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设认知与⼼智化理论
后设认知与⼼智化理论
steele后设认知(metacognition)便是⼈如何去想⾃⼰想法的历程(Flavell,1976)。Main(1991)发现到这样的过程另外也牵涉到⼈如何体验⾃⼰的经验,若⽆后设认知的能⼒,个体便很难了解⾃⼰的想法与外在现实是有所区隔的。依附关系的变化很有可能会影响后设认知能⼒的发展,早期在依附关系上有所创伤的⼈⽆法发展出对于他⼈⼼理状态与外在现实的辨别。能够去理解与辨别⼀个⼈内⼼在想什么的能⼒,Dennett(1987)称之为「意图状态(intentional stance)」,也呼应了⼼智理论(theory of mind)的论述。在安全依附中,这种能⼒能被良好的发展,⽽不安全型的依附,尤其是混乱型依附的孩⼦,可能在这⽅⾯的功能有所损伤。
受到Main对于后设认知的启发以及Bowlby的影响,Peter  Fonagy等⼈将⼈能够反思⾃⼰的感受,区分⾃⼰与他⼈的经验并进⼀步能够理解他⼈的能⼒,称之为「⼼智化」(mentalization) (Fonagy, Steele & Steele, 1991),个体可以感受到⾃⾝是有⼼智的存在,⽽能够「调节」⾃⾝对外在世界的体验。⼀个⼈有能⼒去理解并区分⾃⼰与别⼈在想什么的能⼒,被Fonagy与Target(1997)称呼为「反思功能」(reflective
function)。若⼀个孩⼦在早期依附环境中能获得够好的照顾,就有能⼒「表征」情绪与认知状态,并能
够去理解⾃⼰与照顾者的关系,进⽽去理解他⼈。
⼼智化理论近年来⼴为应⽤于临床中,尤其是对于情绪调节失能的⼈格疾患案主来说,透过⼼智化理论,可帮助师更为理解案主的⼼理状态。Fonagy与Target(1997)亦提出了「⼼智化情感」(mentalized affectivity)来描述个体在感觉到⾃⼰感受的同时,能思考到这些感受所蕴含的意义,进⼀步得以调节⾃⼰的情绪。Fonagy把依附关系当作是孕育⼼智能⼒的摇篮,并加⼊了发展⼼理学的概念,建⽴出与⼼智化相关的发展⼼理病理学模型(Bateman & Fonagy, 2006),倡导师可在⼼理当中与案主建⽴出如同安全型依附的关系,并透过对情绪的镜映(mirroring)及标记化(markedness),修补案主因早期的依附关系中的创伤⽽反映在现下情绪、⼈际关系的困扰与问题。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