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2月
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Phi&Soc Sci)
  Feb.2019 
  收稿日期:2018-10-12
  作者简介:王艺(1991-),女,在读硕士㊂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论研究㊂
  基金项目:温州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文心雕龙㊃论说“中 论”之 般若” 圆通”研究(3162018011)
□文学研究
论”文体之 圆通”
王 艺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325035)
摘 要:刘勰‘文心雕龙㊃论说“篇对 论”和 说”两种文体作了专门的研究㊂其中对 论”体文提出 圆通”的标准与要求㊂ 圆通”作为典型的佛教词汇,在 论”体文中体现为对作家创作与作品文本的双重要求㊂即一方面,作家立论前应对外部世界㊁文学规律等问题作出考察;另一方面, 论”体文中应呈现出结构严谨㊁用辞省净等特征㊂ 圆通”作为规范 论”体文的重要理论命题,对当时 论”体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㊂关键词:周备严谨;佛法境界;随缘设教;注疏儒道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2019)02-0085-07
On "Yuantong"of genre "Lun"
WANG Yi
(College of Humanities,Wenzhou University,Wenzhou Zhejiang 325035,China)
  Abstract :In Lunshuo chapter of Wen -hsin Tiao -lung written by Liu Xie,it makes a special research in genres"Lun"and"
Shuo".It has "Yuantong"requirements and criteria for the genre"Lun".As a typical buddhist term,"Yuantong"is both used in the writers'creation and the text of works in the genre"Lun".On one hand,writers should investigate the external world and literary laws before starting a theory.On the othe
r hand,it should be characterized by strict structure and conciseness in the genre "Lun".A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proposition which normalizes the genre "Lun",the"Yuantong"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enre"Lun".  Key words :integration and preciseness;Buddhist boundary;teaching according to circumstances;explanation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一㊁ 圆通”之提出
‘文心雕龙㊃论说“篇中,刘勰因 论”体文中存在诸多
缺憾,而提及 圆通”一词,并将其作为 论”体文的要求与标准㊂为明晰 圆通”的具体指代,文章由‘论说“而及全书,对 圆”与 圆通”出现的具体情境,皆作出全面细致的爬梳整理㊂
(一) 圆通”提出之由:作品中的缺憾
刘勰‘文心雕龙㊃论说“篇 论”部提及 圆通”㊂关于 圆通”的性质,范文澜认为, 全书只有‘论说“篇偶用 般若’ 圆通’二词,是佛书中语㊂”[1]419王运熙提出, 本是佛教用语,意为无偏缺㊁障碍㊂”[2]179日本学者兴膳宏在断言其为 佛家语”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阐释为 圆满的完全性”或 理论的一惯性㊂”[3]55这些言论均
在肯定其佛教属性的基础上进行宏观定义,而涉及对 圆通”一词的具体阐释则语焉不详㊂例如,周振甫将 圆通”释为 通要有理,圆要全面㊂”[4]212牟世金㊁陆侃如释为 道理要讲得全面而通达,避免写得支离破碎㊂”[5]238赵仲邑保留 圆通”原貌不作阐发, 所以它所说的义理,以圆通为贵;它所用的语言,以烦琐为忌㊂”[6]165这些对 圆通”一词的解释较为模糊,并不能真正说明 圆通”的含义,以及刘勰运用 圆通”说明 论”体文的意义㊂
因此,对于‘论说“篇中的 圆通”一词,还须在文本中进行更深入地探究㊂‘论说“篇曰:
原夫论之为体,所以辨正然否,穷于有数,究于无形,钻坚求通,钩深取极;乃百虑之筌蹄,万事之权衡也㊂故其义贵圆通,辞忌枝碎;必使心与理合,弥缝莫见其隙,辞共心密,敌人不知所乘,斯其要也㊂
原夫论之为体”至 万事之权衡也”,旨在强调 论”的
存在意义与价值㊂ 故其义贵圆通”至 斯其要也”,是从义
与辞㊁心与理㊁辞与心三方面论述 论”体文须注意的问题㊂
其中, 圆通”作为意涵丰富的词语现于其中,则有刘勰独特
的用意㊂ 圆通”作为 论”体文的要求与标准,是基于 论”
体文的创作状况而提出的,因此,我们不妨通过分析文中提
及的 论”体文作品,以进一步明确 圆通”提出的具体原因㊂
首先,刘勰对同类型的作品进行比较,提出 李康‘运
命“,同‘论衡“而过之;陆机‘辨亡“,效‘过秦“而不及”㊂王
充‘论衡“与陆机‘辨亡论“虽被赞为 然亦其美矣”,却仍有
缺陷㊂
就‘论衡“而言,其中诸篇与‘运命论“都在论述与命运
相关的问题,但两相比较,‘论衡“却落于下乘㊂(1)究其原因,是‘论衡“的思想内容出现了问题,乃至在同一观点的叙述
上自相矛盾㊂例如,‘累害“篇对命运祸福的理解,曰:
修身正行,不能来福;战栗戒惧,不能避祸㊂祸福之至,
幸不幸也㊂故曰:得非己力,故谓之福;来不由我,故谓之
祸㊂[7]7
文中 祸福之至,幸不幸也”中 幸”指侥幸㊁幸运㊂王充
认为,祸福的出现与生命个体的道德操守无关,是一种偶然
现象㊂这个观点本具有积极意义㊂然而‘命义“篇却又宣扬
富贵在天的思想,曰:
至于富贵所禀,犹性所禀之气,得众星之精㊂众星在天,
天有其象,得富贵象则富贵,得贫贱象则贫贱;故曰在
天㊂[7]25
乃至,进一步认为祸福吉凶在母胎中就已经被决定,其
曰:
凡人受命,在父母施气之时,已得吉凶矣㊂  且命在
初生,骨表著见㊂今言随操行而至,此命在末,不在本也㊂则
富贵贫贱,皆在初禀之时,不在长大之后,随操行而至
也㊂[7]26-27
王充‘命义“篇对贵贱㊁祸福的论述认为,人的死与生㊁
寿与夭㊁贵与贱皆由命决定,命的形成来自人类在胚胎时期
承受的天与星宿之气㊂‘命义“篇中祸福命定与‘寿夭“篇中
祸福偶然的观点产生矛盾㊂对此,有学者言此文是, 不能抉
旧说之蒙,又益之以麋惑”[8][387],可谓切中肯綮㊂于 论”体文而言,若其观点不仅不能达到辨别是非的目的,反而给读
者带来疑惑,那么,就不能符合 圆通”的标准㊂
就‘辨亡论“而言,其虽是模仿‘过秦论“而作,却达不到
前者的水准,其所失在于因循前文㊂如‘过秦论“于文章之
初追溯秦孝公功绩,‘辨亡论“亦追溯孙坚功绩仿效之㊂‘过
秦论“曾总结战国四君子的才智,‘辨亡论“亦用相同的句式
美誉张昭和周瑜㊂‘辨亡论“中存在的问题,是 命意用笔遣
辞,全规‘过秦“”[8]394㊂由此可见,文章若一味模仿前作,就会失去情感的独特性与行文的流畅性,从而为人诟病㊂其次,刘勰对魏晋玄学的有无之争,进行了批驳,即 徒锐偏解,莫诣正理”㊂这场论争中,以裴頠为代表的崇 有”派,与以王衍为代表的贵 无”派,围绕世界本体是 有”还是 无”的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讨㊂但刘勰认为,不论是执着于 有”还是 无”,其对世界本体的认知皆存在狭隘而偏执的理解㊂刘勰进而提出可以圆满解决这场争执的答案,即佛教般若学的中观义理 般若之绝境”㊂由此可知,文章所持之论不能太过偏激,只有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才能达到 圆通”的标准㊂
正因为如此,刘勰对‘讥世论“‘孝廉论“‘辨道论“三篇文章全盘否定㊂其中,‘讥世论“所失在于 韵似俳说”,即文风太过轻浮;‘孝廉论“在于 但谈嘲戏”,言文章只顾嘲讽戏弄;‘辨道论“在于 体同书抄”,意为其形式如同抄书般,只是刻板地罗列事实,从而导致文章结构分散㊁内容琐碎㊂由此可见, 论”体文不仅要求持论者以严肃认真的态度进行创作,杜绝戏谑轻浮的文风,而且必须做到结构紧密,避免枝碎㊂
最后,在 论”的另一种变体,即 释经,则与传注参体”的 注”中,刘勰对秦恭注‘尧典“与朱谱解‘尚书“所用
的冗长篇幅作出了严厉地批判,乃至直言 通人恶烦,羞学章句”㊂刘勰的这一批评说明,冗长的篇幅并不意味着作品的优秀,却往往使之流于形式上的枝碎,进而导致论述混乱㊁语意不顺㊂
综上所述,‘论说“篇中被刘勰批评的作品有着各自的缺陷㊂它们或是在论述观点时出现问题,不仅不能辨别是非,反而给读者带来更多困惑;或是在亦步亦趋地模仿中,使文章失去流畅自然之感;或是所持之论偏颇狭隘,不能全面看待问题;或是著述态度轻浮;或是文章结构琐碎;或是叙述内容繁冗㊂正是以上诸多问题的存在,因此,刘勰在谈 论”体文时,提出 圆通”的标准与要求㊂
(二) 圆通”之指代:由‘论说“而及全书
刘勰在‘论说“篇中对 论”体文提出 圆通”的标准和要求,那么, 圆通”具体是指代什么呢?这一问题,我们要由
‘论说“篇而推及‘文心雕龙“全书来加以分析和理解㊂
圆通”在‘文心雕龙“中共出现三次,除‘论说“篇外,其余分别见于‘明诗“与‘封禅“两篇㊂‘明诗“篇论述从上古至齐梁诗的文体流变,及诗歌发展的特点和规律㊂在 敷理以举统”部分,刘勰提出 圆通”,曰:
然诗有恒裁,思无定位,随性适分,鲜能通圆(2)㊂若妙识其所难,其易也将至;忽之为易,其难也方来㊂[4]50
刘勰认为,诗歌虽有固定的体裁与风格,但诗人的神思却不固定㊂诗人只能依据自身才性所偏进行创作,因而很少有人能兼善所有体裁与风格㊂此处所谓 随性适分,鲜能通圆”,指擅长多种体裁与风格的诗人之才㊂
而‘封禅“篇是论述作为 一代之典章”的封禅文体的, 圆通”一词,是刘勰对扬雄‘剧秦美新“的评论,其曰:及扬雄‘剧秦“,班固‘典引“,事非镌石,而体因纪禅㊂观‘剧秦“为文,影写长卿,诡言遁辞,故兼包神怪;然骨制靡密,辞贯圆通,自称极思,无遗力矣㊂‘典引“所叙,雅有懿采,历鉴前作,能执厥中,其致义会文,斐然馀巧;故称 ‘封禅“,靡而不典,‘剧秦“典而不实㊂”[4]236
扬雄‘剧秦美新“意在指摘秦王朝过失㊁颂扬王莽新政㊂刘勰评价‘剧秦美新“时,一方面质疑其 诡言遁辞” 兼包神怪”;另一方面赞叹其 骨制靡密,辞贯圆通”㊂后又引班固之语将其概括为 典而不实”㊂关于 典而不实”,‘后汉书㊃班固列传“释为 体虽典则,而其事虚伪,谓王莽事不实㊂”[9]1375 不实”指内容荒诞, 典”指儒家经典㊂这样,看似矛盾的评价就有了合理的解释,即‘剧秦美新“虽在内容的真实性上为人诟病,却又因形制效仿经典,使文章具备了雅而有骨的优点㊂刘勰在封禅文的 敷理以举统”对 圆通”进一步说明,其曰: 树骨于‘训“‘典“之区,选言于宏富之路,使意古而不晦于深,文今而不坠于浅,义吐光芒,辞成镰
68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锷,则为伟矣㊂”[4]236文章的体制犹如身体的骨骼,须借鉴正统经典;文辞要像刀剑之刃般锋利;内容既不能晦涩难懂亦不能流于浅薄,这些便是刘勰称赞其文章 圆通”的意义㊂除上述‘论说“‘明诗“和‘封禅“三篇提及 圆通”外,
圆”作为关键字还散见于‘文心雕龙“全书中㊂以 圆通”之 圆”为关键字作进一步研究,发现‘文心雕龙“中 圆”字共出现18次,涉及篇目16篇㊂(3)具体如表1:
表1
原文出处含义指代对象玄黄杂,方圆体分[4]1‘原道“圆状之物天
自商暨周,雅颂圆备[4]48‘明诗“周备体制义明而词净,事圆而音泽[4]148‘杂文“周备叙事沿根讨叶,思转自圆[4]309‘体性“运转流畅思维骨采未圆,风辞未练[4]321‘风骨“契合骨㊁采圆者规体,其势也自转[4]339‘定势“圆状之物泛指故能首尾圆合,条贯统序[4]355‘熔裁“契合文章结构切韵之动,势若转圆[4]365‘声律“圆状之物泛指理圆事密,联璧其章[4]385‘丽辞“周备事理诗人比兴,触物圆览[4]395‘比兴“周备外部世界珠玉潜水,而澜表方圆[4]431‘隐秀“圆状之物波纹精思以纤密,而虑动难圆[4]444‘指瑕“周备思虑圆鉴区域[4]470‘总术“周备体裁知多偏好,人莫圆该[4]518‘知音“周备文章情况圆照之象(4),务先博观[4]518‘知音“周备文章  ‘原道“‘定势“‘声律“‘隐秀“四篇指圆状之物㊂‘原道“篇特指天,取‘大戴礼记㊃曾子天圆“中 天道曰圆,地道曰方”[10]98之义㊂‘定势“篇泛指圆形之物,‘尹文子㊃大道上“言 圆者之转,非能转
而转,不得不转也㊂”[11]4文中借圆状之物可以自由转动这一特性说明不同体裁有各自的体制与文势,作者应遵循文体规律进行创作㊂‘隐秀“篇特指圆形水纹,‘淮南子㊃坠形训“有 水圆折者有珠,方折者有玉”之语㊂[12]337古人认为水中藏珠㊁藏玉会在表面分别泛起圆形㊁方形的水纹,文中借此来说明隐与秀的关系㊂‘声律“篇泛指圆状之物,借圆状物体转动灵活来比拟声韵使用应达到的效果㊂
‘明诗“‘杂文“‘丽辞“三篇中的 圆”为周备之义㊂‘明诗“篇指诗歌体制完备,表示诗歌从商代发展至周代,其体制已较为成熟㊂‘杂文“篇则指文章中事理完备㊂‘丽辞“篇在周备之外,还有逻辑严谨㊁语义新奇㊁文采斐然等引申义㊂‘比兴“‘总术“‘知音“三篇在普通意义上的周备外,还表现为纵向上的深入与密度上的集中㊂‘比兴“篇指诗人若想娴熟地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就必须先对外在世界有细微的关照㊂其中 圆”不仅指观察范围之广博㊁深入,还指观察细密㊂‘总术“篇说明,只有在深入考察分析的基础上,驾驭复杂多变的情理,才能在文坛取得成功㊂‘知音“篇两处提及 圆”,一处为 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㊂另一处为 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㊂前者意为文章类型与读者性情之间存在的矛盾,决定读者难以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㊂后者指读者若想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就必须拥有丰富的阅读经验㊂
‘体性“‘风骨“‘指瑕“三篇侧重思维运转过程中的契合度与流畅性㊂‘体性“篇指孩童初学作文须取法乎上,提倡雅正之风,在此基础上学习其他风格的作品,思路才会流畅自然㊂‘风骨“篇告诫当文章的骨力与文采还未契合,语言魅力还未完全发挥,便一心想舍弃旧有的规制妄谈创新㊂这样虽然会偶尔讨巧,却也常常陷入失败㊂‘指瑕“篇说明即使是优秀的作者也难以保证思虑周全,因而大多数文章都存在瑕疵㊂
从以上‘文心雕龙“中运用 圆”的情况来看,其含义有三种:一指圆状之物;二指周备;三指运转的契合与流畅㊂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刘勰对 论”体文的 圆通”要求㊂刘勰在‘论说“篇中提出的 圆通”,分别体现在作者创作过程与作品文本中㊂就作者而言,创作前应该对外部世界㊁文学体裁及内部规律㊁各方不同观点进行考察㊂其中,刘勰将对外部世界的关照称作 触物圆览”,对文学体裁及其内部规律的考察称作 圆鉴区域”,对各方不同观点的考量称作
弥纶言”㊂就作品文本而言,体现在文章形式与内容两方面㊂形式上,结构紧密而不枝碎,语言叙述省净有文采,用辞既不晦涩又不浮浅㊂内容上,叙事翔实,述理清晰,观点精辟客观㊂
综合所论,通过研究‘文心雕龙“全书中 圆”与 圆通”出现的具体情境,作为 论”体文的 圆通”标准逐渐清晰㊂这不仅要求作者在创作前应有诸如考察外部世界㊁文学规律等充分细致的准备工作,而且也要求作品文本中应呈现出结构细密㊁叙事严谨等特征㊂
二㊁ 圆通”之溯源
圆通”作为具有鲜明佛教彩的词汇,意义较为丰富㊂在佛教语境中, 圆”与 通”均有着区别于传统文化认知的宗教意义,而由其组成的词汇 圆通”,在彼时的佛教文献中,则体现为对修行者修为水平㊁佛经翻译水准及佛法境界的三重指代,这便是 圆通”一词最早的语义溯源㊂
(一) 圆”与 通”:佛教语境中的阐释
想要了解 圆通”一词的佛教溯源,就必须从组成该词的 圆”与 通”入手㊂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佛教语境中的 圆”与 通”均有特定的宗教意涵㊂
就 圆”而言,以佛㊁法㊁僧为代表的佛教三宝均对其有特别的崇尚㊂佛即觉悟者,此处以释迦摩尼为例进行分析㊂关于其形象记载,‘大智度论“中有八十随形好,其中,第十好为 膝骨坚著圆好”,第十四好为 指长纤圆”,第三十一好为 脐深圆好”,第四十好为 面满净如月”㊂[13]1138-1139释迦摩尼之面部㊁指部㊁脐部及膝部,都体现出对 圆”的推崇㊂可见 圆”在佛教中是神圣与吉祥的象征㊂法即佛法,佛教将释迦摩尼亲传之法归纳至以初转㊁二转㊁三转为代表的之中㊂初转指释迦摩尼早年在波罗奈城附近的鹿野苑所传之法,二转指释迦摩尼中年时于印度恒河流域所传之法,三转指释迦摩尼晚年所传之法㊂佛法以来指代,其与 圆”的亲密度可见一斑㊂僧即僧人,其随身携带用以念诵计数的佛珠,及修行跪拜的蒲团,都是圆状之物㊂僧人法号,寺院名称亦多以 圆”入字㊂而以圆妙㊁圆乘㊁圆密㊁圆照㊁圆实㊁圆相等为代表的佛教术语更是不胜枚举㊂可见,僧人的日常修行与 圆”紧密相连㊂上述对佛教三宝的阐释,是从外在形式分析其对 圆”的推崇㊂然而,外在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也规定着内在思想, 圆”在佛教中有着形而上的思想意蕴㊂ 圆”关照的范围是广大的,它并不局限于生命个体刹那间的悲欢离合,而
78
 第2期 论”文体之 圆通”
是将视野放之于自无始旷劫以来的芸芸众生中㊂ 圆”容纳
的真理是无缺陷的,它呈现出最大限度的饱和状态,其随缘
设教㊁随许世俗的特征更是为不同根器的修行者提供了不同
的选择㊂ 圆”抵达的境界具有终极意义,直指轮回解脱,即
所谓的 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㊂”[14]1492 圆”指代的修行无微不至,既包括外在的修行仪轨,也包括每一个起心动念㊂
这就是佛教语境中 圆”的存在,从外在形式至内在思想, 圆”都有着特别的意义㊂
就 通”而言,其在佛教文献中出现时,往往带有浓厚的
宗教彩㊂如僧肇‘物不迁论“便有言 逆之所谓塞,顺之所
genre
谓通㊂”[15]15其中, 逆”与 顺”背后的主体皆是佛法㊂以曹魏嘉平四年印度僧人康僧铠所译‘大无量寿经“为例,其中多处涉及 通”字㊂据统计,该著作中 通”字共出现21次,分别为 大圣神通” 神通华菩萨” 通诸法性” 次明海觉神通” 通达善趣门” 如佛无量智,通达靡不遍” 诸通慧声” 随顺通慧” 声诸妙,音声神通” 人
天智慧,高明神通” 勇猛神通” 究达神通慧,游入深法门” 通达诸法门” 至彼严净土,便速得神通” 神通无碍” 神通自在” 诸通明慧,游志七觉” 天眼通达,无量无限” 灭三垢障,游诸神通” 诸通明力”和 有无相通”等㊂[16]其中, 通”与 神”字相接多达11次㊂因此,当 通”作通达之义理解时,在我们了解的世俗意义之外,更增加了浓厚的宗教彩㊂
通”作为动词,因与之相连的诸如 法性” 善趣” 慧声” 法门”等词汇宗教性极强,所以其本身也带有一种神秘的特性㊂在佛教修行中,其最终指向是摆脱生死轮回获得究竟解脱㊂这个修行的过程脱离繁琐的语言,超越具体的理论,而讲究现实意义上的实证㊂当修行者达到某种境界,或得悟某种真理时,这个过程便可以称之为 通”㊂其时长短随缘而定,既可以是刹那间的顿悟,也可以是累世累劫的渐修,这便是 通”在佛教语境中的含义㊂
由上可知, 圆” 通”二字,在佛教语境中渊源颇深㊂佛
教对 圆”的崇尚使之具备了吉祥神圣的意味,进而衍生出
对 圆”的形而上的哲理探讨㊂同样, 通”也具备着浓厚的
宗教意义,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超越世俗认知的对某种境
界的实证㊂
(二) 圆通”并称:佛教文献中的真实之义
既然 圆通”是典型的佛教词汇,那么,我们就必须明确
其在佛教领域中的含义㊂关于 圆通”的解释,丁福保于‘佛
学大辞典“中将其定义为 妙智所证之理”,并进一步解释为 性体周遍为圆,妙用无碍为通㊂又以觉慧周遍通解通入法性,谓为圆通”㊂[17]2333这是对 圆通”的宏观解释㊂仔细分析当时佛教文献中的 圆通”(5),有以下三种含义:
第一,当 圆通”作为人的修饰词时,指极高深的修为境
界㊂‘杂阿含经“中记载,释迦摩尼曾向众比丘教授断除五
种受阴的方法,即 当求大师”㊂关于 大师”的解释,释迦摩
尼又将其细化为多种形象,其曰:
尔时,释尊告诸比丘: 欲断五受阴者,当求大师㊂何等
为五?谓受阴,受㊁想㊁行㊁识受阴㊂欲断此五受阴,当求大
师㊂”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如当断,如是
当知㊁当吐㊁当息㊁当舍,亦复如是㊂如求大师,如是胜师者㊁
顺次师者㊁教诫者㊁胜教诫者㊁顺次教诫者㊁通者㊁广通者㊁圆
通者㊁导者㊁广导者  亦复如是㊂[18]37
此处, 圆通者”是释迦摩尼向诸比丘讲述的 大师”之一㊂ 圆通”的修行者以极高的修为帮助人断除由五种受阴而带来的烦恼,具有极大的力量㊂
而同样的含义,在‘高僧传㊃齐上定林寺释僧远“中也有提及,它是形容僧远的功德修为,载曰:
竟陵文宣王又书曰: 远法师一代名德,志节清高㊂潜山树美,四海餐风㊂弟子闇昧,谬蒙师范㊂方欲仰秉仁化,用洗烦虑,不谓比疾,奄成异世㊂悲痛之心,特不可忍㊂远上即业行圆通,旷劫希有㊂弟子意不欲遗行影迹,杂处众僧墓中㊂得别卜余地,是所愿也㊂”[19]319
引文是南朝萧子良为悼念僧远法师所作, 远上即业行圆通,旷劫稀有”中 远上”即指僧远,此处之 圆通”旨在赞美僧远的功德修为极高,是自无始旷劫以来都罕见的㊂第二,当 圆通”作为佛经翻译中的修饰词时,指文本译介水平高超㊂这一含义在彼时的佛教文献中共出现三次,下面分别叙述之㊂
‘高僧传㊃晋长安鸠摩罗什“中的 圆通”,指所译经典文义准确,行文流畅自然,其曰:
自大法东被,始于汉明,历涉魏晋,经论渐多㊂而支竺所出,多滞文格义㊂兴少达崇三宝,锐志讲集㊂什既至止,仍请入西明阁及逍遥园,译出众经㊂什既率多谙诵,无不究尽㊂转能汉言,音译流便㊂既览旧经,义多纰僻,皆由先度失旨,不与梵本相应㊂于是兴使沙门僧 ㊁僧迁㊁法钦㊁道流㊁道恒㊁道标㊁僧叡㊁僧肇等八百余人,咨受什旨,更令出‘大品“㊂什持梵本,兴执旧经,以相雠校㊂其新文异旧者,义皆圆通,众心惬伏,莫不欣赞㊂[19]52
佛法自汉明帝时传入中土,又经魏晋时期发展,佛经数量不断增多㊂与此同时,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现㊂彼时,最早来华传法的僧人并非直接来自印度,而是来自中亚㊁西亚一带,因而,最早译介过来的佛经也不是梵文或巴利文,而是由焉耆语㊁龟滋语为代表的语言组成的古代语言转译而来㊂在佛经翻译的整个过程中,涉及到的语言极其复杂,有汉语㊁梵语㊁巴利语及中亚古代语言等㊂因而,翻译的过程必然会产生分歧㊂例如,谈及梵汉直译时,季羡林说: 梵汉两种语言,语法结构是非常不相同的㊂梵文不但名词㊁代词㊁形容词的变格和动词的变位异常复杂,而且词序也同汉语完全不同㊂如果直译,必然会产生佶屈聱牙的文体㊂”[20]145-146这种状况直至鸠摩罗什出现,才有所改善㊂引文便是讲述鸠摩罗什受后秦皇帝姚兴之邀翻译佛经之事㊂鸠摩罗什亲率僧人译介经书,其采取的 什持梵本,兴执旧经,以相雠校”的方式也是经典的校雠方式㊂高水准的译经条件,加之鸠摩罗什自身精通经文妙义,熟稔胡汉之语,因而其所译经文在纠正前人讹误的基础上,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信达雅相结合,故而达到 音译流
便” 义皆圆通” 众心惬服”的效果㊂而‘高僧传㊃晋长安佛陀耶舍“提及 圆通”时,又提出翻译者自身的学养是使文章达到 圆通”的前提,其曰:顷之,兴命什译出经藏,什曰: 夫弘宣法教,宜令文义圆通㊂贫道虽诵其文,未善其理,唯佛陀耶舍深达幽致,今在姑臧,愿下诏征之,一言三详,然后着笔,使微言不坠,取信千载也㊂[19]66-67
上文是鸠摩罗什劝说姚兴征召佛陀耶舍参与译经工作㊂ 虽诵其文,未善其理”可知,对佛经的翻译必须建立在洞悉佛理的基础上㊂其中 深达幽致”代表翻译者对所译经文应有深厚的理解与敏锐的洞察㊂
88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同样,‘出三藏记集㊃胡汉译经同异记“提及 圆通”时,将其与 偏解” 阻碍”相对立,更侧重译经所达到的效果,曰:
是以义之得失由乎译人,辞之质文系于执笔㊂或善胡义而不了汉旨,或明汉文而不晓胡意,虽有偏解,终隔圆通㊂若胡汉两明,意义四畅,然后宣述经奥,于是乎正㊂[21]14其中之 圆通”,在对经典正确理解的基础上,有着更高的要求,即 胡汉两明,意义四畅”,这要求翻译者所译经文不会让读者有隔阂疏离之感㊂
第三,当 圆通”作为佛法的修饰时,指荡相遣执㊁圆融无碍的境界㊂这一含义在当时的文献中共出现三次,现逐一分析之㊂
‘难顾道士<;夷夏论>“中 圆通寂寞”是对佛㊁道本质的高度概括,其曰:
夫道之极者,非华非素,不即不殊,无近无远,谁舍谁居㊂不偏不党,勿毁勿誉,圆通寂寞,假字曰无㊂妙境如此,何所异哉?[22]453
朱昭之‘难顾道士<;夷夏论>“针对道士顾欢的‘夷夏论“而作,两篇文章观点针锋相对㊂彼时,顾欢先作‘夷夏论“崇道贬佛,并声称佛教是老子出关后去天竺所创㊂文章一出,旋及引起以朱昭之㊁谢镇之为代表的一大批人士著文反对㊂既然顾欢认为道教与佛教,分别代表华夏与蛮夷的区别,那么,朱昭之便从其立论之本进行辩驳,认为所谓华夷之分,只是外在形式不同,二者殊途同归,终极指向都是根本意义的道㊂ 圆通寂寞”便将分属于佛㊁道的两方联结在一起,指代一种浑融的境界㊂
而‘灭惑论“中 触感圆通”,体现在佛教方面,则指其随缘设教,不拘泥于具体形式的灵活性与变通性,其曰:淳朴不疑而拔苦见尤,所谓朝三暮四而喜怒交涉者也!明知圣人之教,触感圆通,三皇以淳朴无服,五帝以沿情制丧,释迦拔苦故弃俗反真㊂检迹异路,而玄化同归㊂[22]538‘灭惑论“是刘勰为抨击‘三破论“而作,文中针对佛教破国㊁破家㊁破身的观点进行了批判,上述引文便是刘勰批驳 破家”的部分㊂ 破家”观认为,僧人落发修行有违中土孝道,是背离教化的逆天之行㊂而刘勰却列举自三皇以来的礼制变迁,认为孝的外在表现虽因时而异,各有不同,但蕴于其中的终极道理却是一致的,并进而将其总结为 圣人之教,触感圆通”㊂这是说,圣人的教诲在立足事物本质的基础上灵活变化,颇有些论心不论迹的意味㊂
同样,‘释迦降生释种成佛缘谱“中, 应体圆通,随方变现”同属此义,曰:
故降魔道树,凡斯妙迹,罔非振俗,应体圆通,随方变现,法身凝湛,未尝起灭㊂然世识习滞,据迹为真,欲观如来,失道愈远㊂[23]488
综上所论,在彼时涉及到 圆通”一词的8处佛教文献中,有2处指修行者深厚的修为水平,3处指佛经高超的翻译水准,3处指佛法境界的圆融无碍㊂当 圆通”在佛经中的含义被刘勰引入‘文心雕龙“,而使之成为文论术语时,虽然其含义发生变化,但究其根本,其佛教属性并无更改㊂由 圆”与 通”二字的分别阐释,再到 圆通”在佛教文献中的真实之义,都是 圆通”一词的最早溯源㊂
三㊁ 圆通”之意义
圆通”在由佛教词汇向文论术语的转变过程中,曾以注疏的形式被中土士人援引至儒㊁道两家经典㊂这表明,在当时佛教与本土文化的双向互动中,中土士人也积极吸纳佛教文化为己所用㊂而至刘勰提出 圆通”,看似是偶一为之,其实是 圆通”词义发展㊁ 论”体文创作状况与当时文坛风气等诸多因素综合而成的历史必然㊂
(一)观澜索源:从佛教词汇到文论术语
圆通”作为佛教词汇,被引入文学批评领域而成为文论术语时,还经历了以注疏的形式被中土士人援引至
儒㊁道两家经典著作中的情况㊂例如,皇侃就在‘论语义疏叙“中提及 圆通”,其曰:
而从音依字二途,并录以会成一义,何者?今字作论者,明此书之出,不专一人,妙通深远,非论不畅;而音作伦者,明此书义含妙理,经纶今古㊂自首臻末,轮环不穷㊂依字则证事立文,取音则据理为义㊂义文两立,理事双该㊂圆通之教,如或应示㊂[24]2-3
‘论语义疏叙“对‘论语“的编纂㊁流传等问题进行了分析㊂皇侃分析 论语”之 论”时,在总结前人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㊂前人认为 论”有三义,分别是 舍字制音,呼之为伦” 舍音依字,而号曰论” 伦论而称,义无异”㊂在这三种含义中, 舍字制音,呼之为伦”认为, 论语”之 论”应读作 伦”㊂由此又引发出关于 伦”的四种解释,分别是 次也” 理也” 纶也” 轮也”㊂皇侃将前人观点加以调和,提出应将篇名之 论”读作 伦”(lún),解释作论(lùn)纂㊂读作 伦”,即行文如圆轮般运转无穷,解释作 论”,是文章之体以论述为要㊂如此就能达到 义文两立,理事双该”的效果㊂之后又总结道 圆通之教,如或应是”, 圆通之教”即指‘论语“中的儒家之道㊂皇侃笔下的 圆通”,将原本意义的佛理替换为儒理,而选择保留 圆通”中象征的圆融无碍的高深境界㊂
如果皇侃在序言中还只是以宏观的视角将 圆通”作为儒家之道的概括,那么,‘论语义疏“正文中援引东晋蔡谟在‘论语注“中的解释,则更为细致具体,其曰:
故蔡公为此书,为圆通之喻云㊂物有大而不普,小而兼通者㊂譬如巨镜百寻,所照必偏;明珠一寸,鉴
包六合㊂以蔡公斯喻,故言‘论语“小而圆通,有如明珠㊂诸典大而偏用,譬如巨镜㊂诚哉是言也㊂[24]3
蔡谟为东晋重臣,于永和十二年离世㊂[25]2040这表明,最迟在永和年间就已经存在将佛教词汇引入注疏儒家经典的先例㊂蔡谟认为, 圆通”犹如明珠,虽小巧却可容纳宇宙天地,而非虽有千尺之广却仍有遗漏的巨镜㊂蔡谟将 圆通”与 明珠”并提,从本质上概括出二者的共通之处:即在有限的空间中蕴含万物,且又孕育着无穷的变化㊂
圆通”不仅出现于儒家经典的范畴中,东晋时张湛在注释道家经典著作‘列子“时,亦将 圆通”引入其中㊂‘列子㊃周穆王“原文曰:
意迷精丧,请化人求还㊂化人移之,王若陨虚焉㊂既寤,所坐犹向者之处,侍御犹向者之人㊂视其前,则酒未清,肴未昲㊂王问所从来㊂左右曰: 王默存耳㊂”由此穆王自失者三月而复㊂更问化人㊂化人曰: 吾与王神游也,形奚动哉?”[26]93-94
关于以上描述,张湛解释道:
所谓神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㊂以近事喻之,假寐一昔,所梦或百年之事,所见或绝域之物㊂其在觉也,俛仰之须
98
 第2期 论”文体之 圆通”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