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Vista5.5处理地震数据流程
一、二层水平介质模型
模型基本参数:单边放炮,每炮24道接收,共12炮,道间距25m,炮间距50m(2个道间距),偏移距250m(10个道间距)。
采样率2000微秒,每道采样点1000个。
反射界面深度800m,上层介质速度2500m/s,下层介质速度3000m/s。
1.1数据的输入
首先选择File/New Project新建一个Project,如下图:
按住不放,出现按钮组合,选择新建一个二维数据集,然后按住不放,在出现的按钮组合中选择,在弹出的OpenDialog中选择该数据文件M.sgy,单击OK即可将该数据加入到数据集中,如图所示:
界面上部显示了该数据集的基本信息。可以单击查看该数据集,如下图:
界面上部显示了该地震图,下部是各道的炮间距,状态栏显示的是鼠标处的道号和振幅信息。该模型是由射线追踪模拟出的理想二层水平介质模型,不需要做什么预处理,可以直接进行下面的实质性处理。在做实质性处理之前,必须给数据建立观测系统,并将观测系统相关信息写入道头,以便进行实质性处理。
1.2建立观测系统
在Data List窗口的数据集M中点击,或者选择Interactive/Geometry Window
Display,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M数据集,即可出现观测系统界面,默认出现的是设置炮检关系及炮点坐标界面,在第一行中填入相应得增量,如下图:
主要参数增量为炮点增量2个站点(桩号),首尾检波器桩号也相应增2,炮点坐标增量为2个桩的长度50m.
按住不放,在出现的组合按钮中选择增加单行按钮增加一行,并设置相应值作为初始值,如下图:
input命令设第一个炮点位于第1个站点,坐标为0m,因此第一炮的第一个检波器位于第11个站点,最后一个检波器站点位于第34个站点。
然后按住不放,在出现的组合按钮中选择增加多行按钮,在弹出的增加炮点对话框中填入剩下的炮数,如下所示:
单击OK即可填充,填充完后如下图:
设置完炮检关系及炮点坐标后,点击设置检波器坐标,其基本方法与上面是一致的,
检波器站点增量为1,坐标增量为25m,初始设置为:第1个检波器,即第1炮的第1个位于11号桩,坐标为250m,然后填充剩下的检波器个数(即填充到最后一炮的最后一个检波器,位于56号桩)即可。填充后如下图:
然后点击并点击计算CMP及检波器叠加次数和炮检距离,以便写入道头相应的位置,
完成后续的处理。可以点击查看CMP及检波器叠加次数,并可以此判断建立的观测系统是否正确。如下图:
可以看出,CMP最大覆盖次数为6次,根据已知的模型参数信息,由公式可以算出理论上最大的覆盖次数
N=24*1/(2*2)=6
因此上图所示说明建立的观测系统是正确的。可以按住保存按钮不放,在出现的按钮组合中选择将相关的信息写入道头,并还可以选择将炮检关系
及他们的坐标写入文本文件,以便以后查看。
加入观测系统后(主要是将相关的信息写入道头),便可以对数据的输入按所要的处理模块选择不同的排列方式,这对于后面的实质性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1.3速度分析
可以选取若干个CMP道集进行速度分析(可以选择速度谱法和常速度叠加法(CVS)),以便获得最佳的叠加速度,为随后的动校正提供速度。
速度分析首先要得到速度谱,常速度叠加图和一个最佳炮检距道集,其工作流如下所示:
首先要选择做速度分析的道集,输入数据选择M,#Bins From Center Bin填5,即抽取以选择的CMP为
中心,左右各5道共11个CMP道集。右键→Data Input Control→Data/header Selection,出现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