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企业文献中行业内通用术语及口语化术语的翻译难点和翻译策略
张煜
一、引言
翻译活动中,术语的准确翻译对原文信息的传达至关重要。早在佛经翻译盛行之时,译者就曾围绕如何翻译佛经中的术语有过争论。从东汉时期开始,佛经翻译活动带动了中国首批科技翻译,国外一些经典科技著作逐渐流入中国,而对国外科技著作的翻译活动也一直延续至今。这类文本中存在很多专业术语,无法直接到相对应的中文,为这些专业术语定名往往需要长时间的推敲和多次的修正,如徐光启在翻译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时“呕心沥血、反复推敲……首倡的‘平行线’、‘三角形’、‘对角’、‘直角’、‘锐角’、‘钝角’、‘相似’等中文数学术语,不仅沿用至今,而且还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的相应译名”(谢天振:2009,116)。
在过去,译者主要是将国外的技术类文本译成中文,实现的是技术输入。如今,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也在慢慢进步,国内一些技术型企业慢慢崛起,外界对其内部发展也抱有很强的好奇心。该类企业的内部员工会根据自身的工作经历,撰写企业技术相关的文献,而这些技术企业文献需要通过译者将其译成外文,实现技术的输出。如:阿里巴巴的技术专家吴翰清曾以其个人经历撰写了《白帽子讲Web安全》一书,书中涉及较多阿里巴巴内部的技术革延,而此书的英文版本也以Web Security—A White Hat P
erspective为名在世界各地发行。
技术类文本的翻译对于译者有很高的要求,因其中有大量专业术语的翻译。当前很多译员为语言或相关专业出生,对相关的专业知识了解甚少,在翻译过程中往往遇到很大困难。针对技术类文本的翻译,有统计表明,“用于翻译全部时间的75%是花在术语翻译上”(郑述谱,2012)。技术企业文献是一类比较特殊的技术类文本。笔者在撰写本论文前通过网络查阅资料,发现目前网上有较多关于技术类文献中术语翻译研究的文章,但具体针对技术企业文献中术语翻译研究的文章较少。
笔者以自身的翻译实践为基础,从译者的角度出发,以《淘宝技术这十年》中译英项目为例,探讨了在翻译技术企业文献术语过程中遇到的行业内通用术语及口语化术语翻译难点和翻译时可采取的翻译策略。
二、行业内通用术语及其翻译
每个行业都有其通用的行业术语,这些术语大多有着相对固定的译名,适用于该行业内的所有企业。淘宝作为一网购零售平台,其建立和维护需要IT行业的技术,淘宝的文献中必然会体现该行业中一些通用的术语。
1. 术语识别的陷阱
由于译者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在识别、提取术语的过程中遇到较多困难,遭遇术语识别的“陷阱”,主要包括忽略“非专业性术语”以及混淆某些相似术语。
首先,“非专业性术语”往往是一些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用到的词,“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没有‘生词’”(李雯佳,2015)。但这类词在一些特殊的领域则会代表特定的概念,表示特殊的含义。如“心跳”在日常用语中常用于生理上的概念,指心脏的跳动;但在IT领域是指“主服务器与各设备之间通过周期性发送信息,判断设备的健康状况,判断对方是否‘存活’”,用于判断设备是否出现故障。笔者因缺乏术语意识,在碰到这类词时想当然地理解成其字面含义,忽略了其中的专业意义。
例1
原文:但是随着数据量的增长,对于库表的分法有了更高的要求,例如,你的商品数据到了百亿级别的时候,任何一个库都无法存放了,于是分成2个、4个、8个、16个、32个……直到1024个、2048个。
术语译文:10 TB of data
分析:原文中的“百亿级别”乍一看并非生词,用于形容量很大。笔者在初译时未深究其背后的专业含义,仅仅按照表面理解,直接将其译成“10 billion-scale”。后在回顾译文时发现,“百亿级别”在IT行业中实用作数据存储单位。在IT行业,数据存储的最小单位是比特(B),8个比特组成一个字节。在日常计
算机存储量的表示上常用字节,如常见的千字节(KB),兆字节(MB),吉字节(GB),太字节(TB)等。文中的“百亿级别”实为十TB级别,即10 TB。
第二,译者因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在识别相似术语间差异方面遇到困难,因而常常将一些术语混为一谈,陷入术语识别的陷阱。
例2
it是什么行业术语原文:架构/框架
术语译文:architecture/framework
分析:架构的全称为软件架构,是对软件整体结构及相关组件的抽象描述,对一个软件的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框架是一种半成品式的软件,两者有着较大区别。笔者在翻译伊始未认识到两者间区别,认为两者等同于“框架”,均译成了“framework”,造成翻译错误。在回看译文时,笔者对比了两者的中文意思,并借助英文进行确证,最终确定架构译名为“architecture”,框架译名为“framework”,两者为不同的概念。
2. 行业内通用术语的翻译策略
首先,对于行业内通用术语的翻译可借助网络上已有的术语译文,这样可以保证译文的准确性,避免因译者不了解相关专业术语自行翻译而造成术语翻译错误。当然,因为网络上资源良莠不齐,在参考网络上已有的译文时,要注意甄别,选择较为权威的版本,如中国规范术语网和微软的词汇表,前者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后者常被看作行业标准,得到广泛认可,“对于计算机/IT用户界面词的翻译,如未提供专门的词汇表,可以参考微软的词汇表,因其已作为行业标准得到广泛认可”(王华伟,2013)。
上海杉达学院,上海 314100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内一些技术型企业逐渐崛起。将一些由企业内部员工撰写的企业文献翻译成外文成为外界了解国内企业业务及发展的重要渠道。这些文献中往往含有较多术语。本论文的重点是具体探讨技术企业文献中的术语翻译问题。笔者以《淘宝技术这十年》中译英项目为例,根据自身翻译实践,借助翻译中遇到的实例,分析总结了技术企业文献中行业内通用术语及口语化术语翻译的难点及相应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技术企业文献;行业内通用术语;口语化术语;术语翻译
例 3
原文:1. 每做一个日常修改,都必须对整个系统回归测试一遍。
2. 这时Oracle的连接池数量不够用了,数据库的容量达到了极限。
译文:1. Every time we made a change to part of the system, we had to perform a regression test on the whole system.
2. There was a shortage of Oracle connection pools and the database met its capacity.
分析:“回归测试”指的是在修改了旧的代码之后进行测试以确保新的代码没有带来错误或导致之前的代码产生错误。笔者在中国规范术语网上查询该词,得其英文为“regression test”。网站对该词所属的学科(计算机科学技术)、审定者(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等都有具体说明,其译文应该是可靠的;“连接池”负责管理、分配和释放数据库连接,笔者在微软的词汇表上查询该词,得其英文译文为“connection pool”,因微软的术语库被视为标准,在行业中得到广泛认可,因此该译文应是可靠的。以上,笔者在翻译中借助网上已有的权威术语表和术语库,获得原文术语相应的英文译名,保证了译文中术语的准确性。
除通过查询网上已有的权威的术语表或术语库进行术语翻译外,翻译行业内通用术语时还可借鉴平行文本。此处的平行文本包括中文平行文本和英文平行文本。中文平行文本用于理解原文,英文平行文本用于将原文用更准确、更贴近外国读者的译文进行表达。
例 4
原文:用户向服务器发送第一个请求时,服务器为其建立一个Session,并为此Session创建一个标识
译文:A server establishes a Session and generates a Session token upon receiving a request initiated by a client.
分析:笔者在翻译该句时通过百度百科了解到,“Session”简单来说是服务器给客户端的一个编号。当用户首次和服务器建立联系时,两者间即建立了一个Session,而服务器会分配给该用户一个Session ID来标识其独一无二的身份。可见句中的“用户”指的就是“客户端”,创建的“标识”即查到的“Session ID”,百度百科上的文本可以看作是原文的中文平行文本。其次,笔者查阅了对“Session”的解释得“Session token”这一表达,指“a unique identifier that is generated and sent from a server to a client to identify the current session”,与中文含义相符,可看作其英文平行文本,其中的“用户”根据中英平行文本翻译成“client”而不是“user”,而为Session创建的那个标识”则译成“a Session token”。笔者利用中文平行文本了解原文的含义,再通过英文平行文本确定其中一些术语的翻译。
三、口语化的术语及其翻译
《淘宝技术这十年》作为记录企业技术的文献并不用于科技领域的学术交流,其学术性较低,而在学术性较低的技术资料中,作者多倾向于选择非标准化的术语(李建民,2008)。存在口语化的术语也是技术企业文献和一般技术类文本不同的地方。虽然文中很多术语来自于行业内通用的术语,但企业内部员
工可能会对一些术语进行简化或产生其内部习惯性的说法,使术语口语化用于内部沟通。根据《淘宝技术这十年》书本前言可以得到,作者在写作伊始仅仅是为了回顾自己在淘宝工作这么多年的经历,他的写作对象主要是自己,因此会倾向于使用日常惯用的口语化说法。此外,作者在本书出版前曾将部分内容在网络上公开,但他公开的平台是个人博客。作者的身份、初始写作目的和文章的初始发布平台导致文中存在较多口语化的术语。
因为笔者非专业出生,不了解如何将相应的术语以同样口语化的形式体现在译文中,而书本出版后的目标读者是技术人员。因此为了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性,避免目的语读者对原文内容产生误解,笔者翻译时放弃了原文口语化的形式,以还原术语的标准形态、再进行翻译为主。
文中口语化的术语主要分成三类:重复、多个术语合成一个术语和用普通词代替特殊含义的词。
首先,此处“重复”是指,作者在写作时会将多个表达概念相同的词合在一起说,其实该组合词中任意一个分词都可以表达这一概念。这种词存在一词多译的情况,需考虑企业内部相关使用倾向进行选择。
例5
术语原文:消息通知
术语译文:notifications
分析:文中“消息通知”首次出现在“用户的一次请求,在底层系统可能产生10次的消息通知”一句中。其上文大意为,一旦有人在淘宝购买某件商品,淘宝的交易管理系统就会发出一系列通知,处理后续事项,如更改商品的库存数目。其实“发出消息”(send messages)和“发出通知”(send notifications)都能表达动词“通知”这一概念。但是,由于这是技术企业文献,因此在翻译时还要考虑企业内部更倾向于哪种表达。由于该术语出现在文中“消息中间件”部分,而该消息中间件的英文名为Notify,所以笔者基于对术语在文中含义的考虑,将文中的“消息通知”译成“notification”。
其次,文中存在多个术语合成一个术语的形象。笔者并不了解国外是否也会有这样的说法,出于译者的自我保护,翻译时将其分解后分别进行了翻译。
例6
原文:数据分库路由
译文:database sharding and data routing
分析:笔者翻译时未在网上搜索到关于“数据分库路由”的信息,搜索结果显示的多为“数据库分库分表”和“数据路由”这两个独立的概念。笔者经分别搜索,得“分库”是指将原本储存在一个数据库中的数据分别储存到多个数据库上,目的为降低单个数据库的负载,因此“分库”是针对数据库而言,而非原文所
言数据分库;“数据路由”是指将一段数据经路由协议从一个网络发送到另一个网络,是一个完整的术语。因此,原文的“数据分库路由”其实包含了“数据库分库”和“数据路由”两个独立概念,需分别进行翻译。笔者通过知网的学术百科得前者为英文译名为database sharding,后者有data routing和data route两种译法;之后借助“shard”词条显示的平行文本进行查证,得“database sharding”旨在“spread load”,与中文含义相匹配;对于“data routing”这一译文未能到相应的英文释义, 因知网关键词来源上有8条使用“data routing”这一译文,只有1条使用“data route”这一译文,故选用前者。 由此,笔者最终将“数据分库路由”译为“database sharding and data routing”。
最后,文中存在用普通词汇用作某个特定意义词的现象。这些词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用到,但未涉及IT领域的含义。翻译时要理解其在句中代表的具体是什么东西再进行翻译。
例7
原文:这时Oracle的连接池数量都不够用了,数据库的容
(下转第357页)
(上接第355页)
量到了极限,即使上层系统加机器也无法继续扩容。
术语译文:servers
分析:此处“机器”一词的含义显然与机械工程领域中的“machine”不同。笔者初译时未深入思考,按字面译成“machine”,使译文表达不清。在回顾初译时,笔者采取的翻译策略是通过查分析上下文,明确“机器”的具体含义,并在翻译中将其具体化。下文中提到:“在展开的这个集中服务有835台机器已订阅,这些订阅者有淘宝的服务器(cart是购物车功能的服务器),也有hitao(淘花网)的服务器”。由此可见,此处的“机器”在含义上与“服务器”对等,因此笔者将原意“machine”修改成“servers”。
在技术企业文献口语化术语的翻译上,笔者整体采取的翻译策略是先将口语化的术语进行分解或补充,还原术语的标准形态,之后再进行翻译、确证。因为这些术语来源于技术企业文献,因此当部分术语存在一词多译的情况时,应考虑企业内部使用倾向;对于这类术语还需借助中英文网络资源进行含义对照,确证译文。同一译文有多种翻译的,选取使用次数更多的译名。
四、结论
笔者基于自身翻译实践,探讨了技术企业文献术语翻译中行业内通用术语及口语化术语的翻译难点和翻译策略。
行业内通用术语的翻译难点在于译者容易陷入术语识别的陷阱,可能因缺乏术语意识而忽略某些看起来
似乎没什么生词的术语或者混淆某些看起来很像的术语。对于这些术语的翻译首先要注意利用网络上已有的权威的译文,如中国规范术语网和微软的词汇表;其次要注意平行文本的利用,借助中文平行文本理解术语,借助英文平行文本将原文以更准确、更贴近英文读者的语言进行表达。
论文中口语化的术语指企业内部一些经简化的术语或企业内员工习惯性使用的术语,主要用作企业员工的内部沟通,其他相关企业对于该术语指代的事物可能会有其他说法。翻译这类术语时,笔者采用的翻译策略是放弃原文口语化的形式,还原术语的标准形态后再以翻译行业内通用术语时采取的翻译策略进行翻译。
参考文献:
[1] 李建民. 2008. 从科技翻译的角度探讨术语学建设[J]. 中国科技术语(3):16-21.
[2] 李雯佳. 2015. 浅析科技文本中术语翻译的方法-以某注塑公司资料的英汉翻译为例[D]. 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
[3] 王华伟,王华树. 2013. 翻译项目管理实务[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
[4] 谢天振. 2009. 中西翻译简史[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5] 郑述谱. 2012. 术语翻译及其对策[J]. 外语学刊(5):102-105.
作者简介:
张煜(1991-11-10),女,汉族,籍贯浙江嘉善,硕士研究生学历,职称助教,研究方向为英语笔译,工作为大学英语教师。
此外,合理运用剪纸艺术,提升万花茶包装设计中的民俗性。万花茶的图案本就来自剪纸,剪纸艺术也包含了各种各样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主要用来传递吉祥寓意和人类文化,剪纸中的题材也十分丰富,如花开富贵、鱼戏莲见等等,这些丰富的图形形象能对包装设计的图案设计起到装饰的作用,在进行万花茶包装设计时,可以结合万花茶的自身特点,运用传统剪纸图案与现代化彩图片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实现传统和现代的完美融合,还能提高万花茶包装设计的文化内涵,另外还可以利用剪纸来直接表现产品自身的特性,吸引消费者的眼光,提高社会的关注度,这种设计方式能更加直观的让消费者了解万花茶的品牌特性,也更强烈的感受到绥宁的地域特和传统文化内涵。最后,还可以考虑将传统的材料运用到万花茶的包装设计当中。由于各个地域位置的差异化,不同地域的地理状况和气候也有着很大的差别,绥宁地处湘西南,雨水多,竹子产量丰富,因此可以考虑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结合当地丰富的物产条件,来向消费者传递不同的地域信息文化特点。在万花茶的包装设计上,使用具有当地特的材料,能让万花茶的包装设计更具原汁原味的特点,也让包装设计的内涵更丰富。
具有本地地域文化特的农产品包装设计,其设计思维的着重点往往是农产品自身的地域文化特征,展
现给消费者眼帘的也都是能传递带有鲜明独特文化信息的产品包装形态。因此,在农产品包装设计中,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下农产品都能体现出其独特的文化信息和各自鲜明的特追求。这也是世界上许多优秀的农产品包装设计展现的主要方面。
三、结语
总的来说,地方农产品包装设计如果希望能得到长久的健康发展,设计活动就必须要以地域文化为设计基础,同时也正是因为地域文化所呈现出的多元化,使得设计的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但是在现代的各种不同表现形式当中,包装设计和地域文化的结合是最具代表性特的,当然也是最实用的。对于农产品包装设计更是如此,只有扎根地域文化特,将地域文化内涵更好的应用到农产品包装设计中,才能够更快的促进农产品包装设计发展,并从另一方面弘扬和继承我国的优秀传统地域文化。
参考文献:
[1]郭志强. 传统文化意蕴在包装设计中的表现方式[J]. 包装工程,2018,39(24):103-109.
[2]谭键. 广西壮族民族文化元素在包装设计中卡通化的运用初探[J]. 大众文艺,2019(01):58.
[3]姚陈静. 中国传统元素在酒包装设计中的研究分析[J]. 大众文艺,2019(02):131.
本文为2020-2021年度邵阳市社科联项目《地域文化元素在“邵阳红”农产品包装中的应用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 20YBB22。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