也不可避免存在如产品品种单一,对复杂多变的市场适应能力较低,无法满足消费者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等局限性。大规模定制把大规模生产和定制结合起来,用标准化的零部件实现规模经济,零部件按多种方式组合,形成多种最终产品,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现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柔性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在大规模定制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的产品技术的应用增强了产品的适应能力,促进了产品多样化,缩短了开发周期。计算机数控、工业机器人等控制零部件制造,大大增加了制造的柔性。柔性制造系统在预先确定的多品种范围内,不增加制造零部件的额外费用,建立起可以按需要快速响应变化的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将所有的计算机控制中心变成一个快速、敏捷、灵活且产量高、成本低的集成系统。这些制造技术可以同时产生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约瑟夫.派恩,2000)
(3)研发费用和风险的增加要求企业具备技术整合的能力。
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和竞争的加剧,导致了创新产品商业化的不确定性增加以及技术开发与生产成本的加大。如开发一种新型飞机发动机的成本至少需要巧亿美元,涉及和制造4兆位随机存储器要花20亿美元(全世界市场对于所有种类的随机存储器的需求每年还不到100亿美
)。因此那些相关公司不得不增加它们的投资,尤其是在研发方面的投资,以便迅速抢占市场。然而即使是大公司也很难筹集到这样庞大的研发费用,而且这样高投入的研发还有巨大的风险,包括技术风险、需求风险和竞争风险。
同时,技术之间表现出很强的渗透性,一方面,技术创新日益依赖众多学科发展积累的结合;另一方面,新的核心技术往往比它取代的技术更具通用性5。这样的技术特征,迫使企业在研发方面不得不联合起来,共同支付庞大的研发费用。如,波音公司与富士、三菱及川崎重工结成联盟,共同投资40亿美元联合开发波音777喷气客机;富士通和高级微型设备公司共同开发用于替代个人计算机的盘型驱动器的“闪光”记忆芯片。通过这种合作研发的形式,不仅分担了企业高投入带来的高风险,而且通过企业网络组织,网络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学习,进行技术优势的互补,提高技术的核心优势和产品的竞争能力。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