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教育⼼理学是研究在教育情境下⼈类的学习、教育⼲预的效果、教学⼼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理学。教育⼼理学的重点是把⼼理学的理论或研究所得应⽤在教育上。准备了以下真题,供考⽣们参考。
辽阳市
  ⼀、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个符合题意,请将其代码填在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本⼤题共53⼩题,每⼩题1分,共53分)
  1.学⽣年龄差异主要体现在()
  A.思维⽔平差异
  B.知识基础差异
  C.智⼒⽔平差异
  D.兴趣差异
  【答案】A
  【解析】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化差异等。以年龄差异为例,年龄差异主要体现在思维⽔平的差异。故A项正确。
  2.德国教育家与⼼理学家赫尔巴特第⼀个明确提出将()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A.⾏为科学
  B.教育哲学
  C.⼼理学
  D.教育⼼理学
  【答案】C
  【解析】德国教育家与⼼理学家赫尔巴特⾸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在科学基础之上,⽽这个科学基础就是⼼理学。
  3.维果斯基强调教育与教学在⼉童发展中的()作⽤。
  A.主要
  B.主体
  C.中⼼
  D.主导
  【答案】D
  【解析】在维果斯基看来,教学的可能性由学⽣的最近发展区决定,“教学应该⾛在发展的前⾯”。这⾥有两层含义:(1)教学在发展中起主导作⽤;(2)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4.⽪亚杰研究认为具有⾃我调节作⽤的平衡过程,是⼼理发展的()因素。(局错)
  A.决定
  B.核⼼
  C.关键
  D.主要
  【答案】A
  【解析】平衡是⼼理发展的决定因素,它调节成熟、练习与习得经验及社会性经验对个体发展的作⽤,通过从⼀个平衡状态向更⾼⽔平的平衡状态发展的动态的平衡来实现⼉童⼼理活动的不断变化和发展。
  5.证明前运算阶段⼉童的思维具有⾃我中⼼性的实验是()
  A.⽔下击靶实验
  B.三⼭实验
  C.⼩鸡觅⾷实验
  D.视崖实验
  【答案】B
  【解析】⽪亚杰⽤“三⼭实验”证明处于前运算阶段的⼉童其思维特征具有⾃我中⼼性。⾃我中⼼性指⼉童还不能设想他⼈所处的情境,常以⾃⼰的经验为中⼼,从⾃⼰的⾓度出发来观察和理解世界。
  6.根据埃⾥克森的⼼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6~12岁⼉童的发展任务是()(常考)
  A.培养⾃我同⼀性
  B.培养亲密感
  C.培养主动性
  D.培养勤⾹感
  【答案】D
  【解析】6~12岁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7.语⾔是()认知发展理论的核⼼。
  A.维果斯基
  B.⽪亚杰
  C.埃⾥克森
  D.奥苏贝尔
  【答案】A
  【解析】语⾔是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理论的核⼼,维果斯基认为,语⾔在⼉童认知发展中起关键作⽤。
  8.学⽣完成项复杂⽽艰巨的任务时所产⽣的⾃豪与再悦,是⼀种()(常考)
  A.激情
  B.理智感
  C.灵感
  D.道德感
  【答案】B
  【解析】理智感是⼈认识事物和探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产⽣的主观体验。例如,⼈们在探求未知的事物时所表现的求知欲、认识兴趣和好奇⼼、发现问题的惊奇感、间题解决的喜悦感、为真理献⾝的⾃豪感、问题不解的苦闷感等。
  9.个体⾃我意识的发展顺序是()
  A.⽣理⾃我⼀⼼理⾃我⼀社会⾃我
  B.⽣理⾃我⼀社会⾃我⼀⼼理⾃我
  C.⼼理⾃我⼀⽣理⾃我⼀⼀社会⾃我
  D.⼼理⾃我⼀社会⾃我⼀⽣理⾃我
  【答案】B
  【解析】个体⾃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理⾃我到社会⾃我、再到⼼理⾃我的过程。
  10.物理中“功=⼒×距离”,这是()学习。
  A.概念
  B.辨别
  C.规则
  D.符号
  【答案】C
  【解析】⼈们在认识世界、发现各种事物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得出的计算公式、法则、原理、定律都是规则。对这些规则的学习称为规则学习或者原理学习。
  11.曾经被⼀条⼤狗咬过的⼈,看见⼩狗也会产⽣恐惧⼼理。这是(
  A.刺激的泛化
  B.刺激的分化
  C.刺激的强化
  D.刺激的加强
  【答案】A
  【解析】机体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做出条件反应,属于刺激的泛化。由于被⼤狗咬过,看见⼩狗也会产⽣恐惧⼼理,这是刺激的泛化。
  12.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通过观察别⼈⽽进⾏的学习是()
  A.模仿学习
  B.参与学习
  C.替代性学习
  D.积极学习
  【答案】C
  【解析】略。
  13.()是奥苏贝尔学习理论的专有名词。
  A.先⾏
  B.先⾏组织者
  C.先⾏提倡者
  D.先⾏倡导者
  【答案】B
  【解析】奥苏贝尔提出“先⾏组织者”概念,即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
  14.“学⽣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这是()的学⽣观。
  A.⼈本主义
  B.结构主义
  C.建构主义
  D.⾏为主义
  【答案】C
  【解析】建构主义⾮常强调学习者本⾝已有的经验结构,认为学习者在学习新信息、解决新问题时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其认知能⼒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学⽣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
  15.()指的是通过⾃⾝努⼒,胜任⼀定的⼯作,取得⼀定的⽪就,从⽽赢得⼀定社会地位的需要。
  A.⾃我提⾼内驱⼒
  B.认知内驱⼒
  C.附属内驱⼒
  D.创新发展内驱⼒
  【答案】A
  【解析】⾃我提⾼内驱⼒是指个体因⾃⼰的胜任或⼯作能⼒⽽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16.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前四种需要属于()需要。
  A.⽣长性
  B.缺失性
  C.成长性
  D.发展性
  【答案】B
  【解析】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前四种需要被称为缺失需要,寓们是个体⽣存所必需的。
  17.乘法的学习反过来会影响对加法的学习,这属于()
  A.定势
  B.迁移
  C.启发
  D.内化
  【答案】B
  【解析】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种学习对另⼀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18.学习三⾓形的知识以后,再学习等腰三⾓形,这种学习是()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变式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答案】B
  【解析】下位学习⼜称类属学习,是⼀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三⾓形包括等腰三⾓形,故B项正确。
  19.教师讲课时语调要抑扬顿挫,从⽽吸引学⽣的注意⼒。这是利⽤了感知规律中的()
  A.差异律
  B.组合律
  C.活动律
  D.效果律
  【答案】A
  【解析】差异律指对象和背景的差异越⼤,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开来就越容易。教师讲课时抑扬顿挫,可以利⽤声⾳的差异,提⾼感知效果。
  20.⼈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其遗忘的进程是()(常考)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均衡的
  D.先快后慢再快
  【答案】A
  【解析】艾宾浩斯遗忘规律表明: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且到⼀定的程度就不再遗忘了。
  21.在已经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再加上(),学习效果。
  A.100%
  B.50%
  C.20%
  D.120%
  【答案】B
  【解析】过度学习是指学习达到恰能背诵之后再继续学习。过度学习达到50%,即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学习的效果;超过150%时,效果并不递增,很可能引起厌倦、疲劳⽽成为⽆效劳动。
  22.将解决问题的⽅法逐⼀尝试,直到最终得到问题的答案。这是问题解决策略中的()
  A.启发法策略
  B.算法策略
  C.创新法
  D.操作法
  【答案】B
  【解析】算法策略是将所有可能的针对问题解决的⽅法都⼀⼀列举出来并进⾏尝试,直到最终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3.逆向⼯作属于()(易混)
  A.反证法策略
  B.操作策略
  C.算法策略
  D.启发策略
( ) 遗忘  【答案】D
  【解析】逆向⼯作(逆推法),就是从问题的⽬标状态开始搜索直⾄到通往初始状态的⽅法,它属于问题解决策略中的启发策略。
  24.某⼈只看到砖的建筑⽤途,⽽看不到砖的其他⽤途,这是⼀种()
  A.问题表征
  B.功能固着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