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卡夫卡变形记的读后感8篇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1
  看了《变形记》以后,我觉得有种黑幽默的悲哀,这让我想起最近一篇引起广泛争议的美国新闻报道,现实中一位女植物人在丈夫的请求下被法院判处安乐死,执行时遭到了大批美国人民游行反对,他们认为法律没有权利在没有经过植物人自己同意就判处其安乐死。此时,女植物人的弥留之际,她心里也象那只大甲虫一样释然吗?我不知道,没有人知道她还算不算是一个人,是否她的家人也会如大甲虫死时那样由衷的觉得快乐,好象没有,但是显然美国人民愤怒了。他们不管女植物人家庭承受的苦难,他们只相信人的生命是不可以被任意剥夺的,女植物人是否还是生存的权利和价值?
  这也是《变形记》要回答的,如果人变成甲虫,那么它还有生存的权利和价值吗?他还是一个人吗?回答恐怕是否定的,他已经不再能为这个家庭带来财富,不能承担他的责任,甚至不再能说话,他只能默默的倾听,羞怯的张望等待着家人对它的判决。它的家人最后再也不能承受这种沉重的压力和打击,而打算把它抛弃,而它提前的夭亡,也解除了家人最后的顾虑和心理负担。没有人为它唱一首挽歌,没有人记得它曾经是一个人。现实就是这样无情,即使是人间
的至爱,最真切的亲情也无法挽回一个人的沉沦。人生活在世上,当无法承担做为人的义务时,也同时失去了他作为人的权利,即使他曾获得家人最初的同情,但最终将被无情遗弃,这不是个别家庭的冷漠,而是人性一次真正的裸露。
  相对温暖的家庭尚且如此,社会恐怕对这种个体的不幸遭遇会更加残忍,他们会把他送进实验室,每天对他进行各种各样的实验,而且会引起无数的眼睛好奇地逼视他,无数张嘴巴无休止的讨论他,他生命的每一秒种将暴露在惨白是日光灯下,直到他死去还要被制成标本供后人研究。他作为人的资格和尊严被完全忽视了,没人在乎他心里的感受,体只在乎他们的好奇心可以获得满足,他们拥有做为幸运者的活生生的见证。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2
  经雨晴推荐看毕《变形记》,一个篇幅很短但是致郁效果极强的故事。简单写了一点读后感留念。
  首先,《变形记》当中的社会关系是十分脆弱且淡薄的,亲情、同事间的交情,都是如此。
这些情谊,基本上只能通过劳动/金钱关系维持,秘书主任来家中探访,是因为主人公无法到场工作,而主人公自以为和睦的家庭,在他不能创造财富和价值之后,也将他视作了一个敲骨吸髓的怪物。
  这也许正是卡夫卡在暗讽人情淡漠利益至上的社会。可以看到,当主人公失去其社会性,无法用劳动/金钱维系和他人的关系时,他就会相应地失去他的社会/家庭地位,甚至失去作为正常人生活的资格。
  这是我第一遍阅读后模糊地感受到的部分,在和雨晴交流之后,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一是卡夫卡对主人公变形后形态的选择。格里高尔在书中变成了一只臭虫,一种在人类普遍观念中被认为是害虫的生物,遭人厌恶,避之不及。但卡夫卡恰恰将他设计为这样一种形态,这无疑加快了他被社会/家庭抛弃的进程。如果,如雨晴所说,他变形成猫、狗一类能作为宠物的生物的话,家人也许还会选择饲养他。雨晴说,人类对于外表或者说外形还是十分看重的。我想她说得没错,但归根到底,这也许还是价值的问题:猫狗尚且有观赏、玩乐的价值,甚至可以看家护院,而臭虫如何能与猫狗相比呢?它只是毫无价值的害虫罢了,于是死便死了,尸体的归宿也如一般害虫无异,家人也当是清除了普通的害虫一样,从此感到天
下太平。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是维持人的外形呢?雨晴说人类看重的是外表,那么按理来说主人公维持人形能在家中存活的时间应该最长,但我却认为这点有待商榷。一来,这篇作品的大前提是人情淡薄,要想维系人情唯有创造价值,而一个病人(植物人或瘫痪病人等)往往并不能做到这一点,况且,照顾病人的负担也要比饲养猫狗沉重得多。因此,照我看来,主人公哪怕是维持人形,若不能做到继续工作,受到的待遇也不见得能比臭虫好到哪里去,是的,甚至不如猫狗。只不过,前期家人寻医问药作出的努力应该会稍微多些,因此他能比臭虫活得更长久些,下葬方式也更慎重些……仅此而已罢了。
  只靠利益关系支撑起的社会中,人一旦失去价值,就落到和一只臭虫差不多的境地,被亲人和社会无情抛弃。在这样的环境中,如何爱、爱到多深,才能不让自己在走投无路时不至于如此卑微呢?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3
  这个寒假,我读了不少书,然而唯有卡夫卡的《变形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变形记》讲了一个小推销员格里高尔在生活和工作的重压下,有一天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丑陋可怕的大甲虫。他的亲人相继抛弃了他,他终日生活在暗无天日的小房间里。无边的痛苦中,他无助地认为世界抛弃了他;迷惑中他也抛弃了世界。他放弃了生活的希望、丢失了向上的信心。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一束阳光设在他干瘪的硬壳上。他去了,离开了这个无情的世界……
  每每读到这儿,我都不禁沉思:在那时喧嚣的20世纪中,善良似乎是一株任人踩踏的小草,而在这位因家人的一句责骂就去自杀的作家笔下,我读懂了他所呼唤的——人们的善良与同情。
  当格里高尔无助时,至少还有妹妹同情他;后来,他失去了这种同情和关怀,他便对生活失去信心,离开了。如果人们对他多一点耐心、给予他善良的同情与关怀,或许他还会变回他……
  夕阳西下。却不想成了格里高尔最后的回光返照。或者他已经死了很久很久。他死了,他
的家人却认为他们“得救”了。他们的生活终于因那个阳光明媚的日子而“明媚”——格里高尔,那只讨厌的甲虫死了。
  透过字里行间,我看到的事卡夫卡对善良的呼唤,对善良的期盼,对善良价值的认可!
  当今社会,多少人对同胞的遭遇视若无睹;多少人“一毛不拔”,不愿资助贫困的同胞;多少人在同胞的缺水死亡下,依旧大肆浪费……
  朋友,当你在这喧嚣而骚动的社会中忙碌时,请你想一想那只缺少温暖而离去的甲虫,在心底为他去栽培一株小小的善良之草吧!
  我相信,世间的温暖总会多过无情的:无数人无偿献血、领养孤儿、捐赠衣物书籍、筹款助灾区……生活中也有许多温暖的小事:“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他人受伤好心人送医院、老人养老资助、投食野猫野狗、救助动物、领养猫狗……
  人们啊,我在此,呼唤善良!希望有更多人拥有善良、发挥善良,让温暖洒遍人间的每一个角落……
3秒后变身成野兽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4
  卡夫卡著选自《卡夫卡短篇小说选》随后,他们三人一起离开住所,坐上电车到郊外去,好几个月来他们没有一同出过门了,暖暖的阳光照满车厢,车厢里除了他们没有别人。
  他们舒适地靠着椅背谈论着对未来的展望,他们发现,仔细想事情并不算糟,因为三个人的工作都相当不错,特别是以后还会有发展,关于这些事他们彼此间原先就没好好谈过。品评:难于想象,萨姆沙一家刚刚失去一个成员:格雷戈尔,虽然他拥有甲虫的躯壳——但他们显然平静得有些过分,让人觉得没有一丝人情味。但从《变形记》的全文看来,这一情节却全无突兀之感,因为它在荒谬之中却有一丝幽默的意味,更重要的是,全文的连贯性,情节的穿插,无不是精心设置的结果。
  卡夫卡并非美学家,他的身上褪去了浪漫主义的文艺风格,更多的,是对人性的审视与对心理的剖析。格雷戈尔——也就是那个后面所谓的死亡的甲虫,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所扭曲的应当是社会层面上的形象,因为从生理学角度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但卡夫卡笔下什么是不可能的呢?他所追求的乃是精神上的契合。而对萨姆沙一家的描写恰恰突出了一种歪曲的意识,因为格雷戈尔所变的仅是一种形态,而家人的想法却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格雷戈尔·萨
姆沙所变为形,而人们的意识所变却不只在于外部。
  从同情到厌恶直至抛弃,其实质是一种私欲的膨胀。人们对于这只可怜的甲虫没有掩饰地蹂躏,撕下脸皮地对付它——这种无稽之谈却像是暗示,人们在野兽面前似乎更像野兽。而面对同类,却隔着面具微笑。这样的讽喻无疑是辛辣、一针见血的,而卡夫卡正是以这种虚妄化的写作手法,用其独特的风格,赢得了西方的现代文学史上一代宗师的地位。
  不以思、情取胜,《变形记》的成功就在于此。它之所以闪烁,是因为四周沉沉的天幕下,应当有另一种声音。所以说,我们理应感到庆幸:甲虫,为我们呈现了这位德语作家的创造,启蒙了后世之风。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