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注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进程及特点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sia 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成立于1989年,是亚太地区影响最大的地区合作组织。其宗旨是维护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增进成员国间的相互了解和经济交往,推进区域内的国际贸易和经济合作。该组织现有21个成员国、地区,是亚太地区重要的政府间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是本区域国家和地区加强多边经济联系、交流和合作的重要组织之一,简称亚太经合组织或亚佩克。
A.进程
1980年9月成立的太平洋经济合作会议(PECC)可以说是亚太经合组织的雏形,它是由亚太地区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界、学术界和以个人身份参加的政府官员组成的,探讨、协商区域经济合作的半官方性质的论坛。虽然该组织为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和协调工作,但随着区域经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其作用越来越有限。为此,1989年1月,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在访问韩国时提出“汉城倡议”,建议召开亚太地区各国部长会议,以讨论加强地区经济合作问题。经过磋商,同年11月5—7日,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新西兰和东盟六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首届亚太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正式成立。
1991年11月,在“一个中国”和“区别主权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原则基础上,中国、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同时加入亚太经合组织。随后,墨西哥、巴布亚新几内亚与智利分别于1993年和1994年成为成员国。1998年11月,秘鲁、俄罗斯和越南也被吸纳为成员国,从而使亚太经合组织拥有21个成员国及地区。
1990年7月在新加坡举行的第2届部长级会议首次明确将“贸易自由化”作为APEC的中心议题;翌年11月在韩国汉城召开的第3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亚太经济合作汉城宣言》,强调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重要意义,明确了APEC的宗旨、目的、活动范围和合作方式;1992年9月的曼谷第4届部长级会议决定在新加坡设立秘书处,从而向建立合作机制化方面迈进了一步;1993年11月在西雅图召开了第5届部长级会议,发表了《贸易与投资框架宣言》,将合作的重心开始定位在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方面,同时还召开了第1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决定APEC每年举行一次成员国首脑非正式会议,使组织级别有了重要的提升;
1994年11月,在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召开的第6届部长级会议以及随后在茂物举行的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就实现贸易自由化问题进行磋商,通过了《茂物宣言》,各国领导人对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时间表以及经济技术合作做出了承诺,发达国家不晚于2010年、发展中国家不晚于2020年实现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目标。可以说,茂物会议是APEC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为APEC确定了合作的方向和长远的目标;1995年11月,大阪会议通过了实施《茂物宣言》的《大阪行动议程》,把茂物会议确立的APEC蓝图具体化,使合作中的一系列原则得以明确;1996年11月,马尼拉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各成员提交的定于1997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单边行动计划,通过了《经济技术合作的原则框架宣言》。至此,在贸易和投资以及经济技术合作领域,APEC由磋商论坛转为行动的监督执行机构;1997年11月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的第9届部长级会议和第5次成员国首脑非正式会议,决定APEC进入10年巩固期,暂不接纳新成员,
同时还决定建立经济技术合作高官会分委会以指导和加强APEC经济技术合作。1998年11月在吉隆坡举行的第10届部长级会议和第6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制止金融危机蔓延、改革和完善国际金融体系、加强国际合作和经济技术合作问题上取得了共识和突破,但部门“自愿提前自由化”(early voluntary sectoral liberalization, EVSL)问题被搁置。
B.亚太经合组织的特点
亚太经合组织是一个“跨区域”的经济合作组织,由于地域辽阔和复杂的政治经济情况,其经济合作形式不同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①松散性
apec会议上别具特的设计APEC是一个松散的、论坛式的协调机构,其各种活动均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协商一致、自主自愿”的基础上的,各成员拥有完全的经济和管理的决策权。它是通过成员间的一系列会议,在自愿的基础上协商一致,以声明、宣言的形式做出承诺,推动合作。这种承诺,各成员没有义务和责任来履行,因为它不是立法式的或指令性的硬性规定,对成员不具强制性。主要原因是亚太地区地域广大,社会制度不同,经济运作体制相异,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且相互间还存在着不少历史遗留下来的领土纷争及现实的政治与意识形态分歧,短期内不可能成为类似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那样的相对紧密的经济合作组织。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