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的概念、分类和作用
基底是一个地理学名词,是指经过褶皱、变质作用的结晶变质岩。基底相对其上的沉积盖层而言,所以,凡是被沉积岩层不整合覆盖的结晶变质岩系均可称为基底。基底按其形成时代可分为前震旦亚界的、古生代的(又分为加里东期和海西期)、中生代的(包括印支期和燕山期)等。基底在地质学、地貌学、资源开发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介绍基底的概念、分类和作用,以及相关的实例和图示。
一、基底的概念
基底是一个地理学名词,是指经过褶皱、变质作用的结晶变质岩¹。它们是经过地槽阶段硬化而形成的²。基底相对其上的沉积盖层而言,所以,凡是被沉积岩层不整合覆盖的结晶变质岩系均可称为基底¹。
基底一般位于地壳深部或地表以下,但也有部分基底露出地表,形成基岩地貌。例如,中国华北平原中部和东部的太行山、燕山山脉等都是古生代基底露出地表的结果。
基底与其上覆盖的沉积岩层之间存在不整合接触面,即两者之间有明显的时间间隔和构造差异。不整合接触面可以反映出地壳运动和沉积作用的历史变化。
二、基底的分类
根据基底形成时代的不同,可以将基底分为以下几类:
1. 前震旦亚界基底
实例名词解释前震旦亚界是指距今约46亿年至5.4亿年之间的地质时期,也称为太古宙和元古宙。这一时期形成的基庸主要由花岗岩、片麻岩、片岩等组成,广泛分布于各大陆板块内部。前震旦亚界基庸是最古老、最稳定、最坚硬的岩石体系,也是最重要的矿产资源储藏区之一。
2. 古生代基庸
古生代是指距今约5.4亿年至2.5亿年之间的地质时期,也称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这一时期形成的基庸主要由变质火山岩、变质沉积岩等组成,主要分布于各大陆板块边缘或内部。古生代基庸可以进一步分为加里东期基庸和海西期基庸,分别对应于古生代早期和晚期的两次重要的造山运动。
3. 中生代基庸
中生代是指距今约2.5亿年至6500万年之间的地质时期,也称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这一时期形成的基庸主要由变质火山岩、变质沉积岩、花岗岩等组成,主要分布于各大陆板块边缘或内部。中生代基庸可以进一步分为印支期基庸和燕山期基庸,分别对应于中生代早期和晚期的两次重要的造山运动。
三、基庸的作用
基庸在地质学、地貌学、资源开发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反映地壳演化历史
基庸是地壳最古老的岩石体系,它们记录了地球早期的地质事件和环境变化,是研究地壳演化历史的重要依据。通过对基底的年代测定、岩石组成、构造形态、变质特征等分析,可以揭示出不同时期的板块运动、造山作用、沉积作用、火山作用、冰川作用等地质过程。
2. 影响地貌发育特征
基底是地表最坚硬的岩石体系,它们对外力作用的抵抗能力强,因此,基底在地貌发育中起着控制和支撑的作用。基底的形态、结构、性质等决定了地貌的类型、规模、形态等特征。例如,基底露出地表形成的高山、高原、丘陵等地貌,通常具有陡峭的坡度、复杂的构造和多样的风貌。
3. 提供丰富的矿产资源
基底是地壳最重要的矿产资源储藏区之一,它们含有大量的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这些资源主要由以下几种方式形成:基底内部发生的岩浆活动或变质作用,导致部分元素富集或分异,形成岩浆矿床或变质矿床。例如,金、银、铜、铁、
锡、钼等金属矿产。
基底与其上覆盖层之间发生的接触变质作用或交代作用,导致部分元素迁移或富集,形成接触变质矿床或交代矿床。例如,铅、锌、钨、锑等金属矿产。
基底与外界环境发生的风化作用或淋滤作用,导致部分元素溶解或沉淀,形成风化壳矿床或淋滤矿床。例如,铝、镍、钴等金属矿产。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