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没有梦想》疑似是腾讯自撸的精华
  叶中美
  潘乱那篇《腾讯没有梦想》,扰乱了整个舆论市场。我内心狂乱的想,潘乱或是一个马甲,谐音近乎于“叛乱”,寓意着某种叛经离道。冲着文中满满的干货,足以激起阅读的兴趣。
  文章具有爆款文的一切元素,抛出一个内涵和外延都模糊的词语,在道德上可以正反都解释的词语,忽视了最重要的逻辑论证,就等于设置了一个非此即彼的陷阱,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说谁有理。
  舆论场是个复杂的江湖,跟风附和者有之,洗地跪舔者有之,冷眼旁观者有之,各自叫阵,彼此否定,自话自说,好不热闹。时间已超过了黄金时间,话题讨论依然无比火热。当我打开网络,刷看朋友圈,仍可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热气。
  有人说,没有必要复盘整个过程,因为事实证明了一切。其实,只有对过程进行论证,才会发现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
  一、梦想一文何以引发关注
  此文在主观上有先入为主的断论,但在客观事实上,却有外界难以知晓的大量资料。抛开“梦想”这个空洞的论点外,支撑论点的数据、事实和事例都客观存在。
  写这篇文章的潘乱,做足了大量的功课。其对腾讯的熟知程度,让人怀疑其就是个中之人。5月5日凌晨,潘乱将4万字缩减到1.3万字,写一篇公号文到如此程度,作者的用意究竟是什么?
  写作者的意图,一直是我十分关注的事情。没有目的性,就没有行动的驱动力。潘乱当初的目的是什么,不得而知,在腾讯强大的力量面前,一篇负面指责的文章能始终存活,而非“短命”与“夭折”,说明了什么,意味着什么?
  我的理解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把握了度。作者在写文之前,必然预判了各种可能。透过此文,不难看出作者不但是一名话题高手,更是一位撰文老手,懂踩线而不越线的游戏规则,力度和尺度拿捏得十分到位,让你不舒服,却又不便发作。
  这篇文章,看似略黑,实取劝规和点拨之技。组织机构老化、产品研发下降、投资侧重影响主营业务、过度关注竞争对手导致自身战略缺乏远见……这些问题,不但腾讯有,换作与腾讯类似的大企业、老企业,何尝又如此?
  模糊的标题,恶性的论点,善意的论据,构成了一篇画风很奇特的文章。从营销、宣传、文本、角度等各种因素看,此文都“自带成功的元素”,想不火爆都不行。
  作为写作的同行,我只有叹为观止的份。
  其次摸准了心。网络需要什么文本,受众者想看何类文章,对一篇文章的成功有着决定关系。在自媒体激烈竞争的行业里,除了有高度粘性的粉丝支持,想写一款百万+或者千万+文章,难度不小。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叫迷蒙,也不是所有人都擅长六神的金庸学,连周带鱼式的成功,都非每个人的际遇。人人都谈风口,争流量,想从别人口中争饭吃,何其不易!
  如同电影中的“战狼2”,或者“红海行动”,准一个话题,通过经心演绎,可以争争票王。关键在于,洞悉观众需要什么、喜欢什么,就成功了一半。
  女人们常说,要抓住男人的心,先要填饱他的胃。码字者说,要抓住流量的风口,就得盯住读者的心。
  用腾讯的流量,去评判腾讯,然后挣流量变现,这是码字者的套路。
  然后抓住了点。我小的时候写作文,最苦恼的问题是“写什么”。现在写东西,也有同样的困惑。至于我的读小学的儿子,更是拿个一个文章标题,不到下手的地方。
  每天黑腾讯的、黑阿里的文章那么多,为什么这篇文章就成功了?“正在丧失产品能力和创业精神,变成一家投资公司”,“没有信念,不能明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东西”,围绕腾讯“流量+投资”的模式进行评判,看似否定,实则肯定。腾讯一直就靠这种模式赚钱与成功,何以在
潘乱手中就变成“如此不堪”?
  用偷换概念和模糊逻辑的方式,去评判一个企业固有的基因,然后抛出一个热门的话题,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外。叫人如何去应对,又叫人如何去否认?
  当然,对大企业的情怀式评价和概念式解构,既撩起了“××正确”的兴趣,又激起了对隐私的窥视欲。
  于是这篇文章就一直存在,且会很安全的继续存活。下一步,极有可能标志性存在,成为自媒体写作者的样本,成为大学新闻系的教案。
  二、腾讯究竟是一家什么公司
  这样的问题,很多公司都会遇到,包括阿里巴巴。网络上,不乏“阿里巴巴究竟是家什么公司”的解读。
  腾讯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那个企鹅标志。我们很小就开始玩QQ、写博客、玩微博、刷,很多是“企鹅伴随长大”的一代,不过,有几人真正读过《腾讯传》,像《腾讯没有梦想》洞悉腾讯的痛点与G点,这样的人很少,极少。
  腾讯起家于社交工具,有着无比强大的流量优势,之后把流量变成资本,以“流量+投资”的方式不断扩张。
  所以,我很赞成“社交关系是腾讯整个公司的命门和根基,19年来从未改变”、“社交关系+投资并购的空心化格局是腾讯的最优选择”、“腾讯不可能做所有业务,投资是最好的选择”这样的结论。
  我非专业的人士,我的概括是“腾讯是以流量和投资来赚钱的公司”。
  不知这样的说法是否妥当,网络上也是仁智各见。有人很贼精,把腾讯比作“去中心化”的项羽,因为在战略上太懒惰,所以项羽看似灭亡了强秦却没有实统一,留给神州的依然是乱糟糟的混战。自然,以流量变现的腾讯,最擅长的则是如何通过投资,将自己的流量无限化的扩大——凡是对自己有用的东西,都通过投资钱和流量,将其变成自己收割的工具。
  至于所投资的企业和项目的前景如何,腾讯是否并不走心。
  这样的比当未必精准,却不是对现象极好的概括。腾讯拥有强大的流量制造和控制力,能够扼住上游的流量和数据,你得承认这种优势,这也是其立于不败的看家本领。既然能够收纳与兼容,将一干兄弟招至麾下为我所用,还劳什么神搞什么产品与运营。
  做自己最擅长的事,赚最稳当的钱,腾讯一直都这么干,那怕当年一度陷入困境,让小马哥愁得不到方向,但依然没有迷失方向。博客为什么没人用了
  三、腾讯究竟有没有梦想
  一个人没有梦想,就会成为行尸走肉;一个企业没有梦想,注定会因为目光短视而走向没落;大至一个国家,同样有梦想,中国梦、美国梦、德日意法俄国梦。
  腾讯有没有“梦想”是个伪问题,用非腾讯的基因来评判是非,并作出梦想化猜想,有失公允,对受众也是一种误导。不能说腾讯的梦想,不是你期待的样子,就认为其没有梦想;或者说,腾讯的梦想没有达到你设定的标准,就剥夺人家梦想的权利;腾讯的梦想,从初创之日起就存在,并延续。
  腾讯当然有梦想,否则腾讯就不会有如此庞大的体量。即便“挣钱”成为梦想,也并不丢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小处讲,贫贱夫妻百事哀,每天为柴木油盐而愁白了头,还谈劳什子“白头携老”;大处讲,贫穷就要落后挨打,没有钱购炮搞军备,无以发展先进科技,就只能任人宰割。
  股市上的概念股,创业公司把自己打扮成精致而唯美,相亲秀场上的姑娘们,卖力的包装、表演和推销,还不是为了获得资本的青睐。
  嘿嘿,没钱,你谈理想,那才超级搞笑。有钱人干事业,无钱人干事情,这档次不知差几条街。
  球场上讲“赢家不作调整”,保持固有的模式和套路,完全可以“吃遍天”,既然现有的阵型与
战术,足以赢得一切,保持优势足可。腾讯是家有自己个性和核心业务优势的企业,其在社交领域的霸王地位无以撼动。腾讯并非没有进行其他领域的尝试,但做不擅长的事,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当追随者,成本太高也无法实现弯道超车,还有可能把主业给荒废了。
  腾讯有自己的价值观,有自己的生存模式,有区别于阿里巴巴、百度、今日头条等同行的巨大优势。把长处发挥到极致,尽量保持足够的控制力和先发优势,是腾讯目前最优的成长路径,也是最有效的圆梦通道。
  阿里巴巴“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是基于自身价值的梦想定位;腾讯足可把“让天下人都快捷的沟通”,作为自己的梦想定位。当然,还可以提指数更高的梦想文宣。
  只不过,腾讯没有把高调的梦想喊出来,但腾讯用流量的方式,不但管理着所有的了追随者,也控制着每个流量的制造者、需求者。包括每个使用腾讯工具和产品的你我他。
  不管你喜欢与否,习惯已让你成了腾讯产品最忠实的用户。我每天都有玩和看朋友圈的习惯,一天不拨弄就空落落的,怪抑郁的样子,就像有的童鞋,如是一天不打会“王者荣耀”,就吃不下饭,睡不好觉。用户如此高的依赖度,腾讯也算做到了极致。腾讯在流量上,依然保护着垄断优势。
  围绕核心业务和流量变现的需要,腾讯有着一系列的技术和模式创新。腾讯固然在搜索/微
博/电商/信息流/短视频/云等核心战场,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步和压倒性的优势,但在游戏和社交上依旧攻城掠地,牢牢占据着领头雁的地位。没有技术支撑和模式创新,腾讯就不会得心应手,抵挡住跟随者的超越。
  腾讯在围绕社交和流量搭建自己的生态,出招精准硬快,支付从零做起,短短几年已具有同支付宝分庭抗衡的优势,腾讯具有更为强大的后发优势。
  这样的例子很多,腾讯不是你所看到的“老大慢缓”的样子,于于无声处听惊雷,如此形容腾讯的作派更贴切。
  腾讯具有自己的文化基因和独特的气息,沉稳而安静,在低调中默声发大财。全球科技上市公司市值百强榜上,中国共上榜13家,腾讯全球排名第5,国内排名第1。一个在国内孤独求败,在国际上也排名前列的巨型企业,说没有梦想,打死都没人相信。
  四、如何看待舆论风波下的腾讯的表现
  《腾讯没有梦想》一文横空出世之后,后续的发展给人的感觉就两个字,诡异。
  复盘一下,事情的脉络大概是如此:
  5月5日晚9点左右,“乱翻书”作者潘乱发表的一篇题为《腾讯没有梦想》的文章刷屏了朋友圈。
  5月6日凌晨2点,腾讯总裁刘炽平(Martin)和腾讯公关总监张军在朋友圈对《腾讯没有梦想》作出回应。
  2点19分,一张疑似腾讯CEO马化腾(Pony)对此回应的留言截图流出。
  5月6日21点左右,署名为“王振(Zen)”的网友突然在个人爆料,马化腾的回应系他个人杜撰.
  5月6日22点09分,一直在长途飞机上才着陆的腾讯公关总监张军在个人朋友圈回应,并于5月6日10点29分在微博同步回应,确认马化腾回应系他人伪造。
  ……
  于此,一系列的问题从我脑海中显现:
  一是,以腾讯对信息的掌控力,公号文中敏感的关键词极易显露。意即,凡是针对腾讯相关的信息,都可能在后台中被发现,何以爆款文《腾讯没有梦想》,很通畅的存活,并存活得如此之好?
  二是,有了总裁刘炽平(Martin)和腾讯公关总监张军两大巨头的直接回应之后,至少《腾讯没有梦想》已进入了更高层的视野,在整个腾讯的内部已有所预判和应对机制。说此时马化腾毫不知情,从常识上很难讲得通。
  这里得特别强调一下,腾讯的PR由马化腾直接负责。作为腾讯公司PR的最高统帅,每遇大风大浪之时,小马哥总会亲自上阵。如果大家记性不错的话,恐怕还能想得起,2017年7月左右,以人民网、新华社为代表的中央级媒体,连续帮发文抨击《王者荣耀》野蛮生长,呼吁加强社交游戏的监管,导致腾讯市值暴跌一千亿港元。7月14日,马化腾出现在人民网办公大楼里,人民网办公楼里的大屏幕上打着“热烈欢迎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一行做客人民网”。
  之后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深陷舆论危机的腾讯轻松过关,前度还暴风骤雨,瞬间就变成风和日丽。之前还剑拔弩张,秒变为和气一片。
  更早的2016年6月15日,人民日报社与腾讯在北京签署媒体融合发展创新战略合作协议。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出席签约仪式。
  所以,不要小看腾讯的公关能力,也不要小瞧小马哥的能量,连如此高危的场面都能轻松应对,一篇公号文实在算不了什么?
  是粗心,是轻视,还是别有深意?
  三是,PS的造谣回复已漂了一天,网上断章取义的信息充斥井喷,腾讯庞大而健全的公关机构没有反应,亦未见有相应的应急措施,只是到了后来,“坐了13个小时飞机”的公关总监
张军,才开始作出回应并确认马化腾回应系他人伪造。而就在1个小时前,始作俑者“王振(Zen)”的网友已公然承认自己杜撰了马化腾的回应。
  这究竟是巧合,还是另有其因?即便负责公关的主官因乘机而暂时与外界失联,其他人员难道只是摆设?13个小时的连续飞行,就必定跟外界形成真空?
  最重要的是,影响力和破坏力如此巨大的造谣,何以腾讯没有怒而斥之,亦没有采取“法律追溯”的后续措施,甚至连措词严辞的声明都没有,一切都像没有发生一样。
  究竟是腾讯的肚量在此,还是在进行充分的内部评估,以待形成共识之后才出台组合拳?
  腾讯公关部失语的20个小时到底发生了什么?是否真如有人所指,腾讯公关部的架构设计、突发事件回应机制、跟总办的沟通渠道顺畅程度都需要考量
  如果这仅是一个失误,一个低级性的运作机制出现了问题,让人着实很难理解。不否认会百密一疏,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这本就是腾讯自导自演的一场舆论话题。至于原因,我大胆猜想有几个原因:
  一、普及和回答一下,腾讯“腾讯究竟是一家什么公司”此等问题,附带解决“腾讯究竟能够干什么”这样的战略议题。经过这样一个话题,腾讯已有了更多的受众,他们通过参与议题讨论和扒粪追根,对腾讯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
  二、测试一下舆论反应。大数据时代,有海量的信息,但搜集到有用的信息,其实也不易。社会评价与大众反应,统统可称之为民意测评,设置一个议题以窥探舆论的反应,也是相关方所采取的一种手段。其好处在于,全面而且真实,成本低廉而效果最优。各种观点的交织,各种论证的罗列,包括黑手与水军的参杂其间,对于腾讯来说,未尝不是一次最真实的舆论测验。当舆论反应和危机公关,需要应急演练与压力测试时,以相对自黑的方式,给嘈杂的舆论界投一枚重磅,在尸横遍野和血肉模糊的场景中,总能到最需要的东西。
  三、验证一下资源掌控能力。互联网的主导权之争,核心在于流量的掌控,谁拥有最多的流量,谁就掌握了主导权。舆论的把握与控制,同样取决于后台的流量。在新闻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固然有今日头条、一点咨询等后起之秀,“腾讯新闻+天天快报”的“聚合”与“门户”模式,依然可以保持前三的竞争优势。有了强大的平台作基础,腾讯有足够的实力去设置议题并有效掌控。现在回过头来,舆论风波下腾讯的表现,我们为什么不可以作另一番深度解读,非杞人忧天和故作高深,错点了鸳鸯谱。我更愿意相信,小马哥及一干高管,在刷刷的数据和流量下,正露出会心的一笑。“一切都在掌握之中”“没有一丝意外的出现”……
  况且,检查正负影响的标准,是股价的起浮与变化。舆论市场的风起云涌,并无指向性意义。
  如此,你则不难理解,何以腾讯如此气定神闲,小马哥也打破常规而依旧保持沉默。
  一切诡异的现象,就可以到合理的解释。
  当然,这仅是我的臆断与猜想,也可算瞎想与胡说,绝无诽谤之意,也无造谣之心。
  五、《梦文》若是流量套现才真牛掰
  请允许我大胆假设,小心论证。若以上猜想属实,腾讯此举足可列为“经典案例”,或许内情有待于《腾讯传2》的出现,才能让真相大白天下。
  当然,即便是大家公认的“那个模样”,也足以给腾讯包括竞争对手带来启示,成为腾讯内部公关教材中的反面例证。于正于负对腾讯都只有好处,既能获得启发与警醒,又能带来流量与关注,腾讯才是最大的赢家。
  假若,《梦文》若是流量套现,那才真令人叹为观止。当然,由此也暴露出了腾讯真正藏之于内的狂野,借助于“流理+投资”的模式,腾讯足可实现更多的资源掌握,并牢牢把握话语权与控制权。今天他可以掌握流量出口,进行可操控和可分解的分发,明天他同样可以控制议题,牢牢把握发言权。
  这就是为什么,“腾讯有意斥资收购今日头条”的传闻总会浮现于江湖,并引发竞争对手的惊恐。有了流量、算法、定向推送等技术护卫,再加上未来内容版权的限制,腾讯若真能一统
新闻江湖,也就扼制住了对方发声的咽喉。相比于其他领域的竞争,新媒体时代的流量控制,亦是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
  按照腾讯时下对竞争对手要么并购,要么渗透的做法,这种可能性极容易实现。腾讯的竞争对手们,在舆论战中,若没有基本平台保障和流量支撑,必然难以匹敌。面对流量控制下的强大矩阵,恐怕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
  就像两个实力悬殊的对手,只看到对方在高大的发布会上侃侃而谈,指点江山,另一方却被排除在外,无人围观。一个强大的声音压制弱小之声,你吼破嗓子都无人理会。
  所以不要小看腾讯流量的威力,也不要轻视其强大的扩张力,战略选择的精准或许超过了外界的想像。
  同样,在UC浏览器2017年被传出重大裁员,“用力活着”的UC影响力正在不断下滑。假若“腾讯收购今日头条”成真,竞争对手阿里巴巴一个说话的地方,都将成为难题。
  当对方有了碾压式的优势,站在舆论风口上挥斥方遒,其他人如何与之对搏?
  这足以成为所有竞争者的噩梦与焦虑。
  腾讯不是扰局者而是控制者,无所不能的渗透与参与,具有强大的主导力。
  在此,我更相信,《梦文》只是一次成功的流量套现,一次精准的测试,一次成功的营销。

  所以,不要低估技术员出身的创始人的梦想,也不要低估腾讯模式的力量。《腾讯没有梦想》不是价值正确的参照与品相高低的标准,没有实力为底,所有的梦想追求与价值实现,都只是过眼云烟。
  谁敢说,《腾讯没有梦想》不是腾讯投给市场和竞争对手,一枚带有强烈麻痹性的?所以说,这篇横空出世《腾讯没有梦想》非常有可能就是腾讯自撸后产生的“精华”啊!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