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博弈:从澜湄合作到次区域经济合作
作者:赵美艳 张屹
来源:《唯实》2019年第04期
作者:赵美艳 张屹
来源:《唯实》2019年第04期
澜湄合作的共同愿景是建立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而中日美三国在对东盟贸易关系的态势从另一个维度反映着东盟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走向。观察不同时期中日美三国在对东盟贸易关系态势,可以帮助我们出促使三国在东盟贸易关系上不断发生变化的因素——大国外交在全球化、反全球化浪潮中的政治博弈。
一、日本主导GMS计划对澜湄合作的影响
日本一直是湄公河开发的重要捐助国和积极推动者。以亚洲开发银行为主导,1992年,包括中、泰、缅、老、柬、越在内的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六国共同推动成立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机制。中国和日本均为东盟的近邻,两国与东盟的经贸往来由来已久。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将东盟作为自己对外贸易战略的第一站,并且打下了良好的经贸基础,树立了良好的经贸形象。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和东盟的贸易联系日益密切,贸易额飞速增长,并于2010年全面启动中国与东盟自贸区。随着“一带一路”这一大型国际经济合作倡议的推行,中
国与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工程快速推进,并且区域投资和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日本提出“自由繁荣之弧”计划,将东盟作为重要的投资、贸易地区;2012年安倍提出的“安倍经济学”,进一步加强了对东盟地区的经济外交攻势。这就使得东盟成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日本“经济成长战略”的重叠发展区域。当前作为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三大贸易伙伴的中日两国在东盟市场上必然会形成竞争关系,中日两国在东盟市场上的经贸关系由经历了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共同参与,到21世纪初的产业互补再到现在的优势竞争的转变。由于大国的对外贸易是多元、多层次的,其贸易政策和商品结构存在差异性,投资的重点领域也有所不同,产品处于全球贸易链的不同位置,竞争的同时也不能完全忽略合作的可能。
首届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峰会于2002年召开,次年日本—东盟特别峰会的倡议提出,体现日本介入东南亚地缘政治格局的程度加深。2009年召开首次日本—湄公河峰会,战略关注进一步上升,援助项目和数额不断加码。2012年第四届日本—湄公河国家峰会达成的《东京战略》,制定了三年合作计划,日本同意向湄公河国家提供6000亿日元的援助。2015年第七届日本—湄公河峰会达成了《新东京战略》,日本承诺无偿向柬老缅越四国提供2000万美元援助,用于连接胡志明市—金边—曼谷走廊的基础设施和贯通湄公河各国的
东西经济走廊物流网建设。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以经济领域合作为主要推动力,因为其主要推动方是以日、美为主导的亚洲开发银行。日美通过经济援助对东南亚乃至整个东亚地区实施政治介入,制约了湄公河流域国家的主权利益和自主意愿。而由中国参与的澜湄合作机制是全部由发展中国家协调合作而创设的国际机制,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外生性机制。这就使得这一机制采取开放包容的态度,与东盟—湄公河流域開发合作组织进行对话,相互协调,共同推进。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从2002年开始以每三年一次的国际领导人峰会形式推动合作机制,并以领导人会议作为最高决策机构。此外,还设立了部长级会议作为日常决策机构,包括交通运输部门、电信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环境能源部门以及贸易投资、旅游、农业等多个职能部门。以亚洲开发银行作为主要出资方为机构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
二、美国印太战略对澜湄合作的影响
美国对中南半岛特别是湄公河流域国家的政治介入,使得澜湄五国乃至东盟十国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域外因素。印太战略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对冲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而提出的。
争夺地区主导权是其逻辑支撑。强调“印太”这一概念,可以使得特朗普的对外经济战略比TPP更具包容性。由于东盟在印太战略中保持着中立地位,特朗普必然要主动参与到作为“印太”轴心的东南亚,并确保东南亚地缘政治利益至少不会与美地缘战略目标相抵触。
2017年11月特朗普在菲律宾和越南出席东亚峰会与APEC,力图使其贸易双边重塑美在东南亚影响力,以抵制中国,争夺领导力。而东盟国家由于试图摆脱对华贸易的过度依赖,首选贸易多边主义。考虑到东南亚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任何国家意图推行印太战略都必须更多地关注东南亚国家。
东盟是美国第四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从2015至2016年连续翻了三倍。东盟秘书处的统计显示,美国在东盟地区的投资已经超过2260亿美元,在印太地区占据重要份额。美对东盟出口额为每年1000亿美元,帮助东盟创造了60万就业岗位。此外,东盟在美投资从2004年达到了2017年的270亿美元,年增速为28%。
东南亚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势头强劲。1990年东盟在全球对外投资市场份额中占0.45%,2016年则攀升到3.9%。而东盟在发展中国家经济体中所占的对外直接投资份额从1990年的6.5%攀升至2016年的17.4%,远远超过其他新兴市场。相比之下,1990年东亚地
区达到新兴经济体市场份额46.4%的时候,拉美地区只占39.7%,而在2016年拉美国家对外投资降至9.8%,东南亚地区却占到发展中国家85.4%的份额,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引擎。
1.“下湄公河倡议”与“湄公河下游之友”计划
2011年3月,美国和湄公河下游各国共同起草了《湄公河下游倡议》,并制定指导原则和未来五年行动目标;创建“湄公河下游之友”(Friends of Lower Mekong Group)。第一届“湄公河下游之友”会议未达成有效共识,第二届会议在2012年7月召开,时任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提出湄公河下游国家合作的“双层结构”构建。这是美方对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多层次、多领域的网络化的合作框架的较为全面的表述,也体现其合作意愿。
在奥巴马时期,美国已和大部分东南亚国家确立全面伙伴关系,譬如以双边防务协议或全面伙伴关系协定的方式。目前由于人权问题等一些因素,柬埔寨、文莱、缅甸三国尚未与美国确立全面双边关系。
安全问题会超越人权问题成为美国与东盟展开双边经贸合作的主要障碍。柬埔寨人权记
录一向较差,美柬两国民间交流难以推进,稳定的双边关系难以建立。罗兴亚问题自2013年以来持续阻碍着美缅经贸合作的正常化。特朗普虽将人权外交不断淡化,却也公开声明会继续维系上一任政府的某些外交理念。当然,巨大的经贸往来需求作为实用主义外交可能会超越历史障碍,利用印太战略的平台催生新的经济引擎。
2.特朗普政府战略收缩时期对澜湄合作的影响
奥巴马政府时期的另一个成果是“湄公河流域行动计划”部长会。特朗普上台后,其国务卿蒂勒森曾于2017年加拿大 新印太战略7月首访东南亚期间出席过,一定程度上也给澜湄国家吃了一颗定心丸。然而特朗普政府的東南亚政策目前仍是未知数,对于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机制,更是政界、学界尚无定论的。从上个世纪下半叶至今,美国一直没有明确东南亚外交政策,只有奥巴马时期的“重返亚太”是对长期边缘化的东南亚外交政策“矫枉过正”,美国参与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顺势而行。那么,今后的特朗普政府如何定位这一合作机制,如何参与东盟其他区域合作机制,都将成为政治钟摆的未定之势。
客观存在是不以主观意志的转移而发生改变的。美国全球战略收缩并不等于在东南亚地区的利益消失,并不代表美国对外政策中的湄公河开发合作机制的话语“缺位”。恰恰相反,
特朗普以双边主义取代多边主义的商业风格使得地区经贸合作的程度加深。事实上,特朗普的确抓住了进一步推进双边FTA的时机。
三、中日美三国对外援助比较分析
1.澜湄合作六国机制与中国主导
2014年11月的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出设立“澜湄对话合作机制”,使之进入全面推进的轨道中来。中、泰、缅、老、越、柬六国2015年11月12日在云南宣布正式建立澜湄合作机制,全面对接东盟共同体建设三大支柱,是我国与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共同创建的新型次区域合作机制,也是首个中国主导的次区域合作机制,特别是针对周边开展,对于中国开展周边外交意义重大。澜沧江—湄公河合作首次外长会于2015年11月召开,发布联合新闻公报,确定六国在政治安全、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社会人文三个合作层次展开务实合作。澜湄合作世界上首个响应联合国发展峰会《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区域合作项目,澜湄次区域合作机制将为南南合作塑造成功范式。以中国为主导的澜湄六国合作机制,不同于其他侧重于某一产业领域的区域性合作机制,而是强调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全面推进贸易自由化、经济领域和安全领域并重的重要倡议。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成
功实践后,与东盟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等多个机制进行有效对接,并与丝路基金、亚投行在制度层面有效融合,这是未来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亚洲成功范式。
澜湄合作六国机制是首个由中国主导的新型周边次区域合作机制。建立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是澜湄合作的共同愿景,这一愿景还包括增进各国人民福祉,促进澜湄沿岸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域内国家的发展差距,推动东盟共同体建设,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等。
中日美三国在澜湄地区展开的竞争是研究中国对周边国家经济援助问题的切入点,三国在东盟地区的贸易竞争现状、对东盟贸易在各行业综合竞争力和竞争优势是主要分析对象。比如中日两国在对东盟贸易中有多大竞争性和互补性,贸易竞争区间和互补区间主要在哪里,随着美对印太地区事务的介入程度不断加深,中美之间也存在类似的疑问。当前三国对东盟贸易中的竞争关系需要政策制定者有一个客观、准确的认识,以便于在处理对东盟贸易、对日美贸易关系上能够更加准确和务实。既应该看到中国对东盟贸易的优势,又应该认识到在三国对东盟贸易的竞争中,中国存在的产业劣势和不足之处,在发挥自身贸易竞争优势的同时,为实现中国在东盟地区贸易顺差的最大化,也需理性选择对日、对美贸易合作的
方式与战术。在澜湄合作机制中准确定位中国的战略利益,也将对当前的“一带一路”倡议以及提升中国的公共外交、对外宣传、对外援助等领域影响力都有一定补益。
2.日美通过经济援助争夺主导权
日、韩、印、美等国和多个国际组织都曾积极参与和推动湄公河流域国家的共同合作开发机制,然而成功案例并不多。地缘政治的属性决定了澜湄次区域经济合作在地理属性上的重要意义。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美国、以东盟为代表的众多国际组织都积极参与到这一区域性合作中来,并形成了符合各国利益主导的几种机制。例如东盟十国与中日韩三国为核心形成了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组织,而西方各国和国际组织(包括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比利时、丹麦、法国、芬兰、德国、卢森堡、瑞典、瑞士、荷兰和欧盟、世界银行)在1995年设立的湄公河委员会,是以西方国家主导的合作机制。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