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地址
●IP网络中每台主机都必须有一个惟一的IP地址;
●IP地址是一个逻辑地址;
●因特网上的IP地址具有全球唯一性;
●32位,4个字节,常用点分十进制的格式表示,例如:192.168.0.16
协议
●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通信)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语义+语
法+规则)
●不同层具有各自不同的协议。
网络异质性问题的解决
●网络体系结构就是使这些用不同媒介连接起来的不同设备和网络系统在不
同的应用环境下实现互操作性,并满足各种业务需求的一种粘合剂,它营造了一种“生存空间”——任何厂商的任何产品、以及任何技术只要遵守这个空间的行为规则,就能够在其中生存并发展。
●网络体系结构解决异质性问题采用的是分层方法——把复杂的网络互联问
题划分为若干个较小的、单一的问题,在不同层上予以解决。
就像我们在编程时把问题分解为很多小的模块来解决一样。
OSI各层所使用的协议
●应用层:远程登录协议Telnet、文件传输协议FTP、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
域名服务DNS、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MTP、邮局协议POP3等。
●传输层:传输控制协议TCP、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TCP:面向连接的可靠的传输协议。
UDP:是无连接的,不可靠的传输协议。
●网络层:网际协议IP、Internet互联网控制报文协议ICMP、Internet组管理
协议IGMP。
数据封装
●一台计算机要发送数据到另一台计算机,数据首先必须打包,打包的过程称
为封装。
●封装就是在数据前面加上特定的协议头部。
●OSI参考模型中,对等层协议之间交换的信息单元统称为协议数据单元
(PDU,Protocol Data Unit)。
●OSI参考模型中每一层都要依靠下一层提供的服务。
●为了提供服务,下层把上层的PDU作为本层的数据封装,然后加入本层的
头部(和尾部)。头部中含有完成数据传输所需的控制信息。
●这样,数据自上而下递交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封装的过程。到达目的地后
java笔记总结
自下而上递交的过程就是不断拆封的过程。由此可知,在物理线路上传输的数据,其外面实际上被包封了多层“信封”。
●但是,某一层只能识别由对等层封装的“信封”,而对于被封装在“信封”
内部的数据仅仅是拆封后将其提交给上层,本层不作任何处理。
TCP/IP模型
●TCP/IP起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规划署(DARPA)的一项研究计划——
实现若干台主机的相互通信。
●现在TCP/IP已成为Internet上通信的工业标准。
●TCP/IP模型包括4个层次:
(1)、应用层
(2)、传输层
(3)、网络层
(4)、网络接口
端口
●端口是一种抽象的的软件结构(包括一些数据结构和I/O缓冲区)。应用程序
通过系统调用与某端口建立连接(binding)后,传输层传给该端口的数据都被相应的进程所接收,相应进程发给传输层的数据通过该端口输出。
●端口用一个整数型标符来表示,即端口号。端口号跟协议相关,TCP/IP传输
层的两个协议TCP和UDP是完全独立的两个软件模块,因此各自的端口号也相互独立,端口通常称为协议端口(protocol port),简称端口。
●端口使用一个子16位的数字来表示,它的范围是0~65535,1024以下的端
口号保留给预定义的服务。例如:http使用80端口。
套接字(socket)的引入
●为了能够方便的开发网络应用软件,由美国伯克利大学在Unix上推出了一
种应用程序访问通信协议的操作系统调用socket(套接字)。Socket的出现,使程序员可以很方便地访问TCP/IP,从而开发各种网络应用的程序。
●随着Unix的应用推广,套接字在编写网络软件中得到了极大的普及。后来,
套接字又被引进了Windows等操作系统中。Java语言也引入了套接字编程模型。
基于TCP的socket编程
●服务器程序编写:
1、调用ServerSocket(int port)创建一个服务器端套接字,并绑定到指定端
口上;2、调用accept(),监听连接请求,如果客户端请求连接,则接受连接,返回通信套接字。3、调用Socket类的getOutputStream()和getInputStream 获取输出流和输入流,开始网络数据的发送和接收。4、最后关闭通信套接字。
●客户端程序编写:
1、调用Socket()创建一个流套接字,并连接到服务器端;
2、调用Socket
类的getOutputStream()和getInputStream获取输出流和输入流,开始网络数据的发送和接收。3、最后关闭通信套接字。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