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资源素材的解构、重构与延展
作者:张秀芬
来源:《广东教学·教育综合》2018年第79
        【摘要】运用时政资源素材进行课堂教学是高中政治课的惯用形式,这中间的核心要义,就是时政资源素材的解构和重构。针对不同课型及不同需求层次学生的现状,如何聚焦学科课堂和学生主体特征,恰当高效地对时政资源素材进行筛选、改造和运用,自然成为教学技巧的关注要点。本文试图通过探讨一例到底教学视野下时政资源的解构、重构和延展,从而帮助实现高效课堂。
        【关键词】一例到底;时政资源素材;解构;重构;延展
        对一个案例实现精准把握和灵巧妙用,以明晰课堂目标、增强课堂逻辑、优化课堂形式、丰富课堂内涵,从而促进教学的优质和高效,是一例到底教学方式的目标。它以实践性和实效性强的特征,广受青睐,正逐步成为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流行方式。所谓一例,泛指一切可为课堂教学使用的案例素材。如,一个政策、一份文件、一件事情,一个人物、一次活动、一道习题、一个话题等;所谓到底,就是将一个案例与不同的知识点交织而成学习内容,
串起知识点、贯穿完整课堂。一例到底教学方式需要教师更强的文本理解力、素材搜集力和信息解构重构力。在案例类型选择上,时政资源素材以其时代性、贴近性、启发性等优点,符合高中课程标准的要求,成为众多教师课堂教学首选的素材类型。但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一例到底教学视野下,教师对时政资源素材的筛选、驾驭、解构与重构的程度差异,往往导致课堂效果差异。这中间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呢?解决的对策又是什么?本文试图以高考复习课中引入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一例到底案例,探讨上述问题。
        一、存在问题
        教师在选取时政资源素材实施一例到底教学方式时往往会忽略该教学方式的固有视野:对象与主体的双重兼顾。
        (一)对象的有效性和长效性缺失
        所谓的对象,指的是拟选入一例到底课堂的时政资源素材。一些教师认为,素材的选取可以随手拈来,但随手所得的一例,是否能够到底,正是问题核心所在。如,笔者前述到底的要义在于串起知识点、贯穿整个课堂,这里面起码存在两个内在逻辑:有效性素材资源网站
和長效性。有效性是指所选的时政素材应契合目标知识点、使目标知识点中的抽象化的概念具象化,从而促进学生对目标知识点的记忆;长效性是指所选时政素材应能运用到整个课堂中,最好能贯穿多个目标知识。在实际运用中,一些教师选取素材较随意,与知识点契合度不高,或者即使能契合,也是一次性选例,一个例子无法连贯地用到完整课堂上。
        (二)主体的适切性缺失
        所谓的主体是指目标学生体。一些教师虽然用心选取时政资源素材,但在运用上没有根据目标学生体特征进行加工,这种拿来主义会导致对象与主体之间的适切性缺失。建构主义教学观告诉我们,学习主体的经验对认知结构的建构至关重要,教师应把握好学习主体的特点,加工、搭建适切的脚手架,促进学习主体的有效学习。
        二、理论支撑
        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理论揭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物理环境、认知结构、同化和顺应四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如下图:
        时政资源素材相当于物理环境。认知结构是学生所固有的,根据学生固有的认知结构提
供合适的时政资源素材可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目标知识点,这就是同化过程。与此同时,学生获得了经验,反过来使认知结构发生了变化,这就是顺应,在实际教学中具体表现为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也就是教师们所希望达到的学习效果。根据这个理论,结合一例到底教学方式对象与主体双重兼顾的视野,笔者认为,对时政资源素材应采取有效的解构、重构与延展。
        三、对策探究
        下面,笔者尝试以高中政治高考复习课中引入乡村振兴战略为例,探究实现时政资源素材的解构、重构和延展。
        (一)基于目标知识点对时政资源素材进行筛选和解构
        1.恰当选材
        高考复习涉及的知识点规模系统而庞大,要以一例串起来实属不易。选材时应着眼于国家层面的大方针、大战略,只有宏大的政策系统才能肩负起这个一例。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选择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央一号文件及两会等都提及的乡村振兴战略作为素材,该战略
内涵丰富、与知识点结合紧密、可延展性强,是一例的极佳选择。但各项提及相堆砌,又会让学生理不清思路、摸不着头脑,教师首先需要正确解读文本,并理通课堂脉络,对素材进行整理。如,归纳整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农村的喜人变化以及梳理提出农村在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性及意义所在,过去党和国家在乡村建设中所做的有效措施以及目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配合的措施等,帮助学生理顺复杂繁复的问题。
        2.解构素材
        解构的思路应遵循内涵——脉络——知识点三位一体原则,不求面面俱到,只选取课程标准及复习考点中的相关点,务求实现时政资源的简约朴实,切中要点,以一知识点渗透一方面内容也是备课中值得注意的。以乡村振兴战略为例,笔者尝试将时政资源素材进行内涵——脉络——知识点三位一体解构,举例如下:
        通过解构,时政资源素材摆脱了原来抽象、臃肿的面貌,实现了与知识点的高度契合。从单一材料中带出整个复习的知识点,既全面又系统的逻辑,让学生把握高考考点的同时多角度认识、思考问题,利于学生增强理解,增加其成就感。
        (二)基于学习主体特点对时政资源素材进行重构
        赫尔巴特说:教育工作如果不能引起各方面的兴趣,讲授教材就易进入睡眠状态。这里面揭示的就是基于学习主体特点进行施教的方法论,考验的是教师的观察力与全面、科学把握学生特点的能力。笔者所任教的是一所非寄宿制的普通高中,学生多来自个体户或一线生产劳动者家庭,特点有三:一是具有较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二是对社会的观察视野相对偏窄;三是认知模式倾向于直观认知。基于上述特点,笔者抛出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案例前,必须先进行素材重构,从素材的展现形式、内容甚至表达的话语体系都要重构,让枯燥、庞大的素材以学生易于认知的方式呈现。例如,可以针对乡村生活为前提抛出一生活化问题——“对比你与长辈休闲生活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及激励学生畅所欲言,选取有代表性的答案,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下先手棋,为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铺设辅道。此外,在引用乡村振兴战略例子当中,也要求巧妙地将陈述转化为问题,步步深入,让学生感到新奇。如,乡村公民休闲方式的转变关键靠谁,由此引入党和政府的相关知识点;再如,提出党和政府振兴乡村与你的关系话题,引发学生思考理论与实际。时政资源素材的重构必须符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情感认同和认知特点,增强学生的时政敏感度,迅速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因此,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问题以探趣、利用故事陈述、视频感受等多种方式重构资源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实现高效课堂应走之道。
        (三)基于课堂特点对时政资源素材进行内涵性延展
        “一例到底教学方式尤期需要注重学生形成反三的能力、方法和情感,而课堂教学也倡导关注学生生命成长,关注学生人格成长;关注学生内心想法的表达;关注课堂教学中丰富的差异性;让学生产生个性化的表达。基于此,教师应根据课堂特点对时政资源的内涵进行延展,帮助学生实现课堂生成。运用乡村振兴战略一例中,通过前面老师的铺垫与讲解,设问与导思,学生应能较快抓住其要义,但若就此止步的话,就会失之于粗浅。因此,教师还应该进一步延展素材。比如,启发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广大乡村人民的钱袋子和脑袋子富起来?等问题,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和进步空间。此外,可以创设一定的课内课外活动情景,让学生回归生活。比如,模拟村官或政府要员、记者采访村民等实践性活动,让学生充分思考,提升课堂价值之余促进课堂的更有效生成,课堂生成不仅仅是学生的生成,还应包括教师的生成。时下尤为关注学生的学科素养培养,通过延展时政资源的内涵,引领学生自觉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政治素养,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高中政治老师的能力考验与提升。
        一例到底教学方式视野下,对时政资源素材的解构、重构与延展决定了课堂的高效性,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及教学水平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具体的策略如何与时俱进是个开放性的课题,需要我们政治教师不断总结实践经验。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