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1. 稳态:细胞外液是机体的内环境,稳态是机体的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2. 单纯扩散:小分子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的自行跨膜转运,属于最简单的一种物质运输方式,不需要消耗细胞的代谢能量,也不需要专一的载体。
3. 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物质或亲水性物质,如氨基酸、糖和金属离子等借助细胞膜上的膜蛋白的帮助顺浓度梯度或顺电化学浓度梯度,不消耗ATP的跨膜转运。
4. 兴奋性: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时发生兴奋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
5. 阈刺激:在刺激延续时间和对时间变化率保持中等数值下,引起组织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为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
6. 阈电位:当膜电位去极化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就出现膜上的Na+大量开放,Na﹢大量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的这个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7. 血浆渗透压:包括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血浆渗透压主要由晶体渗透压构成。
8. 生理性止血:是由血管、血小板、血液凝固系统、抗凝系统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共同完成的。小血管损伤,血液从血管内流出数分钟后出血自行停止的现象。用出血时间表示,反映生理止血功能的状态。
9. 血型:指血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10. 实例名词解释凝血酶原激活物:凝血酶原激活物为Ⅹa、Ⅴa、Ca2+和PF3复合物,它的形成首先需要因子x的激活。根据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始动途径和参与因子的不同,可将凝血分为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两条途径。
11. 期前收缩:在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后,下一次窦房结兴奋到达前,心室受到一次外来刺激,则可提前产生一次兴奋和收缩。
12. 代偿间歇: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会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
13. 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由于心室在心脏泵血活动中起主要作用,所以心动周期通常是指心室活动周期。
14. 自律性:心肌细胞能够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称为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性。
15. 心输出量:每分钟左心室或右心室射入主动脉或肺动脉的血量。
16. 潮气量: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17. 余气量:指最大呼气后,肺内残留的气体量。正常人为1000~1500mL。
18. 功能余气量:平静呼气末肺内存留的气体量。
19. 肺活量:是指最大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即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三者之和。
20. 时间肺活量:是指最大吸气后以最快的速度呼出的最大气量。是一种动态指标,不仅反映肺活量容量的大小,而且反映了所遇阻力的变化,所以是评价通气功能的较好指标。
21. 肺通气量:又称每分通气量。指安静时,每分钟进肺或出肺的气体总量。肺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
22. 肺泡通气量:真正有效的通气量应是肺泡通气量。每分肺泡通气量=(潮气量-解剖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23. 通气/血流比值:肺泡通气量(VA)与肺血流量(Q)比值。
24. 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滤液的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正常成人为125ml/min左右。
25. 肾糖阈:指正常人的肾小球滤液中含一定量的葡萄糖,但其绝大部分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到血液中,故正常人尿中只含极微量葡萄糖,一般常规检查测不出来,所以尿糖定性是阴性。
26.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肾小球囊内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27. 渗透性利尿:由于在血浆、肾小球滤液和肾小管腔液中形成高渗透压,阻止肾小管对原尿的再吸收,尿量增多。
28. 水利尿:大量饮水后血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血容量增加,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只是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29. 脊休克:脊髓休克也称脊休克。当脊髓与高位中枢断离时,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称为脊髓休克。
30. 牵涉痛:某些内脏器官病变时,在体表一定区域产生感觉过敏或疼痛感觉的现象,称为牵涉痛。
31. 牵张反射:肌肉在外力或自身的其它肌肉收缩的作用下而受到牵拉时,由于本身的感受器受到刺激。
32.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是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的递质),导致突触后膜主要对Cl-通透性增加,Cl-内流产生局部超极化电位。
33.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作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细胞膜对Na+、K+等离子的通透性增加(主要是Na+),导致Na+内流,出现局部去极化电位。
34. 胆碱能神经纤维: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包括:植物性神经的节前纤维,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小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如支配汗腺和某些舒血管的交感节后纤维),躯体运动神经纤维。
35. 肾上腺素能纤维: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以其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肾上腺素能纤维。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除支配汗腺和骨骼肌舒血管纤维)均为肾上腺素能纤维。
36. 激素:由内分泌腺产生的化学物质,随着血液输送到全身,控制身体的生长、新陈代谢、神经信号传导等。
37. 远距分泌:内分泌腺体分泌激素释放入血 随着血液循环作用于远处的靶器官。
38. 旁分泌:指肿瘤细胞产生的激素或调节因子通过细胞间隙对邻近的其他种类细胞起促进作用。
允许作用:某些激素本身并不能对某器官、组织或细胞直接发生作用,但它的存在却是另一种激素能够产生效应的必要条件,这种现象称为激素的允许作用
1、三大神经体液自身调节的实例与特点
(1)神经调节的实例:条件反射—食物刺激;非条件反射—拥抱觅食反射。
特点:反应迅速、历时短暂、作用准确、局限(快、准、短)
(2)体液调节的实例:激素的分泌。
特点:作用缓慢、历时持久、影响广泛、精确度差(慢、长、不准)。
(3)自身调节的实例:当动脉血压在10.7-24.0Kpa之间变动时,肾血流量可保持相对稳定。
特点:调节强度弱,影响范围小,灵敏度低,但调节准确、稳定。
2、正反馈调节的意义与实例
(1)正反馈调节的意义:自动快速的完成生理活动
(2)正反馈调节的实例:血液凝固、排便、排尿反射、分娩反射等——不可逆的。
3、动作电位与局部反应的特点
(1)动作电位的特点
①“全或无”现象:其变化幅度不会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即动作电位要么不产生(无),一旦产生幅度就达到最大(全),这就是~
②不衰减性扩布 :其幅度和速度不会因为传布距离的延长而减小
③脉冲式发放,不发生融合,总有一低昂的间隔,而呈脉冲式波形
(2)局部电位的特点
①等级性反应②向邻近细胞膜作电紧张性扩布,衰减性传导,③无不应期④可以叠加,具有总和效应
4、内、外源性的凝血途径
(1)内源性止血途径: ①所有参与凝血的因子均来自血液;②始动因子是因子Ⅻ;③因血管内皮露出胶原纤维(或血液 接触带负电荷的异物)而启动;④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过程涉及的因 子多,因而耗时长, 比外源凝血慢。 如缺乏 Ⅷ. Ⅸ. Ⅺ分别称为甲型、 乙型和丙型血友病
(2)外源性凝血途径:①由血液外组织因子进入血液所启动的凝血过程;②始动因子是因子Ⅲ ; ③TF是血管组织损伤释放出的,属辅 因子,与Ⅶ结合并使Ⅶa催化效力增加千倍; ④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过程涉及因子少,因而耗时短, 比内源凝血快。
5、A/B/O血型鉴定
正确的血型鉴定是保证安全输血的基础。在一般输血中必须保证ABO血型系统相结合才能输血。鉴定ABO血型的方法是:在玻片上分别滴上一滴抗B、一滴抗A,在每一滴血清上再加一滴待测红细胞悬液,轻轻摇动,使红细胞和血清摇匀,观察有无凝集现象。若待测红细胞与抗B血清发生凝集反应,而与抗A血清未发生凝集反应,为B型;待测红细胞与抗A血清发生凝集反应,与抗B血清未发生凝集反应,为A型;待测红细胞与抗A,抗B血清均发生凝集反应,为AB型;待测红细胞与抗A、抗B血清均不发生凝集反应,为O型
6、心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的作用
(1)心交感神经的作用:心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
的β受体(主要为β1受体)结合,可导致心率加快、房室交界传导加快、心房肌和心室肌收缩能力增强。这些效应分别称为正性变时作用、正性变传导作用、正性变力作用。
(2)心迷走神经的作用: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Ach与心肌细胞膜上的M受体结合,引起心脏活动的抑制,呈现心率减慢、心房肌收缩力减弱,心房肌不应期缩短、方式传导速度减慢甚至出现房室传导阻滞。这些作用分别称为负性变时作用、负性变力作用、负性变传导作用、
7、 心室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划分
(1)绝对不应期和有效不应期:从除极相开始到复极达-55mV这一期间内不论给予多大刺激心肌细胞均不产生反应此期兴奋性等于零为绝对不应期。从-55mV复极到-60mV这段时间内给予强刺激可使膜发生部分除极或局部兴奋,但不能爆发动作电位。因此除极开始至复极达-60mV这段时期内给予刺激均不能产生动作电位称有效不应期。
(2)相对不应期:相当于从复极-60mV到约-80mV的时期,此期用大于正常阈值的强刺激才能产生动作电位为~,此期大部分钠通道已复活,心肌兴奋性已逐渐恢复,但仍低于正常。
(3)超常期:相当于从复极的-60mV到-90mV的时期,此期用低于正常阈值的刺激就可引起动作电位爆发,表明心肌的兴奋性超过正常称~,此期内膜电位靠近阈电位,故所需的刺激阈值小于正常阈值。
9、心肌兴奋后,其兴奋性将发生的变化
变化:(1)心肌细胞兴奋后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2)心肌细胞的期前收缩和代偿性间歇
10、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过程
11、组织液的有效生成与回流(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静水压)
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有效滤过压为正值,生成组织液,而在毛细血管静脉端,有效过滤压为负值,组织液回流。
12、房室延搁的意义:心房和心室不会同时收缩和同时兴奋。
13、肺表面活性物质对肺通气的作用
(1)降低肺泡表面张力所造成的回缩力,使表面张力降低至原来的1/7~1/4,从而减少吸气阻力和吸气做功
(2)维持肺泡的稳定性,通过调整大小肺泡内的表面张力,维持稳定性。
(3)减少肺泡内和肺间质中组织液的生成,使肺泡保持“干燥”,防止肺水肿。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