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甲骨文中的“变形声化"。
黄天树
提要所谓“变形声化”是指把表意字中的某个部分或形旁改写为与之形近的声旁,使其构造由“无声符字”转化为“有声符字”。它是最经济的一种声化,不需要加注声旁,只在原字形的基础上稍作改造即可。“变形声化”在甲骨文中时有所见,这说明殷人是十分重视声符在构形中的作用的。
关键词殷墟甲骨文变形声化
“声化”是汉字演变的趋势之一。所谓“变形声化”是指把表意字中的某个部分或形旁,改写为与之形近的声旁,使其构造由“无声符字”转化为“有声符字”。最早注意到这一现象的学者是唐兰先生。他在1949年出版的《中国文字学》一书中说:把物形的某一部分直接变作声符,应作为“声化”的一类。例如“狈”字本象一个兽,尾梢粗,后来就把尾梢改成“贝”字,从犬贝声。“鼍”字本象带尖嘴的鳄鱼,现在把身子作为黾字,而嘴跟头变成“单”字,从黾单声。这种字的来源,大都由于形体的错误。①
唐先生认为“声化“大都由于形体的错误”是不对的。“变形声化”与讹变不同,它是有意识地把表意字中的某个形旁,改写成与之形近的声旁,使它声符化。1981年,裘锡圭先生在《释“勿‘发”》一文中说:
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把合体表意字的一个偏旁略加改造,使之转化成声旁,从而把原来的表意字改变成
形声字的现象,是颇为常见的。②
1991年,刘钊先生在《古文字构形研究》中说: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十五”规划项目。殷商甲骨文音系研究”(01JA740015)。
①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1949年3月第1版,1979年9月新1版,第103页。
②裘锡圭:《释“勿”发”》,原载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文研究》1981年第2期,第43页;后收入裘锡圭《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年8月第1版,第78页。裘先生后来又多次谈到这个问题,参看《古文字论集》,第219 页、第643页;《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152—153页。
16    中国文字学报
变形音化,是指文字受逐渐增强的音化趋势的影响,将一个字的形体的一部分,人为地改造成与之形体相接近的可以代表这个字字音的形体,以为了更清楚地表示这个字字音的一种文字演变规律。变形音化大都是将原为象形字或会意字的形体改造为形声字。变形音化具有讹变的性质,但与讹变又有不同,它的改造过程具有人为的有意识的因素。① 经过上述学者的阐述,“变形声化”作为古文字构形理论的一条规律已为绝大多
数的古文字学者所接受。下面,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专就甲骨文中的“变形声化”现象,作一全面的整理与研究。凡是裘锡圭、刘钊先生已举之例都在前加*号。现举例如下:
疾,甲骨文作:{:仁、奢}}、鞘等形。卜辞称:“甲子卜,毂贞::*B(疾)疫不延?”(《合》13658 [典宾])“己卜:丁终赫(虞)于子舯(疾)?”(《花》69)“团王鞘(疾)园”(《合》22371[甲类])上引第一条卜辞“疾”作:{:仁,是会意字,表示人有病卧床休息。第二条“疾”作徘,也是会意字。终,当始终讲。虞,从姚萱释,读为忧虞之虞。卜辞大意说时王武丁始终为子有病而忧虞。第三条卜辞把鞘(疾)字中的偏旁“人”写作形近的“尸(夷)”字。
卜辞“尸”字足部前伸,象蹲踞之形。古音疾在从母质部;尸在书母脂部。把“疾”字所从“人”形改成形近的声符“尸”属变形声化。
守,古文字作冈、团、唧、闻等形。卜辞称:“丙午贞:丁未其唧(守)?”(《合》33407 [历一])“甲子卜:叨以王族自(守)方在辛山,亡灾?”(《屯》2301[无名])叨,人名。方,
夷方。卜辞记载商王命令王族主力于辛山扼守②。《说文·^部》:“守,守官也。从^,从寸。”商代青铜器《守觚》(《集成》6589)“守”字作“同”,从^,从又。其后,“守”字从“寸”作“闶”③。古音守在书纽幽部,费即肘之初文,肘在端纽幽部。声纽同为舌音,
1
韵部同属幽部。所以,“守”字把“又”改为形近的“毽”(肘),属于变形声化。
遽,甲骨文作嚷(象)、段(篆)。卜辞称:“辛酉卜:蚀(象),匕(比),遘?六月。”(《合》22466[妇女])“辛未卜:子其亦往田钕(篆),若?用。”(《花》59)陈剑《“遽”字补释》(《古文字研究》第27辑)说:“从字形看,‘篆/象’字象迎头兜捕野猪之形,其结构与象‘止,在‘豕,后追逐野猪之形的‘歪(逐)’字可以类比印证。泛指‘田
①刘钊:《古文字构形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09页;刘钊:《古文字构形规律的再探讨》,“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五届年会”论文,1985年,第188~206页;刘钊:《古文字构形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1991 年,第188页。
②参看李学勤:《帝辛征夷方h辞的扩大》,《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1期。
③参看《金文编》1203号“守”字条,中华书局1985年。
殷墟甲骨文中的“变形声化”17
猎’。‘豕’形变为特殊的‘豪猪’之形轰,属于将会意字的部分偏旁改造为形近的声符的情况,研究者或称之为‘变形音化’等。”“做(象)”是会意字。“袋(篆)”把“豕”形变为“豪猪”之形段,属变形声化。“务”指“豪猪”,是“淼”的表意初文。“篆”字从“炙” 从“骤”字表意初文会意,“孬”(骤)亦声。“子其亦往田遽,若”意谓花东卜
辞的主人“子”又前往“遗”(高平之野)地田猎好不好。
:l:昃,甲骨文作夼、f。卜辞称:“,r(昊)亦雨自北,阗(黄)口唪瞢。,,(《合》20957[自小字])“日夸”(昃)字是会意字,以倾斜的人影表示太阳偏西的意思。“膏_’’(昃)字把倾斜的“大”改造成形近的声符“矢”,而变成从“日”“矢”声的形声字①。
众,甲骨文作界、昂、锦。“众”字宾组从“日”从“似”,历组从“口”从“似”,皆为会意字。此外,宾组另有一种写法,卜辞称:“贞:单其丧箱(孟)?”(《合》58,《合》59、60大致同文)“丧”下一字,从倾,从公,是“众”字之异体。古音众字在章纽冬部,凸(或作苎,即“公”字)在见纽东部。王念孙主张“东”“冬”不分②,可从。上引卜辞将“众”字上部改写为形近又可表“众”字读音的“公”字,属变形声化。
利,甲骨文作车_'、铋。前者从禾,从刀,是会意字,象用锋利的刀割禾,以此表示“锋利”之义。后者作驰(物),巧是“勿”字,应为声符。古音利在来纽质部,勿在明纽物部。古音明、来二纽关系极为密切,常可相通;质、物旁转,故疑“利”字从“勿”为声符,属变形声化。“物”字为《说文》古文“糁”形所本,从禾,勿声。
侯,甲骨文作匿、厣。甲骨文侯字多作匿,象射靶。少量作fif,把“矢,,刻写为“交”。唐兰以为“与‘交’混”(《甲骨文自然分类简编》113)。其实,古音侯在匣纽侯部,交在见纽宵部,古音相近,故“矢”改写为“交”(《合》3379),属变形声化④。
寻,甲骨文作9、卧。卜辞称:“乙亥卜行贞:王其I《I(寻)舟于河,亡灾?’’(《合》24609 [出二])“口丑卜行贞:王其卧(寻)舟于滴,亡灾?在八月。”(《合》24608[出二])甲骨文9与卧,唐兰释“寻”,可信。目即簟之初文。寻为邪母侵部字,簟为定母侵部字,古音至近。甲骨文“寻”字改从“『”为从“酽,盖兼取园字之音,属变形声化。
死,甲骨文作M、霸、小。“M”从“人”,“婊”从垂首而跽的“p”,皆为会意字。罗振
①参看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复杂性》,载《中国学研究》第10辑,第146页,韩国:淑明女子大学校中国学研究所,1996年。
②参看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中华书局1979年,第463—471页。
③参看叶玉英:《古文字构形与上古音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43页。
侣中国又手学报
玉说:“象生人拜于朽骨之旁,死之义也。”“死”字还有一种写法,请看下列卜辞:“己团复团霹?四月。”(《合》21306[自小字])“爵”字,右旁为足部前伸而蹲踞状的“尸”字,与“人”字或“p”字写法迥别。古音死在心纽脂部,尸在书纽脂部。把“人”或“p”改为“尸”属变形声化。
兴,甲骨文作嬲、础、^、冀。《说文·舁部》:“兴,起也。从舁从同,同力也。”卜辞称:“戍煞(兴)伐,即(比)方食园。于方既食戍翅(乃)伐,哉团。”(《合》28000[无名])兴,当“发起”讲。“戍兴伐”意谓“戍(军队)发起进攻”。“兴”字或作从舁从井,如;“丁卯卜,宾贞:岁卜不蔑,亡匀?五月。”(《合》339[宾三])“口口卜出贞:见岁不触?用。,’(《合》25180[出二])《合》339疑即兴字。《合》25180有“见岁不砝’’之语,兴作然,可互证。古音兴在晓纽蒸部,井在精纽耕部。把“H”改为“井’’属变形声化。
保,古文字作尹、暂、译、悍、忤。卜辞称:·。戊申卜,宾贞:有々手(保)在启?”(《合》16425[典宾])“保,,字,殷代金文作“尹,,(《集》1001)。甲骨文作暂、译、悍,象人背负幼儿形,是会意字。“々手”字把左侧的“人”改造成形近的“勺”。“保”字就由会意字转化成从“子‘勺”,“勺”亦声的形声字了。古音“保”、“勺”皆在帮纽幽部,故“勺”既表义又表音。
光,甲骨文作鬯、彳。《说文·火部》:“光,明也。从火在人上,光明意也。”甲骨文光字作窖,从火从p,会意字。甲骨文又作彳,卜辞称:“乙未卜:今日王兽(狩)亨(光),擒? ”(《合》10197[宾一])“光”字原来跪跽的人“p”改为“从人在土上”的“王”。古音光在见纽阳部。王在透纽耕部,从火从王,王亦声,属变形声化。
益,甲骨文作掣、V。前者罗振玉释“益”,“象皿水益出之状”(《增订殷虚书契考释》第9页),学者多从之。新出土花东卜辞“益”字作V,卜辞称:“庚申卜:子V(益) 商,侃?,,(《花》247)“益,,字上从··八,
,下从“皿”,西周金文“益”字作盆、盆、釜等形(《金文编》0793),其“皿”上所从的“八”形即源于甲骨文①。上引“象皿水益出之状”的管,
是会意字。而“V”字系形声字,古音“益”在影纽锡部,“八”在帮纽质部,把“V”字中象“溢出”之水点改造成形近的声符“八”,而变成形声字。
:|:逆,甲骨文作够,又作d;,从止(走、彳)尹声;又作;荸、警,“尹”字写得与“牛”字相
①姚萱:《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h辞的初步研究》,线装书局2006年,第176~185页。
殷墟甲骨文中的“变形声化‘19
同,从是牛声。这是将“尹”字改写成与其形体接近并司代表“逆”字读音的“牛”字。古音逆在疑纽铎部,牛在疑纽之部,二字为双声,故逆可从“牛”为声符①。例如:“王于宗门;;(逆)羌?”(《合》32035[历二])“己已卜:王其警(逆)执,有[若]o弱擎(逆)执,亡若?”(《合》32185[历二])
丰冒(霁),甲骨文作管、侈。卜辞称:‘‘口口卜,亘贞:王往移(嚣)园?王占日:坐囫嚣,率擒?’’(《甲骨缀合集》34组一《合》10727+10730[典宾])“其冒(男),于东方奎(孰),擒?”(《屯》2170[无名])王国维释甲骨文移字为“男”,从网,从“糜”头会意。男,捕捉麇鹿的网。《尔雅·释器》:“麋罟谓之男。’’《殷墟卜辞综类》(第108页)以移、罾为一字,皆可信。“矛”、“目”二字古音阴入对转。“冒”所从的“目”既代表麇鹿
一类野兽的头,又兼作声符。第一条是典宾类卜辞,从“网”从“麋”头会意。第二条是无名
类卜辞,把“麋”头改写成与其形体接近并可代表“男”字读音的“目”字,从网,从目,目亦声。
寤,甲骨文作{}I:、坼、瓢稚。卜辞称:tt乙卜:丁又(有)鬼瓢(梦),亡固?,,(《花》113)“口申卜:王稚(梦),允大甲降?”(《合》19829[自肥笔])甲骨文“梦”字一般写作辱P,表示人睡在床上做梦,为会意字。《花》113‘‘梦’’字作瓢。古音“梦’’在明纽蒸部,“眉,,在明纽脂部,古音“之”、‘‘脂’’可通谐,故“梦’’字由会意字的“备}’’改为悒(眉),属变形声化。小篆变为“从^从广梦声”的形声字,“广”是从“爿”讹变来的。《合》19829 ‘‘梦”字作椎,从爿,炮(眉)省声。大甲,祖先名。降,指降下灾祸。
饮,甲骨文作嚣、舟、令。嚣、舟,象人捧尊就饮之形。古文字倒写的“舌,,字与“今,,字的字形相近。古音“饮”在影纽侵部,“今”在见纽侵部,由于“今”、“饮”古音相近,殷人有意把“舌,,字改为形近的“今,,字,使它成为形声字。卜辞称:··于自西令(含),王弗每(悔)?,,(《合》30284[无名])零恐怕就是倚(饮)的简体,所从的“A’’也可以看作倒“口”的变形,后来由于“今”“饮”音近就变成声符“今”了。
羞,甲骨文作钠、溉。卜辞称:“团钠(羞)丁,用卅小牢?”(《合》15430[宾三]) 羞当“进献“讲。这是时王祖庚祭祀其先考武丁的卜辞。“己卜:于日淑(羞)中放三牛妣庚。己卜:暮放,卯三牛妣庚?”(《花》286)“日”下一字的结构从“又”从“牛”,是“羞”3秒后变身成野兽
①参看刘钊:《古文字构形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89页。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