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论集锦
贴的近才会走得远
连日来,广大众欣喜地看到记者编辑走进基层、走进社区、走进村边田头的身影,听到新闻报道带来的劳动之声、百姓之声和基层之声。
  “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这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话,也是他作为一位院士的成功之道。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什么是大地?现实就是大地,众就是大地,生活就是大地;什么是天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是天空,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就是天空。只有深入基层,才不会坐井观天;只有走进基层,才能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理解得更全面,更透彻;只有走进基层,才能胸中有大局,笔下出精品,写出一篇篇“顶天立地”的报道、写出“让党和人民都满意”的报道。
  新闻工作,本质上是众工作。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从根本上是为了解决“为了谁,依靠谁,你是谁”的问题。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基层实践是新闻的第一现场第一源头,人民众是新闻的第一坐标第一主角。只有扎根基层沃土,置身火热实践,新闻作品才能更具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有少数记者没有“与大地贴得更近”,写出来的报道不是贴近实际,贴近众,贴近生活,而是“贴近网络,贴近电话,贴近材料”。现在有一种怪现象:大报跟着小报走,小报跟着网络走,网络跟着微博走……有的记者因热衷于网上喧嚣热闹而迷失了方向,报道出现偏差;有的记者写稿子,靠鼠标点点,电话打打,材料抄抄……通讯手段的现代化给记者带来了工作的方便,但是我们应该懂得“每一种对方便的礼赞,都要警惕它是否只是懒惰的借口”。
  一位外国摄影记者有句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摄影和文字报道都是一个道理,其采访距离与报道质量有密切关系。“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走”是前提,“转”是关键,“改”是目的。英国作家萨克雷曾说过“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只有当“走”变为记者采访的自觉行为、变为一种采访习惯、变为记者个人性格的时候,我们才能收获到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新闻人的命运。
  有人形象地把“转作风”称为“接地气”,新闻工作者只有接了“地气”,写作才有灵气,说话才有底气。有人说,对于相同职业的人来说,其外在的活动空间和生活经历不同,会造成其内心思维活动的差距十分悬殊。新闻这一行更是如此,工作不深入,采访就会不到感觉,写
稿自然底气不足。深入首先要“身入”,转变作风是一门学问,走下去这是第一步。“身入”还要“心入”,真正从心灵上缩短与基层、与众的“距离”,用心去沟通,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悟。“心入”还要“跳出”,跳出基层写基层,“与大地贴得更近些,看天空才会更远”,站在更高处看大地,才看得更全。
  基层有民生,亦有国脉。读懂了基层,才算读懂了中国。媒体记者的责任和使命也正在于此。
善用媒体方能推进“善治”
今天的社会已进入“全媒体时代”,信息渠道无所不在,报道触角无孔不入,权力在“聚光灯”下运行日益成为一种常态。对此,不少干部清醒地认识到,“批评是一种宝贵的支持”、“表扬和批评都是爱”。
  当然,也有一些人闻功则喜,闻过则怒,指责批评报道“影响稳定”,断定是舆论监督“伤了事业”,抱怨“天下本无事,媒体来扰之”,把自己工作的过失推到传媒身上。 
  应当承认,确实有少数媒体在点击量、收视率、发行量的误导下,炮制“纸馅包子”,谣传“
尸油煮粉”,持论耸人听闻,造成不良社会影响。这些做法无疑罔顾媒体责任,损伤了社会信心。但我们也不能以偏概全,由此否定媒体的正面作用、拒斥舆论的批评监督。许多事实已经证明,正常的舆论监督正是工作的推进器。
  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问题在先,舆论在后。这是我们判断媒体作用的科学视角。马克思说过:报刊是公众的捍卫者,是无处不在的眼睛。敏锐感知社会痛点、难点、焦点,真实还原问题的发展过程,这既是媒体的社会责任,更是履行总书记对媒体提出的“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社会职能的现实途径。
  近年来,在质疑声中揭露“周老虎”真相、修复政府公信力,在反思“被精神病”现象中推动精神卫生立法,在持续追问中大力推动慈善组织的信息透明……这些案例,彰显了媒体参与、舆论监督的巨大力量,也说明媒体的介入和有关方面的积极反应,有利于形成推动“善治”的合力。
  由此看来,一些领导干部慨叹,“舆论监督也是正面报道”、“坏事变成了好事”,其实有两层意思。从媒体作用看,直面热点、反映问题,固然会带来一时的难堪与被动,却引起了疗救
的关注,创造了事态向好的方面发展的契机。从地方和部门作为看,媒体的“怎么看”再痛切深刻,没有相关部门“怎么办”的扎实接棒,问题矛盾依然不能破解。 
  于媒体而言,社会责任越大,就越要用好手中的话语权。一事当前,最需要客观公正地分析问题,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而不是情绪宣泄;攻坚克难,最难得的是建设性意见和思路,给人们带来信心和希望,而不是轻率地怀疑一切。纷繁复杂之中,媒体理性是重要支点,这才能涵养社会理性、推动社会进步。
  对治理者来说,更应认识到,媒体不是事件的起点,也不是事件的终点,而常常是“拐点”。明智而负责的治理者,不仅能主动适应全媒体背景下的监督环境,把接受监督作为一种政治素养;而且能善待、善用、善管媒体这一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和手段,由“问题”入手,实现善治。在云南孟连,当地融化干坚冰,创造了众工作的“孟连经验”;在湖南郴州,政府理顺利益格局,变暴力为和谐拆迁,无不见证了这种变化。
  “一条微博、一段微视频、一句流行语,都是微动力,都可能成为引起风暴的蝴蝶翅膀”。这“风暴”,到底是“过也,人皆见之”的嘘声,还是“更也,人皆仰之”的掌声?赢得好评,当从善待“差评”开始。
攻得破”与“守得住
在残酷的战争中,善攻者必有运筹帷幄之略、万夫不当之勇,善守者必有兵来将挡之策、水来土掩之法。善攻者可摧城拔寨、攻城略地,善守者可守得密不透风、固若金汤。自古以来,善攻者往往也善守。如蜀汉名相诸葛亮,之所以能够把最弱的事业做大做强,最终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就在于他深谙攻守之理,攻中有守,守中有攻,攻守相得益彰。
  对于党员干部来说,也需把握好这攻与守的关系。
  攻,就须“攻得破”。从现实情况看,党员干部亟需攻破者,一为阻碍学习的堡垒,一为阻碍发展的堡垒。学习的好处无须多谈,之所以需攻,就在于学习往往因难以坚持而被放在了一边。这就要克服学习的惰性,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并将平时所学转化为工作实践的能力。要发展,总是会面临诸多困难、问题和矛盾,而这成了一些干部裹足不前、回避问题的原因。唯有主动到条件最艰苦、环境最复杂、矛盾最集中的地方去,同大家一起研究办法、采取措施、破解难题,才能打开发展新局面。
  从另一个角度看,党员干部更要“守得住”。
  首先就是守得住思想防线。思想上的滑坡必然导致前进方向的偏离,引发行动上的溃退。因此,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加强党性修养乃是最基本的思想建设,也是最基本的要求。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自己的党性,不能忘了是在为谁服务。唯其如此,方能自觉守信念、守纪律、守清贫、守寂寞,面对各种诱惑时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editorial文章  其次要守得住法纪红线。试看落马贪官,哪个不是守不住法纪法规,最终以身试法?身为领导干部,不可不知法知规。没有法治观念,缺乏法纪意识,迟早会犯错误。因此,党员干部必须不断提高鉴别力,加大自控力,增强免疫力,始终把法纪法规、党纪条规作为不可逾越的红线。
  再次是守得住从政底线。要从小处着眼,从小节着手,“勿以恶小而为之”,不搞“小圈子”,戒除“小爱好”,远离“小兄弟”。古话说:“不虑于微,始成大患;不防于小,终亏大德。”党员干部搞一次特殊就丢掉一份威信,破一次规矩就留下一个污点,谋一次私利就失去一片民心。要时刻认清自己的身份,检点自己的言行,珍惜自己的名誉。
  对于党员干部而言,“攻得破”是要求,“守得住”是关键。守得不严,“蚊虫”与“苍蝇”就会乘虚而入。相反,守得再好,攻克不了发展难题,甘于平庸当太平官、无能官、无为官,“守得住
”就没有积极作用和实际意义。只有善攻且善守者,人生道路才能走得稳,从政道路才能走得远。
暴雨致积水严重,城市内涝是考验更是拷问
逢雨必涝、逢暴雨必瘫,每年夏天,不少城市便会陷入这种“宿命”中。据报道,此前,由于暴雨突袭,江城武汉变成“水城”,此处“水漫金山”,那里“行车如船”……正当人们反思城市管理水平时,发生在武汉的一幕,昨天又被首都北京“复制”,不少市民纷纷调侃:“这哪是地下通道啊,就是游泳池。”“哥今天不是没带伞,是没带船。”“积水潭,名副其实。”“太夸张了,首都机场成了马尔代夫。”……调侃或揶揄也表达了牢骚之意。
  一场大雨就让一座城市瘫痪,委实令人沉思。龙应台有个妙喻,要分辨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如果一场大雨使你全身泥泞,汽车轮子陷在路坑里,积水盈尺,店家的茶壶、头梳漂到街心来,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锅子捞鱼”,那么这大概就是个发展中国家。国家如此,城市亦然。一个城市发达不发达,不光看GDP,瞧高楼大厦,还要看人们看不到的地方,比如下水道。
  越是人们看不到的地方,越能检验城市管理者的水平;越是被人们忽略的细节,越能看出管理者的智慧;越是那些貌似不起眼的地方,越可能在紧要时刻考验管理者的应对能力。下场暴雨就让城市窘态百出,几成泽国,便不能不让人对这座城市的发达指数和相关部门的管理能力打个问号。城市内涝是考验更是拷问,城市管理者应该思考两方面问题。
  其一,如何做好暴雨预警机制?政府部门在准确预报暴雨的同时,能否准备更为详细的应对措施?如何有效应对突发的城市大涝等瘫痪局面?
  其二,如何合理规划城市,特别是其地下布局?中国社科院学者袁晓勐直言不讳地称,“目前,部分城市的规划体制、城市规划队伍、城市规划理念等还带有严重的计划经济彩,普遍表现为重生产、轻生活,重收益、轻环境,重短期、轻长期,重地面、轻地下,遇到城市灾害也就束手无策。”这种严厉的抨击不是无的放矢,它的确勾勒出了不少城市积弊。避免悲剧重演,最好的办法就是吃一堑长一智,在以后的规划中,别再只注重面子忽略了里子。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