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克次体、柯克斯体、东方体
立克次体(Rickettsia)、东方体(Orientia)、柯克斯体(Coxiella)、埃立克体(Ehrlichia)是一类与节肢动物有密切关系的严格细胞内寄生的细菌,是引起斑疹伤寒、恙虫病、Q热等传染病的病原体。这类病原体的分类、所致疾病和流行环节见表20-1。
表20-1 常见立克次体的分类、所致疾病和流行环节
属 | 种 | 所致疾病 | 传播媒介 | 储存宿主 | |
立克次体属 | 斑疹伤寒 | 普氏立克次体(R.prowaxekii) | 流行性斑疹伤寒 | 人虱 | 人 |
ox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R.typhii) | 地方性斑疹伤寒 | 鼠蚤 | 鼠 | ||
加拿大立克次体(R.Canada) | 加拿大斑疹伤寒 | 蜱 | 兔 | ||
斑点热 | 立氏立克次体(R.rickettsii) | 洛杉矶斑点热 | 蜱 | 狗和野鼠等 | |
西伯利亚立克次体(R.sibirica) | 北亚蜱传染斑疹伤寒 | 蜱 | 野兽和鸟 | ||
东方体属 | 恙虫病 | 恙虫病东方体(O.tsutsugamushi) | 恙虫病 | 恙螨 | 野鼠等 |
柯克斯体属 | 贝纳柯克斯体(C.burnetii) | Q热 | 蜱 | 野生小动物、牛和羊等 | |
埃立克体属 | 犬埃立克体 | 查非埃立克体(E.chaffeensis) | 人单核细胞埃立克体病 | 蜱 | 啮齿类 |
腺热埃立克体 | 腺热埃立克体(E.sennetsu) | 腺热埃立克体病 | 蜱 | 啮齿类 | |
嗜吞噬细胞埃立克体 | 人粒细胞埃立克体(HGE) | 人粒细胞埃立克体病 | 蜱 | 人、马和狗 | |
立克次体、东方体、柯克斯体、埃立克体属的共同特点是:①大多数是人畜共患病的病原体;②以节肢动物为宿主和传播媒介,引起人类发热出疹性疾病;③体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用光学显微镜可见,形态以球杆状或杆状为主,革兰染阴性;④专性细胞内寄生,因酶系统不够完善又缺乏细胞器,故不能独立生活;⑤以二分裂方式繁殖;⑥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⑦对多种抗生素敏感。
这类病原所致疾病绝大多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动物受染后一般不出现症状。人类因生产劳动、资源开发等偶然遭到嗜血节肢动物的侵袭而受染。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和Q热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斑点热主要流行于北美和西伯利亚等地区;人粒细胞埃立克体病流行于北美;恙虫病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等地区。我国较常见的立克次体病有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和Q热等。
常见立克次体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见表20-2。
表20-2 常见立克次体的主要生物学性状
立克次体种类 | 培养特性 | 二分裂 | 生长分布的位置 | 灭活温度(℃) 与时间(分钟) | 外斐反应 | |
普氏立克次体 | 活细胞内增殖 | + | 分散细胞质内 | 56 | 30 | OX19+++OX2+OXK- |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 活细胞内增殖 | + | 分散细胞内外 | 56 | 30 | OX19+++OX2+OXK- |
立氏立克次体 | 活细胞内增殖 | + | 细胞质和核质区 | 56 | 30 | OX19+++OX2+OXK- |
恙虫病东方体 | 活细胞内增殖 | + | 近核处成堆 | 56 | 30 | OX19-OX2-OXK+++ |
贝纳柯克斯体 | 活细胞内增殖 | + | 吞噬溶酶体内 | 100 | 10 | OX19-OX2-OXK- |
普氏立克次体
普氏立克次体(R. prowazekii)是流行性斑疹伤寒(虱传斑疹伤寒或称典型斑疹伤寒)的病原体,用为研究斑疹伤寒而献身的捷克科学家Von prowazek的姓氏命名。流行性斑疹伤寒在世界各地均可发生流行。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结构与染
普氏立克次体呈多形态性,以短杆形为主,大小为长0.6~2.0m,宽0.3~0.8m,在胞质内呈单个或短链状存在(图20-1)。革兰染阴性,着较淡。常用Giménez法染呈鲜红,效果好;姬姆萨法染呈紫或蓝;Macchiavello法染呈红。
图20-1 普氏立克次体
(二)结构与抗原构造
普氏立克次体与其它立克次体的结构均与革兰阴性菌相似,有细胞壁和细胞膜。细胞壁由肽聚糖、蛋白脂质多糖和外膜组成,其脂质含量高于一般细菌。细胞壁外有脂多糖,外表有多糖组成的微荚膜样粘液层,微荚膜样粘液层具有粘附宿主细胞和抗吞噬的作用,与致病性有关。细胞膜由脂质双层构成,含有大量的磷脂。细胞质中的核糖体由50S和30S大小两种亚基组成,双链DNA构成的核质区位于中央。
立克次体细胞壁有两类抗原,一类为特异性的可溶性抗原,可能是细胞壁的脂多糖成分,耐热;另一类为种特异性抗原,为细胞壁外膜蛋白,不耐热。立克次体的脂多糖成分与变形杆菌某些X株菌体抗原有共同成分(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可引起交叉反应。
根据这一原理,用易于制备的变形杆菌O抗原代替相应立克次体抗原建立一种非特异性直接凝集实验,称外斐反应(Weil-Felix reaction),用于检测患者体内是否有抗立克次体抗体,以辅助诊断斑疹伤寒、斑点热和恙虫病。
(三)培养特性
普氏立克次体和绝大多数立克次体为专性活细胞内寄生,只有在活的细胞内才能生长,以二分裂方式繁殖,繁殖一代需要6~l0小时,生长缓慢。培养立克次体的方法有动物接种、鸡胚接种和细胞培养。动物接种是最常用的方法,可采用豚鼠和小鼠,多种病原性立克次体在豚鼠和小鼠体内生长繁殖良好。鸡胚卵黄囊接种常用于立克次体的传代培养。目前采用鸡胚成纤维细胞、L929细胞和Vero单层细胞进行分离、鉴定、传代和培养,最适温度为37℃。
(四)抵抗力
普氏立克次体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对热敏感,56℃ 30分钟可杀死(表20-2),在水溶液中4℃24小时失去活性;耐低温和干燥,在干虱粪中能保持活性两个月左右。0.5%石碳酸和来苏5分钟可灭活。对四环素类和氯霉素类抗生素敏感。磺胺可刺激其增殖。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感染途径
普氏立克次体的储存宿主是病人,传播媒介是人虱,病人是惟一的传染源。感染方式是虱-人-虱-人。人虱叮咬病人,立克次体进入人虱体内,在肠管上皮细胞内生长繁殖,破坏肠管上皮细胞,并随粪便排出体外,感染7~10天后死亡。当感染的人虱叮咬健康人时,立克次体随粪便排泄于人的皮肤上,由于瘙痒而抓伤,立克次体便可侵入人体内致病(图20-2)。由于立克次体的感染性在干燥的虱粪中能保持两个月左右,亦有可能通过呼吸道或球结膜发生感染。
图20-2 流行性斑疹伤寒的传播方式
(二)致病物质
普氏立克次体的致病物质主要有内毒素和磷脂酶A两类。内毒素的化学成分为脂多糖,具有与肠道杆菌内毒素相似的多种生物学活性。可刺激单核-巨噬细胞产生IL-1和TNF-。IL-1具有致热性,引起发热;TNF-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微循环障碍、中毒性休克和DIC等。磷脂酶A能溶解宿主细胞膜或吞噬体膜,有利于立克次体穿入宿主细胞内生长繁殖。此外,微荚膜样粘液层有利于粘附于宿主细胞,并具有抗吞噬作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