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裁理论”研究述评
一、“体裁”概念界定
目前学术界对体裁(genre)的定义并没有统一的界定,大多数语言学家习惯引用Martin和 Swales对语篇体裁的定义表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学者将体裁引入国内,然而国内学者对“genre”一词的翻译却各有不同,如:方琰等习惯将“genre”翻译为“语类”;秦秀白等习惯将其译为“体裁”;文秋芳等习惯译为“语体”等。以下是秦秀白(1997)对国外学者关于语篇体裁定义的梳理与总结:Martin把体裁定义为一种以交际目的为导向的有步骤的社会交往过程。Martin还指出体裁是我们作为说话者的有一定既定目标的、有步骤的、有目的的行为。美国密歇根大学的 J.M. Swales(1990)则认为(1)“体裁”是对交际事件的一种分类。一种体裁往往包括“具有共同交际目的的一组交际事件”(Swales, 1990:45-58)。(2)体裁是实现语篇交际目的的媒介,所以对语篇进行“体裁分析”时,除了要考虑语篇的语言特征和文体特征外,还应考虑语篇的交际目的。(3)同一体裁的语篇在实际运用中是存在差异的,但因为它们的交际目的相同,所以仍然被看作是体裁相同的语篇。(4)体裁理论制约影响着语篇的内容和形式。(5)人们对交际行为组织的是否得体受到对体裁掌握和运用的熟练程度的影响。新加坡国立大学的Bhatia(1993 )继承发展了Swales所界定的体裁,认为:
体裁是一种可辨认的交际事件,具有能被该社团确认和理解的一整套交际目的是其显著特征。(2)交际事件的典型特点是内部结构特征鲜明、高度约定俗成的。(3)建构语篇或从事写作时,特定体裁的惯例是必须遵循的。(4)内行人仍可在体裁规定的框架内表达个人意图或交际目的。两个流派对于体裁的定义虽有不同,但是本质是一致的。
二、“体裁分析”与“体裁教学法”
体裁分析法包含文体分析和语篇分析,其根本宗旨是研究语篇的目的性以及语言使用策略(秦秀白,2000)。文体分析涉及两方面内容(王水莲,2001):语言描写和语言“得体性”研究,前者用以回答“What does the text mean”,后者着力解决“How does the text mean what it means”。语篇分析超越了语域分析、语法修辞分析、互动分析这些描述性分析方法“对语篇语言特征的简单描述”(秦秀白,2000),结合了语言学分析方法、心理学方法和社会学方法,“力求解释语篇构建的理据,探讨语篇结构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和心理认知因素,揭示实现交际目的的特殊方式和语篇建构的规范性”(韩金龙&秦秀白,2000)。
常见的英语阅读、写作教学方法有体裁教学法、过程教学法、结果教学法、内容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等(罗明礼,2008)。体裁教学法基于对语篇的体裁分析,将其用于阅读课教学,
能够“使学生掌握相对稳定和可以借鉴的语篇模式,从而增强理解语篇的信心”(秦秀白,2000)。体裁教学法建立在体裁和体裁分析理论的基础上,即将有关体裁的理论应用到语言教学的实践中来,围绕语篇的图示结构设计教学方案和开展教学活动。体裁教学法的宗旨是:让学生了解体裁不同,交际目的和语篇结构也会不同;引导学生认清语篇的社会意义建构;帮助学生在掌握图式结构的同时,清楚语篇的建构过程,以帮助学生熟悉甚至创作某体裁的语篇(Kay et al,1988: 309-310 转引自韩金龙&秦秀白,2000)。
三、“体裁教学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体裁教学法做了大量理论上和实践上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我国体裁教学法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和实践上的指引。在西方,体裁的研究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辩论和诗歌的研究。后来学者们逐渐把体裁概念及其结构僵化。到了浪漫主义时期,体裁理论得到了发展,认为体裁是由历史决定的,是动态发展的,不是永恒不变的。20世纪20年代,俄国形式主义开始对体裁概念感兴趣,认为某个体裁的进化不能从整个体裁系统上理解;体裁由形式和功能来定义,并且是不断发展的。然而其弊端是没有从语境和社会的角度研究体裁的进化和发展。而巴赫金对这一弊端做了批评,
并在自己的论著中确立了社会诗学研究中体裁的中心地位。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教学研究领域的学者们开始热衷于体裁以及体裁分析的研究。对体裁理论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的主要有三个流派。第一个是 Australian学派,又称系统功能语言学流派。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 Halliday 虽然没有专门研究过语篇体裁(张德禄,2010),但是Halliday 创立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中,尤其是其语境理论和语域模型,对“语
篇体裁”这一概念一直都有论述和研究。Hasan(1985)对语篇体裁的研究是对Halliday
的语域模型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Hasan研究了日常生活购物过程,提出了一个适合于语境格式(CC)的所有语篇的结构模式,即语篇体裁结构潜势(Generic Structure Potential,简称
GSP)。Hasan 的体裁结构潜势是一种静态的研究。与Hasan的语篇体裁结构潜势框架相似的有Martin。不过Martin则是从动态的角度研究体裁的。他重点研究用语境模式来分析语篇,并进一步深化了该模式,主要研究混合体裁、宏观体裁和人际意义体现语篇体裁的方式(张德禄,2010)。之后学者Ventola继承发展了Martin的这一理论,同时认真研究了Hasan的语篇体裁结构潜势,发现其存在问题。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她提出了流程图概念,用动态潜
势来表达语篇体裁,从中得出一个图式结构(Ventola, 1987)。澳大利亚学派关于体裁以及体裁分析的研究成果被用来受到指导中小学和成人教育的语言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借助于一系列教学活动,引导帮助学生掌握不同体裁的篇章图式结构,并将其用于自己的写作中。第二个是Swalesian学派,又称应用语言学流派。应用语言学教授Swales(1981)提出“体裁分析”的理论框架,研究了不同领域的英文学术论文的引言部分,总结概括出了“四语步(4-move)”模式。之后Swales对此模式作了修订,提出了CARS模式。Brett(1994)和Williams
(1999)借用此模式对英文科研论文的结果部分做了研究;Holmes(1997)则采用这一模式研究了科研论文的讨论部分。Bhatia作为Swales的学生,继承和发展了其体裁理论,但与Swales 不同,Bhatia的研究重心在专业英语的语篇体裁,如商务英语、法律英语等。Swales还曾指导Hyon开展将体裁教学法用于大学阅读教学的实验,并取得了较好成绩。其主要教学步骤如下:体裁分析、摹仿分析、小组讨论、独立分析、深入分析和摹仿写作。此后Hyon(2001)在Long-term effects of genre-based instruction: a follow-up study of an EAP reading course一文中还阐释了体裁教学法用于EAP阅读课程的好处和不足。在体裁教学法出现在大学阅读课堂之前,早就出现了对体裁用于小学教学的实践研究。1999年G. Kamberelis曾写过一篇探索孩子们的叙事、科学和诗歌体裁中的应用知识的文章。2003年K
en Hyland则研究探讨了体裁教学法用于第二语言写作教学的重要性及如何弥补过程教学法的不足。2004年Ken Hyland总结自己研究的基础上出版了一本名叫《体裁与第二语言写作》的著作,书中呈现了体裁、体裁理论及体裁分析用于第二语言写作的一系列研究及其成果。Jean Parkinson(2017)在 The student laboratory report genre: A genre analysis 一文中对学生实验报告进行了语步分析,并将其与实证性论文的语步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读者-作者关系(reader-writer relationship)和教学目的的不同导致语步结构的不同。第三个是新修辞学派,Miller是其代表人物。Miller 根据体裁形成的社会情景,分析作者通过语篇所要达到的社会行为和目的。该分析有助于学生和从事某一行业的新手,了解特定体裁的社会功能以及使用场合。(Miller
,1994; Hyon, 1996; 秦秀白, 2000)。主要研究方法:详细描述某一体裁语篇想要完成的社会行为,同时分析体裁的交际目的。
我国近代语言学对语篇体裁的研究源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学者对西方国家体裁理论的引入。20世纪90年代,秦秀白开始梳理总结西方几个研究体裁以及体裁分析理论的学派的研究成果,并引入国内,其《“体裁分析”概说》被看作中国大陆语言学界研究体裁分析的先驱
作品之一。秦秀白还在很多期刊杂志上发表了很多阐释语篇体裁理论的文章,如:《语篇的“体裁分析”》、《体裁教学法述评》等。此后黄国文、韩金龙、曾婵娟、王水莲、于晖、方琰、张德禄等都进行了体裁分析教学理论的研究。其纯理论研究主要体现在他们各自代表作中,如:于晖的《语篇体裁结构潜势及其应用》、《语篇体裁概念之理论溯源》、《语篇体裁、语篇类型与外语教学》等;《浅谈语类》、《语篇语类研究》等则是方琰的关于这一研究的典型代表作;张德禄对此做了更详细、更进一步的研究,其代表作有《语类研究概览》、《语类研究的范围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马丁的语类研究》;龚长华撰写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体裁研究》也是语篇体裁理论的佳作之一。 随着国内关于体裁的相关理论的深入研究,学者的研究兴趣更多的转向学术英语(EAP),并逐渐扩展到了将体裁分析用于外语教学实践研究。1998 年王士先发表了《从Genre出发进行阅读教学——介绍美国密歇根大学Sunny Hyon的实验》一文,国内专家、学者开始尝试使用这种方法指导阅读和写作教学,尤其是大学英语阅读和写作教学,并在教学实践方面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逐渐形成自己的体裁教学模式。同时也出现了对商务英语、法律英语的研究,并不断向其他领域渗透。笔者根据体裁分析研究话题的差异,对收录在国家核心期刊的相关论文及个人阅读过的相关文献,作了如下梳理:(一)体裁分析从事写作教学的研究:韩金龙(2001)结合过
程教学法、成果教学法、体裁教学法的优点,总结出一套大学写作教学的过程体裁教学法的教学步骤;方琰、方艳华(2002)从语境配置、语境结构预测、和语类结构潜势做了分析,总结出一套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模式,并探讨了该模式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意义同时指出了两点不足:1)没有体现母语与英语两种文化的交往;2)只训练结构简单的语类,跨语类、语类侵殖等很少涉及。赵秀凤(2004)从微观语言层面科对学生科技论文引言习作进行量化分析,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策略。蔡慧萍、方琰(2007)通过教学实验验证语类结构潜势理论适用于中国高校英语写作教学,但也存在一些不足。1)因为提供范文,所以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 2)教师不能全部批改,导致其他同学无法体验。梁文花(2010)将体裁教学法用于英语专业学生的写作课教学,证实实际教学效果良好。喻侯林(2014)语类结构潜势理论用于高校应用文写作课堂研究,证实了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二)体裁分析从事阅读教学研究:梁文花(2010)采用澳大利亚学派的体裁教学法研究英语专业学生的阅读课教学,证实实际教学效果良好;鲁京晶、蔡慧萍(2016)也实证研究了体裁教学法在大学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的效果,采用的分析方法是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证实体裁教学法能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信心,学生语篇分析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有所提高。(三)体裁分析从事学术论文的研究:鞠玉梅(2004)用体裁分析英汉学术论文摘要的篇章结构并加以对比
研究;葛冬梅、杨瑞英(2005)则收集了三个学科的学术论文摘要,从语篇体裁的交际功能角度对这些摘要进行了篇章结构及语言特征的分析,为学术论文摘要的写作和阅读教学提供了借鉴;杨瑞英(2006)从修辞目的和交际意图层面对应用语言学实证性和非实证性学术论文的结构进行了宏观和微观的体裁分析;陈明芳(2008)通过对不同学科博士论文的文献综述对比分析,得出文献综述四步骤的结构模式和常见的三种研究视角。(四)关于体裁分析其他方面的研究:李奇、折鸿雁(2003)也探讨研究了体裁分析的实践应用,认为体裁教学法适合中国外语教学,并提出实施体裁分析过程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王宏俐、郭继荣(2006)则定量、定性分析了商务促销体裁的语篇,证实了体裁和语篇的图式结构由交际目的决定。此外还证明了语境参数不同,同一体裁的不同语篇之间也是存在差异的。梁文花、秦洪武(2009)研
genre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