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葛天氏之乐:共八首曲子,即《载民》、《玄鸟》、《遂草木》、《奋五谷》、《敬天常》、《达帝功》、《.依地德》、《总禽兽之极》传说中远古氏族葛天氏的乐舞。葛天氏之乐勾画出一幅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图景,反映了人类进入农业定居阶段后的信仰,观念和愿望,是原始社会极为著名的一部乐舞作品。2.韶:这是一部宗教性的乐舞。这个乐舞共有九次变化,歌也有九段,伴奏用若干管编排起来,后人称作“箫”的乐器。据说乐舞进入高潮时有扮演的凤凰出现。孔子在齐国听到《韶》的演出后,认为获得一次很高的艺术享受,以至“三月不知肉味”说“韶尽美矣,又尽善矣。”这是一部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并且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的作品。●3.贾湖骨笛:在河南舞阳县附近的贾湖出土的。1986年5月第一次发现,至1987年6月又再次发现数批,前后共18支。这些骨笛是用猛禽的肢骨在其一面钻孔而成,有八孔笛,七孔笛,六孔笛,五孔笛,其中七孔居多,其音阶结构至少为六声音阶,也有可能为七孔音阶。时代距今约8000年。这种骨笛是竖吹的乐器。4.六代乐舞:又称“六代之乐”,大多是先代传下来的古乐舞包括黄帝时代的《云门大卷》(《云门》);尧时代的《大咸》(《咸池》);舜时代的《韶》;夏时代的《大夏》;商时代的《大濩》以及周初创作的《大武》。六代乐舞最受统治者重视,由最高乐官大司乐亲自掌教。这种乐舞由舞蹈、歌唱、器乐结合而成。●5.八音:是我国音乐历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它是按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性质将乐器分为
八类,即:∥金:钟、铙;石:磬、鸣球;土:陨,缶;革:鼓、建鼓;丝:琴、瑟、筑;木:椌、柷;匏:簧、笙、竽;竹:箫、遂管、篪。●6.碣石调·幽兰现存谱式原件是唐人手写卷子谱,存日本京都西贺茂的神光院。它属于以文字记录弹奏手法的文字谱。该谱所以称碣石调,是指它的曲调形式。该谱所称“幽兰”是指乐曲所代表的内容。并且,《》谱为文字谱现存唯一实例。●7.乐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百科式的音乐理论著作,现存十一篇。①音乐的本质,提出了“物动心感”的命题,这是我国最早对音乐产生过程中心、物关系的理论概括。他指出诗歌、音乐表现感情的特征,否定了当时在音乐起源上模拟自然、来自阴阳的观点,具有唯物论的认识因素。②音乐与政治的关系,强调音乐与政治社会的关系密切人的思想受到社会不同因素的影响,就会产生不同的音乐。音乐的教化作用,强调音乐反映国家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的风气,应该利用音乐的教化作用是整个社会达到和谐一致。④伦理作用,涉及到“理欲说”“动静说”、“音乐与心理”、“音乐与情感”、“音乐与意志”等十分广泛的领域。⑤审美作用,认为音乐因人的感情变化而具有不同的彩,认为不同的音乐具有不同的审美特征,给人以不同的感受,认为音乐是真情的艺术,是人们情感的流露,感情愈深挚,则音乐愈动人心。8.乐府:含义有三种:①是作为音乐机构的乐府;②是乐府机构采用过的诗歌,以及后人拟作的,类似的民间诗歌或文人诗作,亦称“乐府”;③大凡入乐或不入乐
的,曾和音乐有关的各种体裁的音乐,文学作品也有“乐府”之称。9.相和歌:它最初产生于一些民间没有伴奏的歌谣,即“徒歌”。以后徒歌又发展成为“一人唱,三人和”的唱和形式,称作“但歌”。“但歌”发展为“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较为复杂形式,就成为“相和歌”。它不仅取一人唱,众人和的应答形式,而且加入了乐器伴奏,唱的人还要敲打一种节奏性乐器---节。由此可知,相和歌有着深厚的民间音乐基础。★10.声无哀乐论:我国古代音乐美学论著。集中体现了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全文约7000字。通过“秦客”和东野主人”的八次论难,反复论述其“声无哀乐”的观点。①嵇康认为“心之与声,明为二物”。②又进而阐明音乐的本体是“和”。音乐的形式、表现的手段和美的统一。③它只能使人感觉兴奋或恬静,精神集中或分散。音乐本身的变化和美与不美,与人在感情上的哀乐是毫无关系的。④“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声无哀乐论》反映出的主张音乐脱离封建政治功利的音乐思想与主张“礼乐刑政并举的官方音乐思想,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中音乐美学思想两大潮流的源头。★11.广陵散:曲谱经历代传授,后来保存在明·朱权辑的《神奇秘谱》中,它是隋唐时期的传谱。全曲共分为45段,结构:开指(1段)→小序(3段)→大序(5段) →正声(18段)→乱声(10段)→后序(8段)。《》的音乐内容,反映了汉以来人民不满封建迫害,赞扬英雄人物,追求光明幸福的精神境界。乐曲综合表现
的上述两种互相补充的感情因素与儒家倡导的“中和”之旨相悖,《广陵散》也因此而更具进步性。●12.(何承天)新律:南朝宋何承天的新律。他的办法是在三分损益法的基础上加以调整,创造了十分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具体方法是:先以黄钟本律之数(9寸)减去仲吕所生黄钟之数(依三分损益法计算11次得到8.8788寸),得差数0.1212寸。再将此差数平分为十二等分,即0.1212÷12=0.0101,然后将此数依次递加在林钟以下各律上,即得“新律”各音之数。何承天的新律已十分接近十二平均律,是世界律学史上十分重要的成就。★13.霓裳舞衣曲》是唐代最著名的歌舞大曲,这是一部非常富有浪漫主义彩的作品。舞者上衣绣缀着洁白的羽毛,下身穿着彩云般的裙裾,无论音乐或舞蹈,都洋溢着仙境般的情调。《霓裳舞衣曲》共有36段:散序6段,中序18段,曲破12段。但这部名作早已失传。●14.旋宫转调:我国宫调理论的基本概念,一般而言,宫指调高;调指调式。“旋宫”指调高的变换;“转调”指调式的转换,合起来称作“旋宫转调”。●15.八十四调:是隋代音乐家万宝常、郑译在龟兹音乐家苏袛婆的“五旦七调”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旦”相当于我国古代音乐术语“均”,即指一个音列的定位。以何律为宫的音阶即称为何均。“八十四调”理论以“七声”与“十二律”旋相为宫。十二律构成十二均,每均都可以构成7种调式,得84调。但在实际上,“八十四调”只是一个理论体系,在实践中不可能用全,而且在非平均律制中很难解决旋
宫实践问题。“八十四调”理论的提出却建立了我国古代宫调理论中较为完整的体系,具有历史性的意义。16.减字谱:实例名词解释它用减字笔划拼成某种符号作为左、右两手在古琴音位上弹奏手法的标记,是一种只记弹奏音位与方法而不记音名的记谱法。减字谱比起文字谱是一个划时代的飞跃。他的出现使得晚唐时期的陈康士、陈拙得以据此整理大批隋唐以前的琴谱使之传于后世。这种记谱法一直沿用至今,所以,减字谱是我国琴谱系统沿用千年而未被取代的一种古老记谱法。●17.离骚:它是晚唐琴人陈康士根据爱国诗人屈原的同名长诗创作的一部抒情气息浓郁的大型琴曲。现存明清时期的《离骚》传谱多达37种,但大都以原诗中的诗句为各段标题,可见两者之间有着密切联系。《离骚》共18段。全曲可分为三个部分。《离骚》中有一个经常出现的音型,犹如诗人感叹“路漫漫其修远兮,武将上下而求索”,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思索。全曲通过低沉悲愤和高亢豪爽两种对比性音调加以交织发展,有着磅礴的气势和感人的激情,是唐代琴曲中一部优秀作品。它是减字谱出现后,在宫廷秘府中转辗传抄而流传下来的★18.教坊:是适应唐代宫廷燕乐的需要建立的音乐机构。唐代教坊已从政府管理的音乐机构中独立出来,成为宫廷中教习、管理音乐的教所,并由皇帝直接委派内监任领导职务。唐代教坊集中了高水平的歌舞、器乐人才。19.白石道人歌曲》:姜夔,今存《白石道人歌曲》是极为珍贵的音乐遗产。其中收词曲17首(自制曲14首,包括《扬州慢》、《杏花
天影》、《凄凉犯》,古曲填词2首,为范大成曲填词1首),旁注宋俗字谱;祀神曲《越九歌》10首,旁缀律吕字谱;琴歌(古怨)1首,旁缀减字谱;另有《圣宋铙歌鼓吹曲》歌词14首。△20.乐书:北宋陈暘撰。共200 卷。世称《陈暘乐书》。成书于哲宗时,是我国最高的一部音乐百科全书。《乐书》的思想体系是保守的,但由于该书保存了极丰富的音乐史料,仍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尤其是有关于乐器绘图及释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