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合作交流
作者:元思煜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6年第24期
作者:元思煜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6年第24期
一、利用信息情境,激发学生合作意识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综合与实践”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为了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一个重要途径。针对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情景,学生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和已积累的生活经验基础上,独立地思考或者与他人合作,经历一个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这种类型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能力是有益处的,此外,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一年级的小朋友,对各种事物充满了好奇,特别是对新奇的事物,教材的画面都是静态的,如果借助多媒体教学,以图、文、音、像等形式呈现教学情境,再加上教师的组织,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视、听、说及手、脑多种感官,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激发学生合作的学习
意识。
二、合理分组,促进学生交流合作
如何将学生分组是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合作学习策略首先要研究的问题,信息技术为学生营造了开放的教育环境,摆脱了课本、教师的限制,能满足学生对探究知识的渴望与追求,如果不组织好学生分组,有的问题在全班交流、合作起来就不够方便快速,也不好组织课堂教学,而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学段学生的分组策略又是不同的。
学生个人网页低年级学生适宜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来分,要想小组成员能在组内合作,其前提是交流。不同的性格、兴趣、爱好,交流起来就会比较困难,将兴趣爱好相似的几个同学坐在一块组合成一个小组,组内成员心理距离较小,交流起来就更容易。只有合理的分组,组员才会对交流产生兴趣,合作起来自然愉快。组内成员的兴趣爱好虽然近似,但智力水平有差异,所以组员之间的智商水平互补也是比较重要的。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应该调整组员,或者重新分组了,总之,组内学生要有所流动,但流动人员不宜多,这主要考虑到兴趣爱好近似的人比较容易沟通。高年级学生可以按兴趣分,也可以按智力水平分,但要考虑成员之间的搭配,每个小组的成员要按好、中、差三个等次及男女比例搭配好,让好
的学生带动差的,达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补。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