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仿佛突然立体的呈现。
我将对许多经济问题努力解读和剖析,以试图到最接近真实的答案。
2008年末,中国出台的一系列的经济政策,源于对经济走向的何种认识和判断?房市、股市将走向何方?支撑中国经济的动力到底是什么?经济豪赌的结局会怎样?中国干旱时,美国人为何大肆囤积石油……
动笔以前,我把Bob Marley的歌曲《Get Up, Stand Up》放到了sohu博客(回国的时候,花40美金买了一张Bob Marley的DVD专辑),听得我满眼热泪,忍不住伏案抽泣……
……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决策过程是透明的,整个经济决策过程,是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而作为人口主体的普通民众的利益诉求,通过其选举出的议员等政治代表,得以充分表达并在投票决定环节得到体现。
这种决策,最大限度地确保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受到保护和尊重,体现在经济运行形态上,用我们的话说是“又好又稳”。奥巴马救房奴而不救投机炒房者,亦根源于此。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上层建筑的性质是由其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的,而经济基础的性质则又是由其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所决定。过去,对这些教条性的界定,没有感觉,现在才突然醒悟,原来,这种枯燥的界定中到底包含着什么,又与民众的利益有什么关系。
经济现象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它是各种利益集团(普通民众亦属自身利益集团)博弈的结果。在学生时代,我曾对西方民主乃是金钱决定的宣传深信不疑,现在我知道,我忽略了金钱选举中的金钱到底流到了何方这一根源因素。当我知道了不同候选人所在的党派,为了讨好民意,争相在公共设施方面的巨大投入和给民众发的冰箱、机票等实实在在的“布施”后,才幡然醒悟,原来,金钱选举中的金钱是让民众实实在在受益了的。
民众权力决定政治权力,政治权力主导的经济政策,又怎么可能严重甚至持久地伤及民生?民众权力也有被利用的时候,但是,这种利用却可能因下一次选举的到来而被终结,所以,他必须收敛!
这是一种良性的自我修正的机制。
我发现,民生问题、我主张的民富问题,其实,根本不是经济问题。住房问题也不是。我
以前是个傻子——现在也是,不然就不熬夜写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公益文章了。再次强调:写作此文乃是基于一位公民的最基本的责任感,是出于对这个饱经苦难的民族的爱,也是基于我在爷爷坟前的承诺。
(一)豪赌2009
在全球化大趋势下,像中国这样对外依存度畸高的经济体,是不可能孤立发展的。但是,习惯于大手笔运作的决策者,对中国率先复苏的美妙结局深信不疑。在许多人看来,2009年将是最困难的一年,挺过这一年,就一切万事大吉。因此,当小阳春成形时,没有人怀疑信心比黄金重要的预言会存在什么瑕疵。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黄金比信心重要。
黄金好比财富、社会保障和就业机会,是实实在在的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有了这些,你自然有足够强大的信心。信心源于生存和发展的资源,而没有财富积累、没有社会保障、没有就业机会的状态下,你即使能够无中生出信心来,也很难维持下去。尤其是在生存压力巨大的当今中国,人们需要信心,更需要支撑、滋生信心的经济基础——在对象都先看你有房没房的今天,无中生信心忽略了基本的国情,并非现实的逻辑。
信心不是号召出来的,是自然生出来的。
因此,我注意到,在危机过后,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在减税:对个人减税,让其拥有更多的财富去抵御危机;对企业减税,让其有渡过困难,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宝贵机会,继续提供最最重要的就业机会。
这是帮助民众和企业,滋生信心的最重要的前提。
我注意到,没有哪一个国家舍本求末,或者南辕北辙,保持个税免征额不变,或者不惜倾一国之力,维持高房价,也没有哪个经济体,政府亲自操刀,为股市炒作拼命制造题材。更没有哪个国家,促使效率低下的垄断国企继续扩张而压缩效率更高、更具有活力的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某种意义上来说,民营企业的未来,是一个经济体能否顺利挺过经济危机的最终决断者。
因为,让民众和企业存活,是应对危机的根本,是重中之重。这是真正能够促使经济健康发展的最强大的动力源。有了民众与企业的财富积累,房价、股市,一切的一切,才会水到渠成。
房价的下跌是一个泡沫挤压的过程。当房价下跌到与民众的购买力相对接的程度,成交量自然会激活,而如果人为维持高房价,成交量低迷,其对相关行业的拉动作用反而会被抑制。或者,成交量在高房价下被以欺骗等手段激活,而使民众在住房问题上花费高昂成本,无钱在其他领域消费,同样会抑制内需,制约经济的发展。
这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常识。
有什么的因,就一定会有什么样的果。
正因为相信“2009年将是最困难的一年”,挺了这一年,就一切海阔天空,就好比深信,把所有的炮弹都倾斜到一个高地上,拿下这个高地就能彻底取得整个战争的胜利一样。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自2008年9月份以来,中国刺激经济的一系列政策,到底是围绕什么展开,又为何是以那些形式表现出来的根源了。
既然挺过2009年,就万事大吉。那么,救市政策就容易变成一场豪赌,赌过2009年,迎来新生。于是,经济政策变得简单了,注入资金成为首选:
1月份,新增贷款1.62万亿元,同比增长103%;2月,新增贷款1.07万亿元,同比增长24.
17%;3月,新增贷款1.89万亿元,同比增长667.97%(此三个月完成4.58万亿元——2008年倾其一年完成的信贷增量,在2009年只用了一个季度就完成了);4月新增贷款5918亿元,与2008年同期的4639亿元相比,增长了27.57%。
救市政策演变成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豪赌,赌资是一国经济。
我看到新闻有诸如这样的报道:“4月22日,央行召集主要银行分管信贷的高管开会。央行主管货币政策的副行长易纲在会上表态,从2008年11月以来,信贷快速增长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他强调央行不会搞信贷规模限制。”——2009年5月6日《财经网》。
资金真的可以如此不加任何限制的倾注吗?
2008年在上半年,在许多企业因资金短缺被迫求助于,最终导致6.7万家企业命丧黄泉的情况下,央行抱着严厉的紧缩货币政策不松手,惜贷如金,在许多企业尤其民营企业倒闭后,这些资金又漂泊大雨般降落,银行为了完成贷款任务,到处企业放贷款,尽管明知在投资环境恶化的情况下,这些资金会流到股市、楼市,仍然轰轰烈烈的投放。
满城尽下人民币。
经济政策从来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考虑过这样做的后果吗?
在去年年底干旱的时候,我在几次演讲中断言:“中国只要干旱,美国一定会大批量囤积石油。”尽管有此判断,但等数据出来后,还是让我大吃一惊。根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数据:2008年12月,美国的原油进口量由11月的2.616亿桶骤然增至3.1983亿桶,截至今年2月上旬,美国商业原油库存达到惊人的3.5亿桶,石油战略储备超过7亿桶,除此之外,美国各大石油公司的大小油船装载的原油还有8000多万桶。微妙的是,今年2月,油价跌破了每桶34美元。
随后,中国旱区下雨,美国囤油增长趋势噶然而止。两者的时间点切合得天衣无缝。
我不是阴谋论者,但是,我们不可否认,在全球化的今天,经济战争一直都在进行中。
这中间到底是怎样的联系?
(二)玩火者易烧身
对于美元的走势,我在《中国怎么办——当次贷危机改变世界》一书中,已经做了前瞻性
3月3日油价或将下调的分析。美元的贬值趋势是必然的。相关联系,已经做了一些分析。这同时也是我“资源为王”观点的重要判断依据。许多人看了这本书后,马上去买资源类股票,获利丰厚,也算是一个附带的结果。
经济现象从来都是紧密相连的。
在《中国怎么办——当次贷危机改变世界》一书中,我同时讲了2008年6月25日,当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采访我时,对于处于140美元一桶的油价,我断言油价将暴跌的部分分析过程。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去年还在大国意识的复苏下跟美国碰撞的俄罗斯,是不是已经偃旗息鼓?
经济搏杀胜于一切现代化的武器。
而中国正在把自己套在绞刑架下,要么升天,要么步入地狱,经济走到今天,中国还有选择吗?
到了一定时候,没有选择而坐等别人的判决,这才是最要命的。
我在《中国怎么办——当次贷危机改变世界》一书中预言:世界将面临严重的通货膨胀。在这轮将超出几乎所有经济体承受能力的通货膨胀中,最脆弱的中国能够继续演绎“风景这边独好”的神话吗?
在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中,中国的根本问题是消费不足,而庞大的投资计划及出口退税,仍在继续强化投资和出口,使中国的经济结构更加畸形。正在中国访问的诺贝尔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曼委婉地指出:一个处于发展中的相对贫困的国家,对世界输出这么多资源是“不多见的”。
是的,只有中国在敢不计后果这么做。
4万亿救世计划,使得中国非常缺钱——投资基建项目需要超过政府承受能力的庞大资金,通过股市赚钱是捷径。所以,才有股市的这波上涨。我在2月初的文章中指出“未来的股市走势,将超过很多人的预期。疯狂的单边市(连续暴涨或连续暴跌)可能持续上演。ZF带头炒概念,使得股市在‘故事会’中走出令世界瞠目结舌的行情。”
许多人盯着IPO,认为行情上涨的原动力在于重启IPO,其实,IPO才能“集资”几个钱?而
股市疯狂获取的利润是不需要还的。但是,这有一个原则,从利益分析法的角度来看,就是以不让此前套住的人(至少是大部分人)解套为上限。因此,我此前判断7成股票(不含资源类股票和权重股)有阶段性见顶迹象,我今天查看了数据,除了权重股,超过7成的股票在调整,恰与我此前的判断相一致。而权重股的上涨,使得在题材股上获取的两倍左右的利润回收,得到了最好的掩护。而市场的狂热已经到了既得利益集团大口吃肉也高枕无忧的地步,所有的风险都在被忽略。在只赚指数而不赚钱或难赚钱的情形再现的时候,想想2007年8、9月份及以后的股市走势吧。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