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知兴替,以史正⼈明得失,以史化风浊清扬
以铜为鉴,可以正⾐冠;以⼈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唐太宗李世民
胡林翼(1812—1861),出⽣于湖南益阳⼀个官宦之家。他的⽗亲胡达源曾以⼀甲第三名进⼠及第,俗称“探花”,考完直接进⼊翰林院,授编修。
胡⽂忠公(1812年7⽉14⽇—1861年9⽉30⽇),本名胡林翼,⽂忠是他的谥号,,字贶⽣,号润芝,汉族,湖南益阳县泉交河⼈,晚清中兴名⾂之⼀,湘军重要⾸领。
胡林翼(1812—1861),出⽣于湖南益阳⼀个官宦之家。他的⽗亲胡达源曾以⼀甲第三名进⼠及第,俗称“探花”,考完直接进⼊翰林院,授编修。
有的⼈有背景,有的⼈只有背影。
⽐起曾国藩、左宗棠这些私塾教师家庭出⾝的孩⼦,胡林翼是个妥妥的京官⼆代。
但这个“背景”,对胡林翼的影响有好有坏。
好的影响是,他打⼩在皇城根下成长,起点很⾼,眼界⾮凡。据说,他年少时就说过⼀句话:“今天下之乱不在盗贼,⽽在⼈⼼。”
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名⾂”。在武昌咯⾎死,谥号⽂忠。有《胡⽂忠公遗书》等。任职贵州7年间,胡林翼辗转多地,带领官兵与盗匪作战数百次,积累了丰富的带兵作战经验,并编成《胡⽒兵法》。
湖北—胡林翼;湖南—左宗棠;江西—曾国藩。《胡林翼集》
以《胡⽒兵法》为基础,到民国年间,蔡锷融合曾国藩、胡林翼的军事思想,编了《曾胡治兵语录》。这本书滋养了黄埔军校、⼋路军⼀代代军事将领的成长。国共两党的军事⼤佬,均奉胡林翼的治军思想为圭臬。此是后话。
⼟地⾰命战争时期:⼀般指第⼆次国内⾰命战争1927年8⽉-1937年7⽉
南昌起义:1927年8⽉1⽇
⼋七会议1927年8⽉7⽇
⼋七会议是⼤⾰命失败以后,在关系党和⾰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严重危机时刻,中共中央于1927年8⽉7
⽇在湖北汉⼝召开的紧急会议 [2] 。会议批判和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撤销了他在党内的职务,选出了新的临时中央政治局,确定了⼟地⾰命和武装⽃争的总⽅针。李德胜出席了这次会议,并提出了著名的“杆⼦⾥出政权”的论断。⼋七会议后,中共中央决定派李德胜以中共中央特派员的⾝份前往长沙,领导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 [3] 。会议通过了《中国伟⼤的政党中央执⾏委员会告全党党员书》等议案。⼋七会议在中国⾰命紧急关头及时地向党和全国⼈民指明了⽃争⽅向,反对政治上的右倾机会主义,使党在⾰命中前进了⼀⼤步。 [1]
这次会议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伟⼤的政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命作出了巨⼤贡献。
秋收起义:1927年9⽉9⽇
1927年9⽉19⽇。起义部队的余部师、团负责⼈召开了重要会议。会议主要讨论余部何去何从的问题。会上两种意见,⼀种是师长余洒度为代表的多数⼈的意见,坚持“取浏阳,直攻长沙”。⼀种是以李德胜为代表的少数⼈的意见,主张把部队拉上井冈⼭去做“⼭⼤王”。
会议就何去何从的问题争论不休,李德胜的意见没能占上风。但是李德胜的意见却得到了⼀个⼈的坚决⽀持。他就是起义部队的总指挥卢德铭同志。总指挥卢德铭的表态终⽌了余、⽑的争论,卢德铭的个⼈表态,才使李德胜“井冈⼭道路”主张得以实现。中国⾰命没有再⾛弯路。
博客为什么没人用了仅在三天后,起义军余部在向井冈⼭转移途中,遭遇了国军的追击。卢德铭作为总指挥,亲⾃断后,为了保存这⽀“井冈星⽕”,⾎染芦溪,牺牲时年仅22岁。
这次部队伤亡惨重,李德胜不得不把部队从芦溪带到永新县的三湾村进⾏休整,视情况再上井冈⼭。这就是党史上称为“著名的三湾改编”。
三湾改编
9⽉29⽇⾄10⽉3⽇,在江西省,领导了举世闻名的“三湾改编”。从政治上、组织上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党建设新型最早的⼀次成功探索和实践,标志着李德胜建设⼈民军队思想的开始形成。
三湾改编初步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及旧军⼈为主要成分的⾰命军队建设成为⼀⽀新型⼈民军队的问题,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奠定了政治建军的基础。同时,三湾改编的三项重要内容之⼀——实⾏,也对团结⼴⼤⼠兵众、⽡解敌军起到了巨⼤作⽤,从这个意义上说,三湾改编⼜丰富了我党早期的统⼀战线思想,从理论和实践上对统⼀战线⼯作做出了很⼤贡献。
李德胜创造性地确⽴了“⽀部建在连上” 、“官兵平等”等⼀整套崭新的治军⽅略。三湾改编是中国伟⼤的政党建设新型最早的⼀次成功探索和实践。
主要内容是:第⼀,资遣⼀部分不愿留队的⼈员,部队缩编为1个团,称⼯农⾰命军第⼀军第⼀师第⼀
团;第⼆,在部队中建⽴党的组织,做到连有⽀部,营团有党委,连以上设党代表;第三,规定官长不打⼠兵,官兵待遇平等,建⽴⼠兵委员会,参加部队的管理,协助进⾏政治⼯作和众⼯作。⼠兵委员会由全体⼠兵民主选举产⽣,在党⽀部指导下进⾏宣传、组织众的⼯作,组织领导⼠兵的⽂化娱乐⽣活,监督部队的经济开⽀和伙⾷管理。
三湾改编历史意义
三湾改编,确定了中国伟⼤的政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保证了我军的⽆产阶级性质,从政治上、组织上奠定了新型⼈民军队的基础,在⼈民军队的建军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李德胜亲⾃上阵的唯⼀⼀场战⽃:⼤柏地战⽃
⼤柏地战⽃是⼟地⾰命战争时期的⼀场战役,1929年2⽉9⽇,在江西省瑞⾦市北部的⼤柏地,作战双⽅为中国⼯农红军第4军和湘赣国民党军,红军采⽤诱敌深⼊的伏击战术,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第⼀次国内⾰命1924年1⽉-1927年7⽉
第⼀次国内⾰命战争是指1924⾄1927年中国⼈民在中国国民党和中国伟⼤的政党合作领导下进⾏的国内⾰命战争,是中国⼈民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战争和政治运动。
1924年1⽉,中国国民党第⼀次全国代表⼤会在⼴州召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命兴起。在中国伟⼤的政党的积极参与和努⼒下,⼤⾰命风暴迅速席卷全国。1927年蒋介⽯和汪精卫先后“清共”,国共合作破裂。
它是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民⼤⾰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它对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命航程有重要的作⽤。⾸先,宣传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命纲领,扩⼤了党在众中的影响;其次,党开始掌握⼀部分⾰命武装;第三,⼴⼤众受到了⼀次⾰命洗礼。
第⼀次国内⾰命战争与俄国⼆⽉⾰命存在相似之处,主导⽅向是资本主义的,但⼜由于相似的国情,在⾰命中,⽆产阶级显⽰出了惊⼈的能量,⽽最后⾰命的领导权都落⼊资产阶级之⼿,⽽接下来中国确实是⾛了⼗⽉⾰命的道路,这就忽视了中国的国情。
第⼆次国内⾰命战争:1927年8⽉-1937年
⼗年内战
1928年,朱⽑井冈⼭会师
井冈⼭会师,是指1928年4⽉28⽇(三⽉初九)率领的部队,和、领导的和部分部队在井冈⼭(原县)胜利会师,是中国⼈民解放军建军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
井冈⼭会师后根据中共湘南特委决定,两军合编为⼯农⾰命军第四军。壮⼤了井冈⼭的⾰命武装⼒量,对巩固扩⼤全国第⼀个农村⾰命根据地,推动全国⾰命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1929年3⽉-1930年10⽉:国民党军阀混战,雄逐⿅,问⿍中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